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背著包包說要抱抱(擁抱32歲的海綿寶寶)
2023-07-29 16:51:28 3
第2185期文化產業評論
《海綿寶寶》之父,美國漫畫家,史蒂芬麥丹奈爾·海倫伯格於11月28日去世,我們緬懷他的同時,也為他所創造的成就震撼,其中令人好奇的是《海綿寶寶》除了兒童觀眾以外,還有一半觀眾都是成年人。在國外,有一個名詞「kidult」專門指代這類進行兒童作品消費的成年人,這些「大孩子們」為什麼會如此熱衷這些子供向動畫?
作者 | 溫雯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編輯 | 李卓
正文共3438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海綿寶寶》之父,美國漫畫家,史蒂芬麥丹奈爾·海倫伯格(Stephen McDannell Hillenburg),於2018年11月28日去世,年僅57歲。1999年5月1日,以《海綿寶寶》為名的動畫片在美國Nickelodeon兒童頻道播出。至今已經播出了18年。這部動畫片曾獲得全美兒童電視動畫片收視冠軍。不僅如此,《海綿寶寶》曾獲得2座艾美獎最佳兒童節目獎(2002年-2004年)、12座兒童票選獎。海倫伯格也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卡通創作者之一,他曾獲2002年格雷斯公主電影基金獎,並獲得南加州首個環保公益組織"拯救海灘"的最高榮譽。2006年,CCTV將《海綿寶寶》引進中國。
《海綿寶寶》被翻譯成60多種語言,其中包括烏爾都語、亞塞拜然語和毛利語。周邊商品已經為Nickelodeon頻道創造了超過120億美元的收入。過去十年中,《海綿寶寶》每年都能為尼克羅定卡通製作公司創造80億美元的品牌產品零售收入。在全球,海綿寶寶擁有700多個品牌的授權合作夥伴。
我們注意到《紐約時報》的一句評價:「這是電視上所曾出現的最有魅力的卡通,它有著乾淨單純的快樂,集合了成人的幽默和兒童的純真。」這可以說是對《海綿寶寶》最恰當的評價。《海綿寶寶》每個月都有將近6千萬觀眾收看,除了兒童觀眾以外,還有一半觀眾都是成年人。
這個可愛的小海綿不僅讓孩子們歡欣,更讓成年人沉醉。
但他們到底沉醉的是什麼?
輕鬆、簡單、歡樂,誰不會喜歡呢
其實很多所謂的子供向作品都飽受成人的喜愛。從1990年開播的《櫻桃小丸子》到今年的1月番《獸娘動物園》和7月番《工作細胞》,從英格蘭的《小豬佩奇》到「霓虹國」的《蠟筆小新》再到美利堅的《小馬寶莉》,這些漫畫/動畫作品不僅僅是俘獲了孩子們的心,它們對成年人的吸引,也毫不遜色。
從日本市場來看,據Video Research網站公布的1977年9月26日以來關東地區動畫收視率排行,創收視最高記錄的前三名動畫作品皆為子供向動畫。1990年10月28日播出的《櫻桃小丸子》以39.9%的收視率穩居榜首。
子供向作品的特點非常明顯,針對性也很強。從美術的角度上,大多數子供向動畫的人物形象卡通可愛,面譜化強。從主角的造型的角度上,或萌或幽默,局部的誇張化都在儘量往孩子們可以接受的可愛造型靠攏。普遍來說,佔據面部三分之一的大眼睛和嘴巴、幾近省略的鼻子、省去細節的耳朵,這些強調部分、省略另一部分的造型,不僅是突出角色的人物特徵,美化人物造型,還會考慮到兒童模擬創作和傳播。這種美術造型已經在二次元創作中形成方法論。
從角色性格塑造的角度上,尤其是主角的性格塑造,都較為理想、正面、美好、不複雜。海綿寶寶就是積極樂觀、抗壓能力強、直率單純的小海綿;派大星就是呆萌、懶惰、孩子氣的海星。與成人向作品相比,厚重、複雜的性格和過往並不常見於子供向作品的主角當中。
從劇情內容的角度,這些作品的劇情結構都較為單元化,情節設置大多為單一線索的直線劇情。在子供向作品中,每一集往往僅講述一個故事,設置一個主題,故事內核往往也相當簡單:小丸子與同學們一起去看海豚表演,想做海豚訓練師的山根同學卻將小丸子當做海豚練習,從而引生一系列令人發笑的情節。
但是,也正是這些簡單劇情,剖開複雜浮渣後泛起的共鳴,吸引了那些在現實中沉浮的成年人們。
童話中的現實隱喻:「皇帝沒有穿衣服啊」
在知乎的「海綿寶寶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問題下,答主@逐彧複述了這麼一段劇情:
有一集裡,海綿寶寶發現整個比基尼海灘只剩下了自己,周圍的魚都消失了。他在孤獨中思考、創造各類稀奇古怪的東西,甚至是思考人生,後來所有人突然都回來了,派大星告訴海綿寶寶說,他們是故意拋棄他的,因為大家覺得海綿寶寶太討人嫌了,於是所有人都跑出去玩了兩星期才回來。海綿寶寶欣然接受這個說法,和大家一起歡呼,然後突然之間,所有人上了公交車,推開了派大星,離開了比基尼海灘。
《海綿寶寶》的美式黑色幽默是出了名的,不過也有一些觀眾發現,後期很多劇情在海綿寶寶和派大星這種簡單人物形象和簡單劇情結構敘述中,那些黑色幽默往往透著一絲現實的隱喻。很多社會問題,甚至是存在於兒童生活周遭當中的無奈、無情映射在這些故事當中。這些隱喻有上個故事中所體現的人情冷暖;也有戲謔者臉龐談論社會現象的,例如知乎網友@queen red分享的:
海綿寶寶在駕駛班上遇到一個比目魚扁哥,放言要海扁海綿寶寶。海綿寶寶用盡了招數,找朋友,找扁哥的爹,找老師,結果誰也沒有替他解決危難,甚至他的忠蝸都採取看熱鬧的態度。但海綿寶寶身體柔軟免疫物理攻擊,扁哥打了半天累趴了,海綿寶寶向同學們演講:都是暴力的社會讓他變得如此暴力,我們不能怪他……這會兒老師回來了,看見倒地的扁哥,海綿寶寶!?你竟敢打同學?!
