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共識共建共治)
2023-07-29 07:22:01 1
通武廊
通州區作為京東屏障,與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多地接壤。通武廊區域的司法行政合作,早在1996年就已開始。經過20多年發展,特別是2017年8月《通武廊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協議》籤署以來,通武廊三地司法行政合作正式進入制度化的快車道,基本形成「共識、共建、共治、共享」的「四共」模式。那麼,這個模式究竟如何,觀瀾君這就告訴你。
堅持政治引領,形成高度共識
共識是合作的重要保障。規劃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建成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通州處於「橋頭堡」位置。對此,通州區司法局黨組在市司法局指導下,堅持把通武廊司法行政合作作為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政治責任,開始與武清、廊坊司法局接洽。2017年8月,三地在通州臺湖成功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了近期、中期、遠期目標,達成了「舉辦法治宣傳學術交流年會、打造高端法律服務資源聚集區、建立跨區域矛盾糾紛聯調中心」等八項合作項目,為三地司法行政合作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頂層設計,形成共建模式
共建是合作的重要基礎。按照《通武廊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協議》,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計劃,每年三地輪流舉辦2次合作項目,通過打造「三個協同發展」,努力實現三地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均質化:一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協同發展。在三地接壤地區的5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站預留了服務窗口,一旦群眾有需求,將立即啟用。二是司法行政業務協同發展。加強橫向聯繫,互派代表學習各自特色工作經驗,按照計劃,年底前還將赴雄安新區參觀學習。三是人才培養協同發展。開展人民調解與社區矯正研討培訓,累計參訓人數500餘人次。
創新聯動機制,形成共治合力
共治是合作的重要途徑。
建立矛盾糾紛聯調機制。成立「京津冀接壤地區重大矛盾糾紛聯合人民調解工作室」,對接壤地區司法所調解重大矛盾糾紛開展業務指導。
建立社區矯正異地監管機制。三地籤署《通武廊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建立異地委託管理、社區矯正執法合作、安置幫教工作協作等多項機制。
建立律師異地執業保障機制。與廊坊市律協建立聯動機制,聯合處理律師異地違規開設執業場所3人。
建立公證事項異地委託調查機制。建立協助實地調查、發協查協辦函、全權委託調查、互相採信徵集等合作機制。
建立法律援助聯動機制。建立法律援助受理和調查取證等「三快」(快速受理、審批、指派)機制。
建立法律服務聯動機制。遴選14名優秀律師、公證員參與「京津冀服務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雄安新區法律服務團」,重點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項目。
打破區域壁壘,形成共享格局
共享是合作的終極目標。讓三地群眾和管理對象享受便捷和實惠是衡量司法行政合作成效的標尺。已經搭建的社區矯正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聯動指揮平臺,可實現重大個案「一刻鐘」應急響應。按照通州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未來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培育100名高端法律服務人才,並計劃以此為基礎,聯合武清、廊坊進一步打造三地「高端法律服務智庫」,直接為北京東部發展帶實現經濟互補、產業共融、生態共建、安全共享提供法律保障。通州區司法局將進一步與北三縣攜手,創建通州與北三縣司法行政「1十3」協同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