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制度介紹
2023-07-05 02:33:06 5
1、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它淵源於漢朝,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朝代。
2、首創隋朝。
3、魏晉以來,官員大多從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當時可謂權貴在朝廷上為所欲為,於是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擔任高官。
4、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的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下去。於是當時的隋文帝就做了個好事,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從而就奠定了科舉制的雛形,隋煬帝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5、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6、唐太宗貞觀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當時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但是當時錄取極嚴,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所以當時也有不少考生早已是白髮蒼蒼卻依舊參加考試。
7、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武舉和殿試。武舉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馬槍、負重摔跤等,唐代最著名的武狀元便是郭子儀了。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考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定製。
8、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9、宋代改進。
10、宋朝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考試分為解試(州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考試方法採用糊名法,還實行謄錄製度,以防作弊行為。
11、宋朝日益完善考試程序和方法,大幅提高錄取比例,也出現了一些鼓勵科考的打油詩,比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12、明清八股。
13、明朝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但採用八股取士,科舉制度凸顯弊端。1905年清末新政廢除科舉,科舉制退出歷史舞臺。
14、鄉試是地方考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明清兩代在各省城舉行。每屆三年,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稱「秋闈」(秋試),為正科。遇新君登極壽誕慶典,加科為恩科。考三場,每場三日。
15、由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等經科試合格,方準應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舉人可於次年春進京應會試,即便會試沒考中,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16、會試與殿試是中央考試。鄉試翌年,即醜、辰、末、戍年春季,舉人匯集京城,參加由禮部舉行的會試,又稱「禮闈」、「春闈」,考三場,每場三日。取中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17、會試後貢士再由皇帝親自御殿複試、決定取捨、等第,即殿試。試期一天,依成績分甲賜及第、出身、同出身。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初稱「榜首」,亦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鄉試、會試、殿試連續考中第一即「連中三元」。
關鍵詞: 中國 科舉 制度 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