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發布P1801 現場了解P1801的故事!
2025-02-21 20:51:26
泡泡網一體電腦頻道4月16日 北京時間4月11日,華碩在京舉行了盛大的發布會,發布旗下的變形平板一體機產品Transformer AiO P1801,在發布會之後,泡泡網前方編輯與眾媒體採訪了這款產品相關老大以及設計師,或許在我們的交談中你可以找到對這款華碩Transformer AiO P1801疑問的種種解答。[]
主持人:把大家剛才感興趣的,不清楚的,好奇的,都可以問一問,隨便聊。媒體的朋友作一下自我介紹。
謝明傑Joe:大家好,很榮幸有機會跟各位做個近距離的見面,有好幾位都是老面孔。今天我們也很高興可以把我們這個產品大老闆TOM,他是我們產品線的大老闆,還有操盤手Alber吳智暉介紹給各位,希望可以得到各位的關注,多了解一下我們這些產品應用的層面,一些好處。因為這是一個少有,絕對是領先業界一個新的使用方式。
謝明傑Joe開場介紹
其實我自己本身也是用P1801的重度用戶,但是我都是用在娛樂上面,常常跟我的同事分享說,我就拿著我的這個平板,我在幹什麼?我在看《甄嬛傳》。大家都知道,《甄嬛傳》可以從土豆、優酷等等看到,不要錢,又高清,很多時候我看到一些朋友,他們其實拿著iPad,或者拿個手機,自己在獨樂樂,我很高興我可以拿這個平板跟我的老婆一起分享,有時候吃飯我就架在餐桌上面,跟家人一起看。在廚房裡面做家事的時候我就放在旁邊,聽聽聲音也好,有些影片聽聽聲音就算了。在房間裡面,睡覺前就放在床架上面,大家一起看。提到工作的話,在家裡要做工作,工作都綽綽有餘,所以個人來講很喜歡這樣的一個產品,不過因為是一個新的嘗試,很多互動的應用可以由我們的一些使用者來發掘,也希望各位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看怎麼樣把新的創新真得發揮出來。很簡單的開場一下,好,謝謝。有什麼樣的建議我們可以來學習的。
謝明傑Joe答記者問
● 提問1:我是來自電腦愛好者的記者。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咱們的機器上市時間,還有它的起始售價。第二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平板電腦硬體更新速度要比臺式機要快,可能今年咱們P1801它的Tegra3還有Plan可能明年後年就過時了,咱們華碩會不會推出兼容這個底座的後續的,只有平板本身,比如說明年出Tegra4的1802,可能還繼續兼容咱們現有底座,有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吳智暉Alber:好,我先很簡單的說一下我個人的淺見,這不代表我們公司和其他同事的看法。第一個,提到平板的硬體,硬體更新的確很快,你說Tegra3、Tegra4都要出來,甚至今天是Tegra,明天是Intel,後天是Core,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我們現在一般的小平板上面。所以大家來看,其實你到底追求的這個應用夠不夠你使用,還是你追求的是硬體的規格,如果硬體已經夠使用,讓你接下來三年五年所有的應用你都可以適用的話,硬體上面硬體上面的追求我覺得那就是每一代新的,也不用太擔心。其實我們現在推出來這個Tegra3我們已經評估過,因為它已經是非常高性能的一個晶片,我們也評估過。接下來這幾年Tegre4或者是其他的應用絕對是在它的性能範圍內。所以我們對於這點並不特別的擔心。
