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的製造方法
2023-07-21 21:11:16 3
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鉗狀結構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包括通過軸連接的夾角角度可調的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螺杆一端位於第一鉗體的鉗柄上,另一端穿過第二鉗體的鉗柄並在其端部設有加壓螺母,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的鉗頭部為分叉結構,端部設有弧形接觸足,鉗柄部包有帶有防滑紋的橡膠套,手術時利用鉗體復位骨折部位後擰下加壓螺母以固定,為骨折內固定器械的置入暴露出更多的空間,骨折內固定器械置入後去除該臨時固定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在手術中能有效臨時固定骨折端,為骨折內固定器械的置入充分暴露骨折端空間,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創痛,方便了手術的進行。
【專利說明】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器械,特別是涉及一種骨折端臨時復位器。
【背景技術】
[0002]骨折病人在進行手術時,需要對骨折端進行臨時固定,然後進行內固定物植入,目前主要採用骨折復位鉗,但該裝置在手術中只能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而不能進行固定,而在某些能夠用骨折復位鉗進行固定的場合,則難以安防鈦板,為手術過程增加了難度,同時給患者造成痛苦。因此,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在手術中能有效臨時固定骨折端,為骨折內固定器械的置入充分暴露骨折端空間,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創傷的臨時固定裝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完整的技術方案為:
[0004]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所述的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為鉗狀結構,包括通過第一軸連接的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之間的夾角角度可調,第一螺杆一端位於第一鉗體的鉗柄上,另一端穿過第二鉗體的鉗柄並在其端部設有加壓螺母,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的鉗頭部為弧形雙齒結構,端部設有接觸足,鉗柄部包有帶有防滑紋的橡膠套。
[0005]優選的,接觸足面有防滑條紋。
[0006]優選的,第一螺杆與第一鉗體接觸部能活動。
[0007]優選的,第一螺杆與第二鉗體通過長條形槽連接。
[0008]優選的,第一鉗體與第二鉗體均為弧形雙齒結構,端部左右接觸足上下對應。
[0009]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在採用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對骨折部位復位以後,通過旋下加壓螺母,使其對鉗柄加壓,起到了固定作用,骨折內固定器械置入後去除該臨時固定器。該固定器械無需專門的固定人員,充分顯露手術視野,固定時間長、效果穩定,為骨折內固定器械的置入充分暴露了空間,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的痛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附圖1為本發明公開的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示意圖。
[0011]圖中:1為第一鉗體,2為第二鉗體,3為鉗柄部,4為鉗頭部,5為第一螺杆,6為加壓螺母,7為接觸足。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 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說明:
[0013]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所述的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為鉗狀結構,包括通過第一軸連接的第一鉗體I和第二鉗體2,第一鉗體I和第二鉗體2之間的夾角角度可調,第一螺杆5 一端位於第一鉗體I的鉗柄上,另一端穿過第二鉗體2的鉗柄並在其端部設有加壓螺母6,第一鉗體I和第二鉗體2的鉗頭部為弧形雙齒結構,端部設有弧形接觸足7。
[0014]接觸足面有防滑條紋,第一螺杆與第一鉗體接觸部能活動,第一螺杆與第二鉗體通過長條形槽連接,接觸足面有防滑條紋,第一螺杆與第一鉗體接觸部能活動,第一螺杆與第二鉗體通過長條形槽連接,第一鉗體與第二鉗體均為弧形雙齒結構,端部左右接觸足上下對應。
[0015]手術時,暴露骨折端,適當剝離兩端骨膜,牽引傷肢使骨折端復位,利用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夾住骨折端,夾緊到位後,擰下加壓螺母以固定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隨後進行置入骨折內固定器械等操作,骨折內固定器械置入後去除該臨時固定器,本發明公開的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在手術中能有效臨時固定骨折端,為骨折內固定器械的置入充分暴露骨折端空間,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創痛,方便了手術的進行。
【權利要求】
1.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骨折端臨時固定器為鉗狀結構,包括通過第一軸連接的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之間的夾角角度可調,第一螺杆一端位於第一鉗體的鉗柄上,另一端穿過第二鉗體的鉗柄並在其端部設有固定螺母,第一鉗體和第二鉗體的鉗頭部為弧形雙齒結構,端部設有弧形接觸足,鉗柄部包有帶有防滑紋的橡膠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其特徵在於,接觸足面有防滑條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其特徵在於,第一螺杆與第一鉗體接觸部能活動。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其特徵在於,第一螺杆與第二鉗體通過長條形槽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骨折端臨時固定器,其特徵在於,第一鉗體與第二鉗體鉗頭部均為弧形 雙齒結構,端部左右弧形接觸足上下對應。
【文檔編號】A61B17/56GK104027163SQ20141030982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日
【發明者】丁繼龍, 李長民 申請人:丁繼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