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旅遊市場(這個國慶節旅遊市場)
2023-07-20 23:30:07 1
國慶假期旅遊市場?國慶假期旅遊市場的成績單出爐了這份成績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之中,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國慶假期旅遊市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國慶假期旅遊市場
國慶假期旅遊市場的成績單出爐了。這份成績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之中。
據文化和旅遊部測算,今年國慶假期七天,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22億人次,同比減少18.2%,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72.1億元,同比減少26.2%。
疫情三年,這是表現最不理想的一個國慶假期。
在各地大面積倡導居民「就地過節」的背景下,這個國慶假期國內遊市場呈現出長途旅行「冷」,近郊、本地出遊「熱」的明顯特徵,人們的出遊決策變得「碎片化」、「靈活化」。國慶出遊呈現短程、多次出行的「即興度假」模式,城市及周邊的新玩法和寶藏去處,成為激活本地經濟的增長點之一。
一部分年輕人在這個國慶節給自己貼上「躺平」和「擺爛」的過節標籤,而與此同時,另一部分年人也也對露營和反向度假顯示出極大的熱情。
01 疫情3年出遊人數最少的國慶節從文化和旅遊部文旅之聲獲悉,2022年國慶假期七天,全國國內旅遊出遊4.22億人次,同比減少18.2%,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60.7%。實現國內旅遊收入2872.1億元,同比減少26.2%,恢復至疫前同期的44.2%。
將文化和旅遊部以往國慶假期公布的數據對比來看,今年國慶假期的成績是疫情三年中最不理想的。
2021年國慶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5.1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恢復至疫前同期的70.1%。全國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890.61億元,恢復至疫前同期的59.9%。
2020年國慶節、中秋節八天,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02 微度假成主流 本地周邊遊佔65%馬蜂窩旅行玩樂大數據顯示,在長途出行充滿「不確定」的形勢下,本地「微度假」需求大幅增長,馬蜂窩十一期間本地遊訂單較上年同期增長超90%。戶外休閒和國風文化體驗是本地玩樂的首選,和家人一起用「紅色主題遊」為祖國慶生,去小眾海島放鬆躺平,都是這個小長假頗受歡迎的旅行玩樂方式。
在攜程發布的《2022年國慶假期旅遊總結報告》中,本地遊、周邊遊、短途遊主導國慶假期旅遊市場。國慶期間,本地、周邊旅遊訂單佔比達65%,本地周邊人均旅遊花費較去年國慶增長近30%。今年國慶最火爆的本地周邊遊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杭州、深圳、南京、成都、重慶、長沙、蘇州 合肥、武漢、寧波、西安、濟南等城市。
長假期間本地業態的日均消費額相比「五一」假期增長34%,同比2019年黃金周增長52%。美團十一黃金周消費數據顯示,「即興度假」催生新潮流,露營、親子遊、鄉村遊等新需求引領本地新供給,訂單量翻倍增長。本地遊、周邊遊是國慶假期出行主流。長假期間,本地消費額佔比達到77.4%,選擇城市休閒玩樂、周邊深度遊的消費者增多。
03 露營繼續紅火 價格卻水漲船高秋高氣爽,氣候宜人,今年國慶,在周邊遊趨勢帶動下,露營經濟繼續紅火。很多人像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一樣,去奔赴秋天的第一場露營。景區、酒店、民宿開闢出了一片營地,就連採摘園、農家樂、郊區燒烤,也想蹭一蹭露營的熱度,露營 房車、露營 田園、露營 露天音樂會等不斷豐富的「露營 」新業態,讓露營體驗更有新意和吸引力。
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和西安等城市國慶節期間營地生意火爆,基本提早兩周就已全部訂滿。美團數據顯示,露營訂單量相比「五一」假期上漲410%。不過這個假期露營的價格普遍水漲船高了。一線城市周邊營地的價格,已經堪比高端民宿和星級酒店。
攜程國慶假期旅遊總結報告顯示,國慶期間,露營旅遊訂單量同比增長超10倍,其中本地訂單佔比近八成,市外周邊訂單佔比15%,83%的用戶選擇過夜型露營產品。人均露營花費為650元左右,相較中秋露營人均花費貴30%左右。
可是,國慶假期露營的價格漲得有多猛,翻車就有多狠,「價格亂定、服務混亂,沒有運營,只有『照騙』……」很多露營消費者評價「環境和服務都配不上高價,有時候越貴的反而越坑」。
2022年以來,露營地可謂雨後春筍般湧現。僅北京一城,到十一前,大大小小的營地至少增加到了500家。有露營領域從業者表示,因為市場需求大,露營地看似爆發式增長、一片紅火,但多數營地都集中在一線城市,競爭激烈,運營能力也參差不齊,平時賺的都是辛苦錢,大部分營地的經營狀況一般。
04 年輕人逆流「反向度假」十一假期一些熱門景點,包括上海迪士尼、安徽黃山等地都處於高客流狀態,全國多個景區發布公告「暫停開放、停止預約」。在人頭攢動的景區找「一線天」似的風景,讓很多人覺得「累了」。為了躲避洶湧的人潮,安靜、清閒地度假,「反向度假」逐漸在年輕人中興起,一些非著名旅遊小城,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憑藉著沒那麼擁擠、消費不高和可以「說走就走」的特點,成為了新興的「冷門好去處」。
未知、輕鬆、驚喜,是很多人選擇反向出遊的原因。與其說「反向」,不如說是「反熱門」。消費不高,又不過於商業化,加之年輕人又喜歡「嘗鮮」,不太願意去熱門景區湊熱鬧,這可能是「反向度假」出現的最直接原因。而今年,一些傳統景區因為限流甚至暫停開放,也進一步推動了一些人去「冷門」旅遊目的地打卡。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伴隨著各類旅遊業態的升級,以及各地倡導 「就地過節」的號召,人們的出遊半徑在縮短,決策也越來越多地呈現「碎片化」、「靈活化」等特徵,這一方面說明了旅遊目的地的宣傳方式變得更加全面、多元和立體,可以在很多生活場景觸達到用戶,另一方面也是周邊遊、微度假的旅遊方式越來越成為主流的體現。從旅遊消費水平來看,消費分級的特徵越發明顯,特別是在一線城市表現尤為突出,一邊是高星酒店、高端民宿、度假村一房難求,另一邊是露營產業熱火朝天,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消費方式。北京第二外國語旅科院副院長鄧寧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