同樣的一個底座是不是可以用不同的面板,其實這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提到目標就表示它還是有它的困難在,它的困難是什麼呢?你也知道,不同尺寸大小的面板它的厚度是不一樣的,今天如果說你要讓這個底座能夠符合各種厚度的設計的話,必須要有一些更厲害的一個設計,這已經在我們的設計概念裡面,但是我一定沒辦法可以讓它無限的擴充,無限的延續,因為你可能明年後年會發現有更薄的面板出來了,這時候你是不是還要做那麼厚呢?你還可以做更薄,做更薄的時候你的底座是不是還要做修正,所以我們這邊會做非常好的的拿捏。我不曉得TOM的看法。
林維綱TOM:觀點上一樣,因為還是在追求性價比,其實我們從設計上也是,使用者思維怎麼讓它減重,或者說讓它更薄,但是我又不能失去它的效能。所以硬體的更新可能會帶動整個機構的設計,我們可能要朝輕薄又可以買得起,所以說有些機構的外觀可能會有一些改變,我想在追求ID可能看久了,一年之後他就覺得我需要做什麼樣的改變,假如可以研究下去。因為剛好我們在ID設計和機構上設計的時候,各位也看到,剛剛好。所以這裡要做必要的調整,或者說我想做更新,或者說有沒有把銀幕再放大,可能消費者需要再放大點是不是更適合,這樣我的ID的設計勢必就會變。這樣的話可能設計就沒有辦法跟現在相容。但是輕薄,在更舒適的一個環境和更適宜分享的產品,華碩一而再再而三會去追求改進,這是整個創新思維,我們身為華碩人的DNA,就是基因裡面的因子,一定要這樣追求。
吳智暉Alber:所以簡單來說,第一個,我們不建議你是半年一年就去換平板,因為它這是一個價值還不錯的產品。第二個,它的確是有同樣底座擴充的功能,但它不絕對是,先提供這樣的訊息給各位。
多種玩法
● 提問2:您好,我是電腦迷的記者,我這有兩個關於內容方面的問題問一下。它是兩套系統,兩套硬體架構,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版本它是怎樣實現兩個主機之間數據的一種分享。這是第一個問題。另外一個,我們看到這個平板取下來還是可以通過無線的視頻技術切換到windows8這邊,聽下面介紹好像是用的5G規格的,你們是怎麼在5G和Intel WIDI之間做取捨的?另外這種技術有沒有可能運用到以後華碩的平板或者其他的筆記本,也實現這種無線的視頻傳輸。
林維綱TOM:實踐證明,以後平板和變形的概念一定會導入這個,因為現在用的還是2.4G,它的距離還有被幹擾,信號幹擾非常大,我們現在是2.4G跟5G,實際使用環境裡面目前是5G被幹擾還有穿牆性還是高於2.4G。所以遠端遙控控制之後,它現在的流暢度證明是OK的,但是5G的話會受到各區域各地區法規的限制,所以條件上會有它相對的困難度在。總之,目前5G也不是特別普遍。至於兩個內容,實際上我們的界面設計,在你的電腦桌面上,從windows8很容易截取我上面的資料,存到我windows8上面。因為我現在windows8上面還是有硬體儲存空間,目前是32G。所以大部分是把平板上面Android上面的資料可以分享到(all in one)版,還是主機的概念。tablet上面Android系統可以提供的APP是最多了,其實我們設計的話,你要工作,用IPS,還有你分享,還有家庭生活上娛樂方面,在APP上面的分享,是希望把這三個融合一體。
吳智暉:我們在整個考量到應用面部分,當然所有的硬體規格上面我們取得之後,其實我們還是經過了非常多的非常好的化調整方式,達到現在這樣的狀況,跟上遊的晶片去做很多的討論,包括所謂在人體上面,所謂變更部分。所以可能各位看到的這個產品,我想我們真得是在這個產品上面全面把我們設計思維的運用使用進去,做了很大的調整方式。
林維綱TOM:我補充一下,因為這裡面還有通過華碩雲端提供的存取,雲計算上面提供的存儲空間,更方便當你在外面也好,可以把你的notebook,allinone跟Android系統這邊都可以透過我們雲儲存這邊提供的,我們送給買這臺使用者,大概有500萬兆。
吳智暉:目前是32G的方式。
林維綱TOM:你在Android雲端可以共享做同步或者分享的一個儲存空間。
● 提問3:在Tegra產品設計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在平板部分使用IT系統,或者用靈動的處理器,構成完整的windows8標準。