最後他談到:「校園霸凌,乃至更廣義的暴力行為,是所有人的責任。如同我們都很熟悉的『看客』。」
當剝離了成人向作品中那些複雜的人物關係、劇情脈絡,這些單純的、但熟悉的「海綿寶寶」們演繹著人性,揭示著社會中的不堪、缺陷和陰暗。這時,子供向作品的揭示和共鳴就像「皇帝的新衣」中那個童真的孩子,帶給已經長大了的、自以為老練的成年人們的感觸,可能更為複雜、更有衝擊力。
作為一隻社畜,小編扎心了
被現實逼回童年的「孩子們」
但畢竟子供向作品中揭示意味和隱喻意味的部分並不是普遍,大多是以單個劇集出現,大多數作品本身風格依然是明亮輕快、童真歡樂的。單純就某一集的深思,不足以長續。
國外媒介研究中有一個名詞為「kidult」,它本意指的是兒童化的成年人,也就是那些雖然在生理上已經達到成年人的標準,卻有著孩子般沉溺於短暫快樂和即時滿足的價值觀。具體而言,語言行為的幼稚化與遊戲性、生活消費的可愛化、思想觀念的純真化和審美情趣的叛離性。喜愛兒童動畫便是這類人群的典型行為之一。
這種現象的出現,外國學者們將其出現的原因多歸結於社會轉型的壓力和日常生活休閒娛樂所帶來的消費需求。如果考量當下,這種結論仍不過時。在日本,「平成廢宅」們不斷塑造著「宅文化」和二次元文化,在日本經濟崩盤和經濟下行,宅男和乾物女們用動畫和漫畫打造起一道隔離現實的牆,社會和人心太複雜,那為什麼我們不躲進幼稚的世界裡?
而中國的「大孩子們」,他們用佛系青年自嘲,用喪裡喪氣修飾自己的睏乏,一面打開朋友圈和微博羨慕著別人的「輕鬆灑脫」,一面面對著自己乏味困頓的生活。哦不,也許在很多人的字典裡,生活和現實幾乎已經成為一對反義詞——生活是美好的夢想,但現實不是。
再者,網際網路信息的拓展,讓人們的視野擴展的同時,也給了群體認同的空間。當越來越多的興趣、話題出現,人們不再指摘更多的是理解和寬容。我們不會因為一個成年人開心地觀看《海綿寶寶》而質疑他的幼稚,理解、認同的基礎下,「同好」或者同興趣的圈層文化也就隨著群體認同而出現。
最後,成年人在現實中懷舊的情緒寄託同樣也產生著作用。類似於《海綿寶寶》《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這類動畫,更重要的特點是這些作品的播放歷史長,觀眾們更為熟悉。和追新番相比,在現實中疲倦的成年人們更希望回到曾經童年、少年曾經體驗過的氛圍之中,躲開現實,沉浸過去。
所以,當「海綿爸爸」逝去的時候,我們這些被現實逼回童話的孩子們,自然會為船長的遠航而悲傷。
結語
所以,當社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剛開始經歷人生壓力的年輕人,兒童化的消費能夠更好的釋放壓力,放鬆身心。與其選擇在閒暇時間依舊保持一個成人的角色,不如像個孩子,輕鬆快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兒。當我們在現實中四處碰撞,為什麼不躲進自己童年裡那個熟悉的世界裡,像個孩子那樣,簡簡單單的開心一下呢。
——Are ya ready kids?
——Aye Aye Captain!
——I can't hear you.
——Aye Aye Captain!
// 主題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