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鳥的天堂(就是鳥兒的天堂)
2023-07-04 22:33:26 5
點藍色字關注「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黃河下遊的黃河三角洲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是我國及世界上研究河口溼地生態系統形成、發展和演化的最佳場所和天然實驗室,也是維護黃河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生態安全的天然屏障。這些年,
在美麗的黃河口活躍著很多觀鳥人,通過他們的努力,越來越多的鳥類被發現、被保護、被尊重。如今,這裡也已經成為「鳥兒的天堂」。不斷加強生態保護力度
東方白鸛從候鳥變成留鳥
伴隨著清晨鳥兒的鳴叫,山東東營市公安局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分局四級警長楊華章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上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指揮大廳的巨幅電子屏幕和252個監控探頭畫面,對轄區內進行遠程巡查。這其中的東方白鸛,是他最為關注的。
「東方白鸛在全世界都是珍稀瀕危野生鳥類,從2006年開始,我們陸續在食物資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建立了30多個人工巢,而且在每個人工巢上面都建立了監控設備。十幾年來,正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加強生態保護力度,東方白鸛也從之前的候鳥變成了現在的留鳥,真正把家安在了自然保護區。」
黃河三角洲的東方白鸛
由於主要工作是巡護觀鳥,楊華章和隊友們也被譽為「生態警長」。在我國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態警長」們每天除了關注鳥類的動態,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於景區內私挖亂採、偷獵濫捕等違法犯罪的制止和監督。
楊華章說,通常會採用警車、摩託車、水陸兩棲車、無人機和徒步這五種方式進行巡查。「巡查一個責任區域大概兩個半到三個小時,巡查完這個地方還會去下一個責任區。通常這樣巡查下來,一天就過去了。」
民間愛鳥人士定期觀測
鳥的種類越來越多
在黃河口,除了有楊華章這樣裝備齊全的觀鳥人,還有一批民間愛鳥人士組成的觀鳥人。每年他們都要定期到東營市各地觀測鳥的種類、數量,並通過記錄在冊、拍照等方式,不斷刷新著整個城市的鳥類數量,見證這個城市的生態變化。
國慶期間,東營市觀鳥協會會長郭建三就帶領會員到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測這個季節的鳥類情況。「這個季節是候鳥剛剛遷徙的季節,主要是發現一些小型的旅鳥、當地的留鳥和夏候鳥繁殖出來的雛鳥。」
在河南孟津黃河岸邊,51歲的鳥類研究員馬朝紅也在用行動守護這些溼地鳥兒,一守護就超過了二十年。馬朝紅說,秋季是候鳥南遷的季節,也是她和觀鳥者們最興奮的季節,近些年,從她頭頂飛過的鳥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因為春秋兩季是鳥類遷徙季,新晉的一級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黃胸鵐,我們前段時間看到差不多有200隻在這邊過境,還有一些鴴鷸類的,澤鷸和流蘇鷸。」
馬朝紅回憶說,在建立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之初,那時候的自然環境一度遭到人為嚴重破壞。
「20多年,就是由最初的不好到好。中間大概2010年的時候,黃河灘開發得特別厲害,有一些採砂船。2017年開始治理,縣裡面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和精力來治理,現在最起碼走在黃河灘,抬頭就可以看到鳥在飛。」
通過「環志」手段
實時監測鳥的動向
為了對東方白鸛的遷徙路線和生活規律進行深入的研究,研究人員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環志」幼鳥,給它們佩戴具有全球唯一編號的套環和衛星跟蹤器。
東方白鸛喜歡在高處建巢,這給「環志」幼鳥的工作增加了不少難度。工作人員需要爬上距離地面12米的鳥巢,趁著東方白鸛父母外出覓食的絕佳時機,將幼鳥裝進袋子裡,帶回地面,在對幼鳥的身高、體重、翅長、喙長等數據進行詳細記錄之後,研究人員會在幼鳥的腿上戴上彩環和金屬環,在背上裝上衛星跟蹤器。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助理研究員陳麗霞介紹,衛星跟蹤器是十分先進的「環志」手段,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它實時監測鳥的動向。
「通過那些定點傳回來的信號,就可以了解鳥的遷徙路線和活動區,包括越冬在哪裡。如果是幼鳥,頭一年不會繁殖,它會在哪兒度夏,在離巢或者遷徙之前,可以了解幼鳥的一些活動範圍。」
據了解,工作人員已經連續多年在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環志」工作,加上今年「環志」的20隻東方白鸛幼鳥,他們一共「環志」了69隻東方白鸛。
國家林草局最新統計顯示,截止目前,我國東方白鸛的種群總數量超過了7400隻。
十一假期,自然保護區又迎來了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看著成群的大雁、野鴨從身邊飛過、遊走,馬朝紅和觀鳥愛好者們也完成著與親密朋友的集體聚會。
「其實鳥對我來說就像朋友。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段,我會對它們有一種期盼。不要去打擾它,儘可能多地去保護它的棲息地,因為棲息地一旦破壞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馬朝紅說。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
製片人/馬文佳 主編/張志達
總臺央廣記者/周堯 胡曉輝 王成林 趙國偉 劉佳 曲鵬飛 趙新生
編輯/高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