林維綱TOM:我們當初要用windows8,既然已經提供windows8技能,為什麼還要提供簡化版的,為了在不同的情景下可以用,所以我們選了Android這套系統,而且各位也知道,Android現在屬於行動式裝置裡面佔了將近六七成,上次我看報告到七成。這樣的話,我們在平板上面的考慮就會針對這個Android現在最適合用哪一個中央處理器,因為它要快。所以我們當然就選擇84核的。當然剛才有記者朋友問到有沒有可能下一步往Tegra5,也是有可能的。
● 提問4:您好,鳳凰數碼的。當時賈伯斯發明平板這個設備的時候,他想發明基於手機和筆記本之間更加小的一種裝置,現在小尺寸平板出貨量也是比六七寸平板出貨量大,消費者更喜歡七寸的平板,華碩的P1801反而把這個屏幕做的18.4英寸這麼大,我想問一下華碩基於什麼樣的考慮做那麼大的平板?而且這麼大的平板是不是對普通用戶來說,無論從重量方面還是體積方面有點偏大。
林維綱TOM:尺寸的大小,現在像智慧型手機是從小變大,3.7一直做到現在的5寸,甚至6寸,我想慢慢都是由小變大。平板部分也是從大,八寸、七寸,更大,因為他們做的話基本上是外出用的,我們今天是從PC一體機的考量,基本上我們想是定點使用,怎麼在家居生活裡面可以移動。其實我們當時設定並不是說我這個平板是外出用的,基本上這個重量視覺尺寸上我們就不會考慮小的,小的根本也不用去做這樣的設計。所以我們設計的,我既然要跟家人分享,分享的話,我們設計師分享,到底多大的分享是好的,我可以長到比如22、23到24,其實這個我們都模擬過之後,後來挑了18.4,看起來重量,或者是整個家庭中兩三個人分享,剛好是剛剛好。各位剛才有看到一個畫面,我們在使用,他放這麼大,各位如果看這樣的畫面就會覺得很突兀,而且它也考慮到承受的重量,你在家裡拿重量太重就很容易摔下來。所以18.4,我們是這樣考慮下來的。針對這個做進去,目前我們的重量在2.4公斤,大概目前我看剛才提著走也是幾分鐘,所以基本上是這樣子。
● 提問5:我有幾個問題。第一個,這麼大的平板一般咱們都是在家裡邊,不會拿很遠,華碩有沒有考慮提供無線充電技術,因為有可能在用到一定時候電量不夠用了,這個時候再拿回去充電就掃興了。另外這兩個系統之間切換會不會有問題,比如我現在在底座上用windows8寫個文檔,可能我家小孩比較調皮,把它提起來了,這個時候文檔怎麼樣?Android現在在解析度上據我所知沒有達到那麼高的解析度,華碩在這方面有沒有考慮跟Google優化?
吳智暉Alber:其實單就我們屏幕部分有另外一個單獨充電電源供應器的部分,不用回到機座部分。當然你剛才提到的也是蠻好的建議。這個時候文檔還在,一樣,你如果只是離開底座,因為本來已經具備雲端控制功能,如果你是在windows8的操作模式之下,你這個時候突然提起來了,基本上windows8還是一樣存在,即使小孩不小心比較調皮按到所謂的切換鍵,這時候只是屏幕系統啟動切換到所謂的Android系統,實際上你基本機座原來的資料也基本上同步運作,還是存在那個地方,你再切換回來,必須要經過切換。其實解析度的部分主要是你應用層次本身有沒有解析度提高到這個部分,那是關鍵。當然我們這個產品也有放眼未來,目前來講,也有另外夥伴提到,其實手機跟平板未來這個界線大家也覺得慢慢有點模糊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大家都開始在追求怎麼樣讓你的畫面更清晰,你的解析度更高,畫質更好,所以未來在這個地方,辨識度來講,可能目前還有很少部分應用層次APP還沒有辦法,但是至少我們甚至跟Google都有所謂的合作討論各方面。
● 提問6:微軟和Google對這個產品有什麼看法?
吳智暉:其實我們跟他們還是維繫非常良好的關係,只不過他們跟我們提到,你們有沒有考慮只做RT版本,或者做windows版本,不要再加Android的部分,一直希望我們往這個方向繼續跟他們合作。
● 提問7:您好,我來自電腦報的。我了解這個產品價格上萬,和一些高端機有些重合。我的問題是華碩未來一體機,你們希望將來佔到什麼樣的份額,華碩推出這個機子是一種嘗試還是以後繼續走下去?
