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導演的電影作品特點(黃建新探索主旋律新表達)
2023-07-21 23:40:35 3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5月13日,將於7月1日上映的電影《1921》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辦殺青後的首場發布會。電影主創團隊走進北京大學這一百年信仰源地,與北大師生同溯建黨初心。影片監製、導演黃建新,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主演黃軒、袁文康、王仁君、祖峰、劉家禕、張超、張雲龍(按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共產黨簡史》排角色序),郭子凡、韓昊霖、萱萱、張婧儀、鍾楚曦、周也(按演員姓名排序)集結亮相。現場,黃建新導演領銜幕後主創,從「溫度」、「廣度」、「厚度」三個層面,暢聊《1921》在主旋律電影創作上的新嘗試。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這一次影片選擇展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後數月的歷史細節,聚焦先輩青年時代,立體、豐滿、細膩地塑造人物,還創新地融合諜戰元素及國際視角,令當代年輕人有機會「身臨其境」體會百年前同齡人是如何在危機四伏的形勢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演員們為了有血有肉塑造先輩鮮為人知的青年時代,下苦功研究史料、設計細節。
黃軒為展現百年前先輩在家國存亡之際改變民族命運的壯志,提前幾個月深挖資料,豐富角色人物性格,他有參與籌備「一大會議」、徹夜編輯《共產黨》雜誌的熱血一面;也有感性浪漫的一面,憂思國家命運時甚至會委屈落淚。王仁君廣閱資料之餘與導演大量探討,挖掘演繹青年毛澤東熱血激情的特質,堅持晨跑、夜跑,還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細節,比如毛澤東對湖南同鄉李達「不吃辣」的調侃等,都頗具「煙火氣」。
曾打造過「大業三部曲」《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多部主旋律力作的黃建新導演,這次選擇從「有煙火氣」地描摹先輩青年時代的創新視角,來講述建黨故事。與《建黨偉業》不同,這次黃建新更關注人物「心靈」,努力去挖掘先輩投身革命的「心靈源動力」。為了呈現出1921年建黨前後的真貌,主創人員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黨前後的珍貴史料,據製片人任寧介紹,他們從日本警視廳檔案資料裡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計劃破壞「一大會議」、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對共產國際代表來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鮮為人知的記載。基於此,《1921》的劇本引入了日本和歐洲的視角,在史實基礎上,對代表們在「一大會議」前後化險為夷的過程進行影視化表達,以多線敘事的創新嘗試,拓寬主旋律電影創作的「廣度」。
同時,劇組還1:1重建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編輯部等上海石庫門老建築,在上海長大的聯合導演鄭大聖眼中,這樣對史實細節的精益求精是必要的:「黃建新導演在片場反覆重申,『大事不虛,小節不拘』,所以為了儘可能去再現和還原歷史『現場』,我們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復刻搭建了包括各種歷史原址的石庫門建築群落,甚至連磚頭都是手工鋪就,呈現自然錯落的起伏。」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一百年,正青春」,《1921》聚焦「先輩少年時」的新視角,也給予了參與其中的青年演員們,一次體會百年前先輩建黨初心的機會。黃軒出演參與「一大」會議組織和籌備工作的李達,此番是繼參演《建黨偉業》十年後,與黃建新導演的再度合作,他笑言「經常還會想起十年前的情景,比如都是練《國際歌》,這次卻是另一個角色了」。為了貼近角色形象,黃軒在戲中剃完頭戴上眼鏡,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找到了還原人物的信念感。入組幾個月前,他就全情投入地閱讀了幾乎所有與李達相關的歷史資料,研讀之餘還不斷和黃建新導演討論,達成創作統一。最後他細膩豐富了人物的多面性:「參與籌備一大會議、出版《共產黨》雜誌時他很熱血,和妻子王會悟天台談心,為祖國命運擔憂他也會落淚,同時也有脾氣、有耿直的一面。」
雖然是二次出演毛澤東,這一次王仁君卻面臨全新挑戰,他將詮釋此前大銀幕上相對鮮見的青年形象:「我在閱讀史料,以及和導演深入溝通的過程中,不斷梳理創作視角,決定展現他熱血、細膩、接地氣的一面,比如從湖南來到上海的青澀與新奇。王仁君現場還分享「一大代表」一起練習《國際歌》的熱血澎湃,倍感「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溫暖。
了解過一百年前這群年輕人捨生取義的人生經歷之後,演員們都十分觸動。袁文康為李漢俊的無私精神而感慨:「他幾乎把自己一生的所有時光,都獻給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而代表演員中年紀最小的劉家禕,更是因此不斷自省:「王盡美參加『一大』才二十出頭,就已經為革命事業奔走,而他病逝時,年僅27歲!這激勵了我重新審視自己,意識到演員的責任。」和黃軒一樣也曾參演《建黨偉業》的祖峰表示:「我和黃軒十年前演過《建黨偉業》,現在又在演《1921》,十年後也許還有其他人演同題材的電影,這是電影人一代代的傳承。」
新京報記者 周慧曉婉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