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廣西壯族,了解「那」文化
2023-07-21 06:18:19 3
中國有著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著代表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而壯族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有著許多的文化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壯族文化吧!
「你在哪裡?」
「我在那邊。」
「那邊是哪邊?」
「就是那邊啊!」
這是幾位外地遊客在廣西百色鄉村迷路時的「抓狂通話」。「那邊」,實際是當地的一個地名。不僅如此,就在離「那邊」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地名——「那裡」。這樣特別的地名,讓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著實有些摸不著頭腦。
在廣西南寧隆安縣「那」文化旅遊節上,壯族同胞正在舉行隆重的稻神祭。每逢「四月八」農具節,「那」文化圈的壯族同胞紛紛身著民族服裝,舉行祭祀、遊街等活動,用歌舞表達對土地、耕牛等的敬仰感恩之情,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壯鄉廣西,類似以「那」冠名的鄉鎮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壯民族獨特的文化符號,壯語意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後來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為傳統稻作民族,千百年來,壯民族據「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為內核的「那」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可以說,幾乎每個壯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結。
地名裡的土地情結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寶貴的財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以土地為轉移,以農耕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明顯的表現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
壯族的村落,多數是依山傍水,面對著田地。以田地「那」標識取地名,便順理成章。大至縣市鄉鎮,如那坡、那馬、那陳;小至村屯弄場,如那王、那紹、那左。據不完全統計,含「那」字的地名,在廣西有1200多處。
以「那」命名,依據多是「那」的特點和性質,如那翁(「翁」為壯語音譯,下同),即濫泥田;那江,中間的田;那波,泉邊的田;那雷,土嶺的田;那達,河邊的田;那六,水車灌溉的田;那樓,我們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馬,養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筆,養鴨的田;那懷,養水牛的田……
為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開墾這些田的壯族先人,他們約定俗成,無論在何時何處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這一法則,依據著同一模式,即以「那」為冠。
您可能還喜歡: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瑤族歷史的重要史料:瑤族經書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黎族既有特色又奇葩演奏:鼻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