林維綱TOM:變形一體機我們會維持一個系列,價格定位上萬塊人民幣,其實我們現在都已經在思考,走到千元水準這種變形一體會怎麼樣,這些內部都在討論。
吳智暉Alber:對,我們基本上在定位來講,一開始我們傾向的還是像我們剛才提到的,家庭來看,希望同時涵蓋到你正常效能運作,各方面的部分。所以一開始我想我們可能會以所謂中高端的定位形態。當然接下來我們會去考量怎麼樣讓這個產品不同區段的部分都能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部分,這個地方確實目前在規劃中,會朝這樣的模式進行。
林維綱TOM:當初在定位上面,而且在整個規格綜合考慮性價比,華碩在經營品牌上面當然是希望經營到要接近蘋果這種。所以高價位跟你的高性價比高的話,市場的消費者,只要你的品牌價值存在,這一定可以被接受的。所以我們設計上的思維當然一定是向高性價比的方面來做,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堅持的。我們看到的變形平板,變形平板手機,到現在變形一體機的概念,這都是華碩被要求一定要貫徹的。
● 提問7:第二個問題,我看現在華碩競爭對手也在推一體機,他們的分享理念是,可以在特定的模式下面可以多人同時玩遊戲,華碩未來,華碩現在的產品視頻、圖片這種傳統的分享模式,以後在遊戲多種分享,華碩自己做軟體這方面,有什麼打算沒有?
吳智暉Alber:華碩這邊,我們公司有一個很龐大的,所謂的設計能量。我想在設計能量上面並不局限在我們的主板而已,或者不光是臺式機一體機部分,我們公司絕對是涵蓋在全方面,包括筆記本,包括平板部分。事實上除了硬體,我們在硬體的努力之外,整個在所謂的設計能力提升之外,我們在軟體部分也一直在部件,包括跟雲端的聯繫,怎麼樣讓你跨平臺的部分能夠去做到非常好的的連接部分。所以包括您剛才提到的所謂的,不管是應用層次還是軟體部分,其實我們都是同步在進行,也希望把這個地方豐富。包括您也知道接下來windows部分,他也會讓每一家公司可以放他所希望推薦的軟體的方式。在這個地方我們公司在軟體研發團隊方面不斷把這個資源正擴大當中。所以這部分我們有信心,一定提供給我們的愛用者,或者我們這些用戶,一定有更多的應用空間。
林維綱TOM:我們也是為了實現我們董事長的理念,因為華碩從去年推到現在,我想今年的2月份也在西班牙MWC一再演繹這樣的使用情景,我們叫AOCC,A是AIR的概念,把華碩那麼多的行動裝置,不管是NOTEBOOK,或者是Pad,結合在我們這種媒體中心的儲存,全部東西都可以分享,怎麼去做到及時分享?當你的手機拿到外面去,用華碩的手機,你到全世界各地的話,你也很容易看到家裡的一些資料,你也可以隨時拿,隨讀隨取的功能。我想這個在今年就可以把它結合在華碩的產品上面。今天我們還沒開始進行的那個視頻,其實那個都是我們現在AOCC整體概念,其實已經不只是概念,實際上今年已經有開始實現初級的版本,接下來會一直不斷的提供給各位,更好的願意方式。
林維綱TOM:我們的變形一體機在AOCC的範圍當中,這個等於說是家庭的數據中心,結合周邊華碩所有的硬體都要跟它可以連接。
● 提問7: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關於在底座模式下面,他有AIO的聲音模式,這樣的話它的聲音我相信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它在平板模式下的時候怎樣保證它的音效。第二個問題,我們雜誌關注更多的其實是家庭的娛樂,從這兩年的趨勢可以看出來,很多藍牙音響產品,還有蘋果平板底座產品,都是為了使用時聲音方面體驗讓人更加愉悅,為什麼你們不直接開發一款無線的小音響,可以直接無線連接在這個底座上面,拿出來也可以無線連接在上面,這比我買個音響有線連接要美觀很多。這是我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問題,一個是建議,謝謝。
林維綱TOM:我們的音效沒有問題,其實在平板底座上面也有安裝了兩個喇叭,聲音也不錯,重點是在Android上釋放的音樂。但是當你做雲端遙控的時候,基本上因為你可能放在書房,拿著平板到廚房,或者是到客廳上去,去播放音樂的話,基本上我們有做雲端遙控,把上面的聲音轉到平板上面來,你也可以選擇我不要,我還是讓我的底座播放,這是可以控制的。至於你提到華碩有沒有可能做藍牙的,這個給我們提供了參考。
吳智暉Alber:用在底座上面,聲音也不會有影響,直接拿走,做成無線的方式。
林維綱TOM:沒記錯的話,我們自己有做了四個喇叭,跟平板結合的,至於通過藍牙,這個回總部可以給我們團隊建議,把公司其他的透過藍牙的連接,因為這裡面都有藍牙系統,可以透過它來播放,很好的建議。
● 提問8:您好,我想問一個問題,我看華碩近年發布的兩款重頭產品,都是跟傳統的產品形態,比如傳統一體機形態發生明顯改變,在windows8時代PC變化更加明顯,華碩怎麼看windows8時代PC形態走到哪個方向?
