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開不下去(書店開不下去了)
2023-07-29 21:07:28 4
書店開不下去?據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尹平平 袁全 梁姊)4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新開4061∶關店1573 書店開不下去了?你可能想錯了》的報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書店開不下去?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書店開不下去
據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記者尹平平 袁全 梁姊)4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新開4061∶關店1573 書店開不下去了?你可能想錯了》的報導。
一個多月前,北師大盛世情書店的關門,又賺了一波讀書人的眼淚。
「這年頭書店根本開不下去。」「開書店絕對養不活自己。」每當有些特色的書店關門,類似言論時有出現。殊不知,在經歷疫情衝擊的2020年,全國新開了四千餘家書店。
3月30日,《2020-2021年度中國實體書店產業發展報告》在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等機構主辦的中國書店大會上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新開書店4061家,關店1573家,新開數是關店數的2.6倍。
出乎不少人意料,一片唱衰聲中,實體書店的生命力遠比你想像的堅韌和頑強。
在煉鋼爐裡鍛造新概念書店
今年清明節假期,全民暢讀藝術書店裡人滿為患。這個建在原首鋼3號高爐「肚子」裡的書店,雖然主打高冷的外國藝術畫冊,所售書籍單價動輒上百元,卻熱鬧得像個菜市場。
全民暢讀藝術書店的設計堪稱獨具匠心,保持了首鋼3號高爐原有的工業風,連書架都是鋼鐵製成的。
這並不是「全民暢讀」這個書店品牌的第一家店,但每家店中最賺錢的板塊都是餐飲。「佔比50%以上,」全民暢讀品牌創始人兼CEO趙傑告訴記者,「所以不少書店同行都會說我是掛羊頭賣狗肉,名叫書店其實在開飯館。不尊重書,也不尊重讀者。」
對於這些質疑的聲音,趙傑不以為意。他說自己是在用網際網路思維經營書店。
創辦全民暢讀書店之前,趙傑當過英語老師,辦過培訓機構,開過咖啡館,做過共享拼車App。之所以開書店,是因為他看上了書背後蘊藏的機會。「很多書都可以開發出產品、課程,而不只是賣書那麼簡單。書是世界上品類最多的產品,是一個真正能實現萬物互聯的切入口。」
「和傳統書店想要多賣書不同,我們要嚴控書的銷量,不能讓售書佔營收額超過10%,否則我們就賠慘了。」趙傑非常注重書店文化空間的運營和變現。
老牌書店努力跟上時代步伐
求新求變的不只有新入場的外來者,依附於老牌國企出版社的書店也在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
每個周六周日,外研書店總店都在上下午分別安排一場故事會,邀請學齡前的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們參加。由店員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並帶著大家一起做手工。
有些來參加活動的孩子還沒到上幼兒園的年齡,懵懵懂懂的,會在店員認真講故事時,突然起身,到處溜達;或者在做手工時,搶別人東西,甚至哭鬧。店員們也不慍不惱,耐心地安撫、輔導著每個孩子。
即使如此,故事會仍每個周末堅持舉辦4場。疫情期間無法保證規律頻次時,活動甚至是完全免費的。擺脫疫情困擾後,書店也只是象徵性地單次收十幾塊錢的手工材料費,雖然活動的內容形式和社會上昂貴的親子早教機構大同小異。
外研書店總經理付帥告訴記者,店裡並不會因為舉辦這種活動增加收入,他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把孩子們吸引到書店裡來。「讀者是需要一代一代培養的,」付帥說,「現在父母都希望孩子多讀書,那我們就提供條件,讓他們在書店裡長大。」
除了把讀者請回書店來,他們還想辦法把店裡的書送到讀者家裡去,比如和外賣合作。
現在的美團外賣不只能送餐,還能送書。這一創新突破,有賴於令人怨聲載道的疫情。去年二三月份疫情最緊張的時期,在北京市委宣傳部等部門的牽頭下,北京72家書店和美團外賣合作,通過外賣把書送到讀者手上。美團幾輪外賣送書促銷活動的銷售冠軍,都是外研書店東升科技園店。
書店的價值不限於賣書
馮禛計劃五一從無錫來北京玩。這不是她第一次來北京了,因此請當地朋友推薦些不那麼俗套的旅遊景點,沒想到互不相識的兩人推薦的線路裡,不約而同都包括書店:想看前門城樓最美夜景,可以去PageOne北京坊店;想逛四合院細品京味文化,可以去正陽書局。
2020年,北京全市新開書店639家,領先於其他省份,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中國書店之都」。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表示,北京實體書店的建設速度,與城市的文化底蘊、經濟發展,以及獨特的政治優勢,都不無關係。
據王野霏介紹,2020年北京市區兩級財政部門共統籌專項資金2.4億元支持實體書店建設,超過「十三五」前四年的總和。借力真金白銀的投入,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超額完成了每萬人擁有0.8個書店的上年度規劃,實現每萬人0.9個書店。
開店容易經營難。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已經是全行業喊了多年的口號。像全民暢讀書店那樣混業經營,像外研書店那樣多做文化活動,是很多書店都做過的探索。可一方面經營者會受到書店變得面目模糊的質疑,一方面不少書店舉辦的讀者活動不僅不賺錢還賠錢,也令書店苦之久矣。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看這件事:實體書店正在變成一個城市的文化容器。」致力於書店行業研究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程三國認為,「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體現出的公共文化服務價值遠超商業價值。」
來源: 今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