黨員觀看《千年包公》有感三篇
2023-07-28 03:46:18 1
《千年包公》紀錄片運用先進的紀錄片創作理念,通過再現真實的包公故事,尋訪包公精神的當代體現。下面是為大家整理提供的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觀看《千年包公》有感一
今天按照單位組織要求觀看了紀錄片《千年包公》,現結合自己的工作做一些檢討。身為黨員幹部要敢於唱「黑臉」、當「包公」,嚴把查找問題、談心交心、自我剖析、民主生活會質量、整改落實、建章立制六個關口。
包公何許人?乃北宋名吏,古往今來知名度最高的官員,以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而著稱於世。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治「四風」,徐守盛強調敢於唱「黑臉」、當「包公」,就是希望各級領導幹部發揚包公公正、廉潔、無私、不畏難的精神,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扎紮實實的成效。
發揚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黨員領導幹部既是「醫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動推進者也是行為主體人。《荀子・正論》曰:「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則下易直矣。」只有領導幹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動真格,才能樹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風範,才能有各級各地出動實招的生動局面。
發揚包公兩袖清風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風」,劍指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直擊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風,弘揚廉潔自律精神,關鍵在於一「弱」一「強」、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員的意識;強,就是強化公僕意識,在清正廉潔中服務人民才能取信於民。破,就是改變奢靡浪費的惡習;立,就是樹立黨性純潔的理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發揚包公鐵面無私的精神。無私方能無我,無我方能盡心盡責。沒有私心,沒有私利,才能從大局出發,從黨的利益出發,觸及靈魂,觸及核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敢於亮短揭醜的態度、以治病救人的擔當,對照中央八項規定,對照黨紀條規,嚴肅認真地查找「四風」上存在的問題,深入剖析原因,認真加以整改,使幹部作風狀況有一個大的改變。
發揚包公永不畏難的精神。整治四風也好,轉變作風也好,出汗排毒也好,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內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難題,搞不好就會前功盡棄,甚至害黨害國。要學習包公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韌勁,不畏難、不怕苦,到問題多、難度大、情況複雜、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憂解難中樹立威信、增進感情、提高水平。
觀看《千年包公》有感二
5月20日,央視網連續發布了兩段時長分別為15秒、30秒的《千年包公》宣傳片。這兩段宣傳片將包公稱為中國良吏賢臣的代表,「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鐵面無私,執法如山。」
不同於以往包公題材的電視文藝作品,紀錄片《千年包公》力圖真實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包拯形象。
根據安徽省紀委宣傳部的消息,《千年包公》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紹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個性形成的原因;通過包拯家訓以及包氏後人對他的懷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潔家風對世人的深刻影響。
第二集《鐵面無私》,在真實歷史文獻基礎上用影視劇手法再現「七彈王逵」、「六彈張堯佐」與「斷冷清案」等典型史跡,突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執法如山的可貴精神。
第三集《以民為本》,通過「斷牛舌案」、「匿金案」、「陳州折變」、「不持一硯歸」等歷史故事,展現包拯以民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為官為政思想。
其中,「不持一硯歸」的故事曾被《檢察日報》於2013年4月9日刊載:「相傳,包拯離開端州,一塊端硯也沒有帶走,連自己在衙門裡用的端硯都上交了。可當他坐的船開到西江羚羊峽時,突然風浪大作,船不能夠行駛。包拯想,這是不是為官不廉所致?於是,命僕人檢查,發現船艙裡有百姓送的一塊端硯。包公把端硯拋到江心後,風浪立刻停止了。」
這樣的故事讓導演感慨:「我們發現,真實的包公故事,比起傳說毫不遜色,而且更加精彩,更加豐滿,更加生動,更加感人。」
《千年包公》的製作過程,得到了來自安徽省紀委、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等的關心和支持。導演手記中稱,安徽省紀委領導不但親臨拍攝現場慰問指導,還多次前往北京,幫助導演組協調解決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們還親自審看節目文本,數易其稿,力求精確完美表達。
觀看《千年包公》有感三
包公以清廉剛正形象傳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秉公辦事、堅持正義的官員,便常用「包公再現」、「鐵麵包公」等話語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糾紛或官司之類的麻煩事時,也總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樣的好官、清官。這就是在許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結」。
包公之所以能給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潔的作風外,更主要的正是由於他始終堅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權,敢於不畏權貴,伸張正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能堅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對「清官情結」,我們既要看到民眾對官員清廉正義、剛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時更應該看到這情結背後所隱含的要求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辦案的法治意識。其實,正是由於這種意識,才分外凸顯出包公在當今社會依然值得緬懷的價值。
在當前的法治社會裡,我們評價一個領導幹部是否盡職盡責,關鍵是看他能否堅持依法辦事。尤其在今天我們的各項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健全的情況下,如何依法辦事、能否依法辦事更是對幹部提出了挑戰。長久以來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清官情結」,在當今時代其實更應該解讀為要求領導幹部秉公執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結」。
面對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體現了後人對先賢的崇尚,表現了一種學習的姿態。對於走向和諧與法治的今日中國來說,筆者衷心希望這種學習姿態真的能在全社會化為具體行動,並且深入精髓,領會包公身上真正值得體會的法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