林維綱TOM:其實我們在去年的AIO剛好是windows8,因為他在windows裡面加了touch和APP的應用,華碩之前也做了很多變形,在去年的六月裡面,我們看到其他各家,包括我們的競爭對手,大家借著windows8 超級本產品就有很多多樣性,翻轉各方面都有,反而這個也讓我們思考到產品的樣子是不是一成不變,就是一體機這樣。我們想一體機就是掛這樣嗎?其實這個思維從那個時候我們就想,不應該再堅守這樣傳統式的,既然可以多人分享的話,傳統的可不可以大屏,兩個人可以玩的,我們也做了一個嘗試,類似再加一個屏幕,讓他可以這樣做。一體機是考慮雙系統脫離,脫離以後,我也可以把它放平,所以把角度縮起來就可以放平,兩個人就可以分享。多人分享,或者家人分享,一個屏幕,一個人獨樂不如眾樂樂,而且可以討論觀點,所以就有這樣子一個產品構思。
● 提問8: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屏幕已經做到18.4了,而且我看它的厚度實際上不是非常薄,有沒有可能把主要的配件全部放在裡邊?因為它的體積跟厚度來說跟超級本內部容量相差無幾,甚至還大一些,超級本已經把整個PC平臺的東西全部做在一起,它有沒有可能全做在一起?
林維綱TOM:其實尺寸越大平板機身的厚度還有底座的厚度,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會影響到整個設計的厚度。實際上PC主板的厚度少了,再加電池這些進來,所以影響最大的厚度還是說屏幕,尺寸屏幕越大厚度越大,這還看我們其他供應商業界是不是還在弄超薄的,我們和幾個有關廠商也在談。
吳智暉Alber:關鍵零組件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進步,目前來看,電容式的觸控部分基本上是在比較小的部分做非常好的化,當然隨著技術推演,我們相信這個地方絕對還有空間去做這樣的非常好的化的部分,我們除了原來的屏幕和觸控之外,已經把整個空間做到最極致的方式了。當然我們以這個部分,我們同時還要考慮到,因為我們還有同時考慮到腳架,所以這個地方也會增加部分。整體來看,我們這個厚度最後部分大概是在1.8公分,也並不是真得那麼大,這18個部分單就部分佔掉三分之一的部分,還沒有算所謂的觸控部分加進來,大概是這樣子。
● 提問9:您好,中關村在線,我有幾個問題。其實P1801主要定位是家庭娛樂,但是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其實它的商用價值和潛力還是比較大的,華碩有沒有考慮在商用渠道進行一些拓展?還有P1801在誕生過程中華碩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我相信一定有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需要去解決。
林維綱TOM:困難的部分是怎麼讓兩個OS共享,通過銀幕,還有麥克風,後來這些都解決的時候其實還有最困難的部分,就是雲端,因為它是通過webstorage,我在Android系統去執行虛擬桌面,原來遙控裡面現有的技術,2.4G,我想各位都是有外帶,其實它的反映非常慢,主要是在2.4G裡面,太多2.4G信號在跑,基地很多。
● 提問9:如果同時使用會相互幹擾是嗎?
林維綱TOM:只是信號幹擾,如果一臺兩臺沒問題,我們現在5G目前是最好的。實際上也用我們華碩自己出產的5G路由器,搭配起來目前是最順的,其他家的話如果提供2.4G用起來就不會這麼順,因為還是信號幹擾。說實話,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辦法做,2.4G怎麼做,無線電波幹擾,距離10米還算OK,超過10米沒辦法做了,我們還要考慮到在房間內移動,實際上我們要測到穿牆,所以這裡面有埋了三根天線在。所以這個5G和穿牆性,當初我們本來可以很早,去年可以上市的,就因為這個整整拖了1G,大老闆看著不行就想辦法改,不管從軟體上面著手,硬體上面的技術突破,也是花了很大的工夫在這邊。
● 提問10:這個困難一直導致從去年到現在才發貨?
