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愛在人間的觀後感

2023-07-29 01:01:32 3

  《愛在人間》是一部禁毒公益電影,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愛在人間的觀後感,供參考閱讀!

  愛在人間的觀後感1

  《愛在人間》主要講了老唐湊不齊兒子大龍的學費,因此,大龍和他的媽媽離家出走,而老唐租了一輛拉車自己掙錢,又把自己住的房子的一個大房間租給了一個吸毒的女房客,名叫蘇紅。後來多次被警察抓走。又一次,突然發現蘇紅懷孕了,過了幾天,生出了一個女兒,取名叫糖糖,生下孩子的蘇紅,又被警察抓走了,所以由老唐暫時做糖糖的爸爸來照顧糖糖。而蘇紅被強制戒毒兩年。最後,他們成了一家人。

  在這部電影裡,我不僅感受到了吸毒的危害,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在看到蘇紅成功地生下一個小嬰兒時,我為她的偉大而歡呼,我為她的勇氣而高興!同時我也想到了我的媽媽,從小到大,都是媽媽把我撫養大,一直呵護我的成長。

  一句話,因為愛,所以感動;以為感動,所以感恩!

  愛在人間的觀後感2

  日前,在北京大學某教室與數百名北大學子一起觀看了由青年導演盧紅均、李響聯合執導,由北京市公安局、司法局、勞教局、正合五意傳媒和迪瑞康國際傳媒聯合拍攝的禁毒題材公益電影《愛在人間》。影片雖屬公益性質,卻毫不簡單粗糙,其精緻細膩的製作,精彩生動的演繹,真實感人的故事,積極向上的主題,質樸無華的講述,使觀者幾度淚溼眼眶。影片試圖通過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對吸毒人員的關愛和挽救,喚回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和生活的希望,不失為一部歌頌人間的真、善、美,充滿大愛、溫暖感人的影視作品。

  影片生動感人,卻有一個問題總在我的腦海裡翻滾,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假如」。具體問題是:假如蘇紅在第一次吸毒前遇到我。這裡的「我」應該是一個泛指,我是禁毒警官,但是更多是從事和研究禁毒宣傳方面的工作,這裡的「我」也就泛指禁毒宣傳戰線的工作人員。由此我就經常自責於那些染上毒癮的成癮者——為什麼禁毒戰爭搞了這麼多年,打掉了一些毒梟,也控制了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許多年輕人卻還是如雨後春筍般、前僕後繼地步入成癮者的行列呢?

  去年,我寫過一段文字在《禁毒周刊》和門頭溝禁毒宣傳網站發表,標題不盡相同,但大概的意思都是:用計劃免疫的方式去做禁毒宣傳工作。我以為,用計劃免疫的思考認真做好禁毒工作,是我們減少和控制新增吸毒人員的一個辦法和途徑。我們不妨把我們這些搞禁毒宣傳工作的人比作計劃免疫科的醫生,把那些需要得到禁毒宣傳的人比作被免疫的對象,我們的職責是給這些需要接受免疫疫苗的人一個不漏地進行「注射」,讓他們得到免疫,在他們收到侵害的時候讓免疫功能發揮作用,不至成為吸毒成癮者。

  現在的問題是——誰是被免疫的對象?在醫院的計免科,免疫的對象就是0到某歲的兒童。兒童從出生開始就按部就班地在不同時期分別接受不同內容的計劃免疫,有的需要口服糖丸,有的需要皮下注射,免疫成功的兒童可保一生中不再收到某些特定病毒或傳染病的攻擊。我們禁毒宣傳計免的對象應該界定為:大中學生、娛樂服務場所的從業人員、異地務工人員等。如果我們能做到使這個人群範圍內的所有人員都接收到至少一次的正規禁毒宣傳教育,那麼每年新增吸毒人員的人數就會大大減少,新增吸毒人員的減少就意味著市場的萎縮。

  大學生是免疫對象中的重點,《愛在人間》電影在北京大學展映就說明了這點,大學生正是求知求學的高峰年齡段,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想有一個親身體驗的經歷,在體驗到這個不應該有的體驗前讓他們得到的知識和禁毒的常識就可以對產生警惕和拒絕。實際上,最早受到禁毒宣傳的年齡應該是青少年的高中階段,把禁毒宣傳的對象從大學移到中學就是關口前移。

  《愛在人間》的故事雖然生動感人,但是我們不能把希望寄託於「吸毒以後一定會碰到好人」和「毒癮一定可以戒斷」。實事求是地說,一旦成癮要想戒斷是非常難的,戒斷過程是非常苦的,戒斷成功是非常不穩定的,「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終生想毒」。一個人一旦沾上了,這一生都要不斷地和做非常艱辛的鬥爭,成癮以後在親人朋友的幫助下能夠戒斷毒癮當然好,但更好的是不成為成癮者。

  其實就禁毒宣傳而言,宣傳效果好與不好有兩個標準,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最低標準是,真正做到拒絕。最高標準是,成為禁毒志願者,按照禁毒志願者的五個志願意向為當地的禁毒工作做點事情。達到最低標準是成果,達到最高標準是成就。

[愛在人間的觀後感]相關文章: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