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鳳陽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一個本有機會成為明朝都城的地方)
2023-07-20 22:31:26 9
稍微了解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在朱元璋、朱允炆執政期間的都城是南京,朱棣以武力奪取地位之後,將都城遷往自己昔日藩王府所在的順天府(也即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北京),將南京作為陪都,依舊在南京保留皇宮與六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朱元璋雖然在應天(也就是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但是卻沒有將應天正式確定為都城。
在明朝之前,定都應天的政權大都是身處整個中國分裂時期,如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沒有哪一個同意中國的政權定都在這裡,故而明初大臣和朱元璋都認為應天缺少作為都城的霸氣。不久之後,明軍北上,相繼佔領原北宋都城開封和元大都北京,建都在何處的問題再一次被提上議程,然而意見卻非常難多:支持建都開封的認為,開封地處中原大地,交通便利,並且離北方近,方便以後對付元朝殘餘勢力;南京地處江南,依靠長江,水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順天府是元朝都城,有完整的宮殿,可以在修築皇城時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唐朝都城長安,居關中要地,有險可依;古都洛陽,居全國之中,方便控制全國。
這些城市都有屬於各自的優勢,而且各自的優勢其他城市也不具備,這讓朱元璋難以決定,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朱元璋選中了一個大家都沒有提到過的城市,那就是臨濠。
臨濠被朱元璋改為臨濠府,轄安徽沿淮淮北全境及江蘇部分地區。朱元璋在建國初期已經將開封設為北京,應天設為南京,洪武二年,當他決定建都臨濠的時候,便下詔將臨濠設為中都,同時命令有關衙門按照修建都城的標準在臨濠修建宮城與皇城,將周邊縣府劃歸臨濠管理,讓這個從沒有成為過都城的城市具有都城的規模。
洪武六年,朱元璋下詔,將臨濠府改為中立府(取居中而定四海之意),次年又改鳳陽府,遷治中都城(今安徽省鳳陽縣府城鎮),然而,一年之後,朱元璋突然下旨罷廢中都鳳陽府,一切似乎來得過於突然,是什麼促使朱元璋做出如此決定?《明太祖實錄》中有關於此事的記載,給出的理由是修建中都耗費大量的錢財:
詔罷中都役作初,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至是以勞費罷之。
然而,對於《明太祖實錄》中的記載,不少人並不買帳,他們認為朱元璋罷建中都並不是因為「勞費」,真正的原因出在修建中都的工匠們身上。
在一個完全沒有宮城和皇城的地方,營建這些地方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有相關記載顯示光是將一根巨木從產地深山中運到鳳陽,按每個勞動力幹活一天計算,需要上萬人。古代建築大多都是木製,宮城需要修建很多宮殿,光是運輸巨木都需要極多勞動力,更不少說木匠、瓦匠、泥水匠。有人統計過,為了營造中都,鳳陽城長期有工匠十萬、軍士超過十萬、因犯罪罰勞役者數萬,整個加起來接近30萬人。他們常年勞作,不分嚴寒與酷暑,生活質量極差,吃飯看病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並且背井離鄉,很多人死後根本不可能回鄉安葬,以至於當時的鳳陽城中彌散著怨念之氣。
古代很講究風水,修中都自然不例外,工匠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恨便通過改變一些建築的細節來改變宮殿的風水,據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前往鳳陽查看中都建設情況,坐在修好的大殿裡感覺後背涼颼颼,心中不免惶恐。當時負責監督修建事宜的是李善長,他趕緊將工匠改變風水的事告訴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一氣之下屠殺了大量工匠。
事後,朱元璋非常後悔,畢竟鳳陽是自己的故鄉,在故鄉殺了那麼多人,感到非常自責,於是親自在鳳陽祭祀天地,進行自我反省:
臣心不忘洪武初年平定中原,臣即至汴,意在建都以安天下,及觀民生凋弊,轉輸艱難,恐益勞民,遂命群臣會議,皆曰,濠地古之鐘離,於此建都庶合古今之宜,以此兩更郡名,今為鳳陽,建立都城土木之役,實勞民力功將告成惟,上帝后土是鑑。
自省後,朱元璋罷建中都。鳳陽就此失去了成為都城的可能,朱元璋則是將督造鳳陽的全部精力放在改建南京上,而那些修建好的宮殿在後來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來,在需要時拆除宮殿,用宮殿材料建其他建築;二來,朱棣遷都北京之後,便將鳳陽的宮殿用來關犯罪的皇室宗親,鳳陽在朱家人眼中就成了「罪城」,別稱「鳳陽高牆」。
想要更多了解朱元璋的故事,小佛推薦閱讀《朱元璋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