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教育思想之商鞅文化教育改革
2023-07-05 00:57:03 1
在法家中,一批主張變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順應歷史潮流,提出了諸多利於國家的理論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一樣。今天,要通過法家文化介紹的是關於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文化教育改革。
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運動中比較徹底的一次,文化教育的改革是商鞅變法的內容之一。
在教育內容方面,商鞅反對儒家以「禮、樂、詩、書」教育學生,反對向學生灌輸「仁」、「義」、「禮」、「智」等道德準則。
他認為「儒學」不過是一些「高言偽議」,不切實際的「浮學」。為了培養「耕戰之士」和厲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張學習法令和對耕戰有用的實際知識。
他提出「壹教」的教育綱領。「壹教」的實質就是執行新興地主階級的統一教育,它的主要內容是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令、政策統一人們的思想。
商鞅認為:「壹教則下聽上」(《賞刑》)。他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字分》)。明確指出「法」是地主階級的生命,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的教育。
「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君臣》)。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讚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
一切的言論、行動必須根據新興地主階級的「法」為標準。為了使「法治」教育能夠貫徹執行,商鞅實行「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定分》),把教育的權力掌握在新興地主階級官吏的手中。
如果遇到「主法令之吏」有遷徙、死亡的情況,得立即選派接替者「學讀法令」,可見商鞅對樹立法家對教育的領導是十分重視的。
商鞅為了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強調「法治」教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漠視了學校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取消了專業的教師和文化知識的傳授,這是違背文化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他對舊文化又採取一概削除的簡單粗暴的政策,這也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商鞅為了使秦國富強,他把農戰作為治國之要。他獎勵農戰,主張加強農戰教育。他說:「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慎法》)。
在教育途徑方面,商鞅重視在通過農戰的實際鬥爭中,鍛鍊和增長人們的才幹。並認為人們的智謀是在長期的作戰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
但是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所實施的「法」教和獎勵「農戰」的政策,卻包含著對勞動人民的壓迫和剝削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