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式內循環式空氣處理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8-11 18:50:1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處理領域,特別是一種空氣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技術,公廁、垃圾站、汙水處理廠等空氣汙染較重的場所,通常使用內循環或外循環的空氣處理方式。
外循環方式將室內空氣處理後排出室外,並從進氣口引入新鮮空氣,但遇到受建築構造影響無法與建築外部連通的狀況,無法採用此種方式進行空氣處理。
現有的內循環方式為一體式設備,進氣口吸入空氣然後再機內進行空氣處理再經排氣口排出,此種設備無法形成穩定的空氣流向,這樣就無法保證室內的所有空氣都流向進氣口在機內進行處理,造成處理效率不高;另外在遇到室內不密封的狀況下,受室外氣流的影響,室內空氣的流動更加不穩定,處理後的新鮮空氣有可能流出到室外大大降低處理效率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種新型的隔離式內循環式空氣處理設備,其可以形成較為穩定的空氣流動,具有較高的空氣處理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隔離式內循環式空氣處理設備,具有風道,風道進口端設置集氣罩,出口端設置風幕機,其中,風道與集氣罩相連位置設置有風機,風道之中設置有加壓風機,在風道出口端設置空氣處理裝置。
加壓風機設於風道當中。
該空氣處理裝置為空氣電處理器和/或植物除臭劑。
該集氣罩具有進氣端和出氣端,出氣端與風道進口端相連接,進氣端面積大於出氣端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對室內空氣形成隔離狀態,製造較為穩定的空氣流動,保證隔離空間內的空氣穩定流向空氣處理器,經處理後經風幕機吹出,具有較高的空氣處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平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隔離式內循環式空氣處理設備,其具有風道1,風道1進口端設置集氣罩2,出口端設置風幕機6。該集氣罩2具有進氣端21和出氣端22,出氣端22與風道1進口端相連接,進氣端21面積大於出氣端22面積。風道1與集氣罩2相連位置設置有風機3,風道1之中設置有加壓風機4,在風道1出口端設置空氣處理裝置5。這種集氣罩2形成氣體收集效果,並與風道1相連接,配合風機3能夠更有效的將空氣送入風道。並且,風道1之中設置加壓風機4保持風道內風壓,保證送風效率。在本實施例中,加壓風機4設於風道1當中。在風道出口端設置空氣處理裝置5以對空氣進行處理,並且通過風幕機6將處理過的空氣排出,由風幕機進行定向鼓風,風幕機的強風形成處理區域的空氣隔離,與集氣罩連接的風機形成被隔離區域的負壓狀態,使得室內空氣始終由集氣罩進入風機加壓後進入風道,在風道內經加壓風機加壓後保持必須的風力後進入末端風道再進入風幕機進風口,經空氣處理器處理後由風幕機吹出進入室內空間,再經負壓引入集氣罩形成空氣循環,形成較為穩定的空氣流向。
這裡的空氣處理裝置5可以為空氣電處理器51和/或植物除臭劑52,例如使得空氣先經過空氣電處理器進行初步空氣處理,再通過植物除臭劑進行二次處理。這裡的空氣處理設備是現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