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屯堡古村落(旅遊文化消逝的屯堡)
2023-07-22 07:39:48 3
屯堡貨郎擔
過去,屯堡鄉村交通不方便,很多鄉村是砂石路,無法正常通車。偏僻的山村購物不便,常有人挑了些日常的小件貨品上門去交易,這種買賣人在屯堡大家稱為貨郎或挑貨郎擔的。
都說天下最好賺的錢是女人和孩子的錢,挑擔貨郎走村串寨一般喜歡選寒暑假,進村後除了吆喝,還搖動一隻小撥浪鼓。當寂靜的村中「噔啷噹、噔啷噹」的聲音響成一串,小孩子們的心就被撩撥得心裡直痒痒的,貨郎還沒放穩扁擔,一幫孩子便哄圍過去了,有的孩子還叫嚷著給大人通風報信。
過去農村經濟匱乏,山裡孩子難得出一趟遠門。走鄉串村的貨郎一來,除了挑去一些針頭線腦、紐扣剪刀、雪花膏、扎頭繩等等,還有個別吸引孩子眼球的新奇玩意。由於貨品較多,貨郎挑的是小箱,箱內被隔板分成許多小格,分門別類裝著貨物。乍一看,琳琅滿目,眼花繚亂。很多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東西,在農村娃眼裡就是稀罕貨,例如一隻上了發條會跳的蛤蟆,都能讓孩子們蹲一圈轉著,好奇中興奮大半天。
那些交通閉塞的小山村,貨郎一來,就像沉靜的水潭投進了一顆石子,頓時在喧嚷中變得活泛起來。不消片刻,老太婆、媳婦、姑娘們,從四下裡冒出來,攢聚到貨郎的擔子邊挑選自己的心愛之物。屯堡老民謠對當時貨郎進村,這樣描寫到:「貨郎貨郎幾頭忙,賺得錢財起大房。賣包大針衲鞋底,賣包小針繡鴛鴦。扯根頭繩扎花辮,賣支鋼筆寫文章……」
貨郎的貨物不僅現錢交易,也以物易物。穿爛的塑料涼鞋、女人們剪下的頭髮、豬毛、廢銅爛鐵、牙膏皮等等都能換物品。孩子們一見貨郎到來,便立刻朝家裡飛奔而去,把平時積攢下來的舊玩意換糖果吃。貨郎們隨擔挑著一種換給孩子們的小零食叫「薄脆」,是一種用糯米麵加了糖做成的入口即化的圓圓的薄如蟬翼的小食物。過去貨郎大多來自九溪,因此屯堡有「九溪貨郎走四方,一片薄脆把娃誆」的調侃。
貨郎們走的村多見的人多,做生意抱定和氣生財的宗旨。他們對買主脾氣好態度謙和。無論女人們如何千翻搗事,嘴上嫌貴不斷調換,貨郎都笑咪咪的不煩也不惱。更有那古靈精怪的小姑娘故意麻鬧,貨郎擔都好聲好氣的不板臉不犯急。有人問「貨郎擔不得脾氣哦!」旁邊那見過世面的精明大嫂黑著臉回一句:「是人哪個不得脾氣?笑面大爺,哄你二文錢!」
改革開放後,趕場的小鎮商店和超市遍地開花,購物極其方便,貨郎擔便退出了人們的生活。那撥浪鼓和沿村叫賣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那道曾流動在鄉間的風景線,不知不覺中淡出了屯堡山裡人家的視野。當年圍著貨郎擔的孩子已經成家立業,那令人饞涎欲滴的薄脆,也早已不是小時候的味兒。
扎風箏
過去,屯堡人展的言子話中,對風箏多有提及:床底下放風箏---飛不高,林林頭放風箏---胡攪蠻纏,矮子放風箏---起手低等等。風箏伴隨著屯堡人一代代長大。過去一到陽春三月,每逢趕場,專門賣風箏的攤檔總擠滿購風箏的大人孩子。
屯堡有專門製作風箏的匠人,在清明節前後趕大場時,除了賣風箏成品,將平時製作好的風箏交予小販分賣,同時還現場製作,接受孩子們專門訂製。屯堡匠人製作風箏主要是三個步驟,即扎、糊、繪。每個製作步驟又有不同的環節、要領和注意事項。
扎,是風箏起飛的基礎和關鍵。屯堡老話「風箏扎不好,鷂子翻起倒」,扎風箏的匠人認為一個風箏的好壞首先要看骨架。扎骨架選用彈性及韌性適中的青竹片。扎即是將不同部位的竹條組裝起來,扎制時兩邊骨架的長短、薄厚、軟硬以及受風、洩風的面積都要對稱,保證風箏放飛後整體保持平衡。
「扎」風箏之前又細分為劈、刮、晾、扎四道工序。劈即為將製作風箏骨架的竹子按照粗細需求劈好。將竹子劈好後,還要按照需求用篾刀將竹子表面刮乾淨,刮到所需要的厚度。這一步稱為「刮」。刮好的竹片,要放在平整的地方陰乾,不能曝曬。這個過程叫「晾」。晾就是讓竹坯自然均衡乾燥,保證骨架不容易變形。
接下來用竹籤搭骨架定型,粘上漿糊把紙粘於骨架上,這道工序叫「糊」。「糊」講究輕腳輕手,漿糊太少粘不住,太多幹過後容易起殼,同樣粘不牢。糊紙的工序看起來相對容易,但糊也是決定起放成敗的關鍵。風箏糊好後要自然、平整、隨形,不能鬆懈,不能凹凸不平、皺皺巴巴。過去扎風箏的師傅收學徒,糊風箏時還有口訣:「硬膀糊從兩翅先,紙從背後搭向前。膀線兩端紙開口,先將稠糊抹外緣。」
製作風箏的最後一道工序叫「繪」,所以製作風箏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屯堡風箏講究顏色鮮豔,與春天奼紫嫣紅的景致要相襯。大紅加大綠,不怕醜得哭。繪製風箏圖案除了有蝴蝶、燕子、金魚、老鷹,還可按照孩子們的要求,繪上他們喜歡的孫悟空、豬八戒、葫蘆娃、哪吒等等。
買風箏的孩子拿到喜愛的風箏後,扎風箏的師傅還要贈送一些易記住的放風箏口訣:「陡線陡,栽跟鬥。陡線平,放不成。」師傅收了錢,還不忘囑咐:「放風箏要靠好弟兄,一人前面猛起跑,一人背後追得兇。」過去屯堡三月,田野裡常見三三兩兩放風箏的孩子們。一人手持放飛線,一人當助手在十幾米遠的下風處,手持風箏後面中心骨條,迎風站立在風箏的背面或側面,將風箏舉起與肩平。在同一瞬間,助手拋出風箏,放飛者牽動線繩並助跑,二人默契協作。
宋《續博物志》記載說:「今之紙鸞,引線而上,令小兒張望視,以洩內熱。」原來小孩子放風箏有助於敗火;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曰:「兒童放之(風箏)空中,最能清目。」也就是說,放風箏對兒童眼睛視力的發展也有好處,可以明目等。
如今,屯堡扎糊風箏的老匠人已歇業,田野裡早不見孩子們放風箏的蹤影。上了年紀的老屯堡人想起兒時放風箏的場景,會偶爾感嘆:「田壩頭跑幾圈,百病不挨邊。」
(來源:黔中早報)
往期回顧
圍觀
【安順時政】市領導到全省公務員考試安順考點巡視
熱門
【安順要聞】第十六屆「雙閱讀」活動啟動
精選
【脫貧攻堅】立志打造紫雲茶名片 板當鎮茶企有絕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