林維綱TOM:其實是由於信號的幹擾,在家裡完全屬於封閉的,信號沒問題,產品運行就沒問題。當然我們還會去做到最好,目前5G是最好的,建議還是用華碩的RT66,這是最好的選擇了。
● 提問10:第二個,商用市場的拓展,或者說有沒有類似的不用這個機器推,發一個和這樣一個類似概念的機器去做一個全新的商用領域的拓展?
賴洪瑞:非常好的問題,分兩塊看。其實這個機器我也適用了很久,智能終端設備很多,手機、平板、筆記本、桌上型電腦、一體電腦,這麼多終端設備整合在一起,除了手機上面,其實現在國內微信用的時候還是做很多工作。這麼多終端合在一起,你在平時家庭工作上面是可以做的,拍照片,看高清電影,玩普通的遊戲,普通的記事本、日誌、上網,可以幫你做。你在玩娛樂上面,高清電腦,APS筆可以解決問題。APP也很多了,切西瓜也可以,什麼都可以玩。你說商用,商用幾個方面可以用。大老闆辦公室裡面,除了他的桌上型電腦之外,可能通過WIFI,70寸的彩電,HTV,這個時候如果員工進來開會,我可能通過那個WIFI可以直接傳到大屏幕上去。還有投影儀,讀卡器,通過路由器2.4G,加個USB單孔,華碩馬上會推出新的投影儀,通過無線網絡傳輸的,透過這個機器無線傳輸,在辦公室裡面可以用。第二個,如果我們在辦公室裡面三五個人,要到一個小會議室來討論事情,筆記本電腦12寸、11寸,我這個就可以拿走了,翻頁做任何動作也可以。所以我想一個是在辦公室裡面。第二個是在餐廳,點菜太大一點,這麼大,看菜式會比較好一點。我們這段時間跟上海有一家麵包連鎖店,準備購一千多臺,可能是取代他的POSS機和收銀機,或者放在辦公裡面用,因為很漂亮,我們要放到有相對跟這個品牌中高端和定位的點上面的東西來做。所以商用部分有很多應用市場,特別是在國內,國外分的很清楚,商用機器和家用機器,但是在國內沒有分的這麼清楚。在座各位朋友,你們拿的筆記本是商用的嗎,真得商用嗎?好像也沒有,所以沒分的那麼清楚。但是這個我們要去思考,因為樓下他們幾個問,怎麼推出去呢,但我怕他們價格會不會死貴。等於用一臺價格錢買兩臺機器。
● 提問11:剛才TOM說P1801開啟了變形一體新的系列,這個18.4的尺寸是不是驗證後得出在這個應用下最小的尺寸下限,未來的尺寸發展會向更大的發展嗎?還有底座,如果在平板的產品尺寸進一步變大之後,從力學角度來說,它的支撐穩固性是不是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林維綱TOM:就我個人的看法,18.4尺寸是不是目前最小尺寸下限,其實我們下一個規劃,我提給他們的意見是再放大,放到多大?20,還得靠廠商那時候的重量不要超過3公斤,如果超了真得會重,而且家裡小朋友一把提起來會不會掉落,這個要考慮進來,從我個人觀點是儘量做大。當然團隊也有可能希望小一點,甚至可能到17,目前我個人傾向可能是放大的可能性相對比較好。這裡當然要放大的話是不是Google真得同意你放大,因為他對認證還有他相對的要求在,因為他也要保證他的,比如他下一代,現在我們這套用的是Belly 4.1,到下一代裡面是4點或者多少,要求的解析度可能更高,我尋找的屏幕廠商供應商是不是可以配合,這些都是問題。其實我們都已經在思考下一代的產品的方向,這個系列性產品下一個是要怎麼去做出一個這樣的產品,但是這裡面有各個我們供應商技術的困難度,也不見得像消費者要求這麼快的時候他能夠配合得上,這個地方還有很多要跟他們繼續談。但是我覺得這是時間的問題了。
● 提問12:我來自天極網,我有一個問題,像這個一體機它的設計理念來自哪呢?因為之前我了解到,也包括ultra book和Pad都是這種組合方式,這個一體機的設計源泉是不是來自於這類產品?
林維綱TOM:基本上是,但是我們強調把銀幕放大,強調分享,尤其家庭成員分享,大家討論,而且我們還是要去照顧到,當你個人工作的話,你的工作生產力,也要考慮到,還有你家居生活的樂趣,還有分享,所以我們是「一觸即變」的三次方,工作、家庭、娛樂最好都能兼顧到,這麼全面這是我們的期望。我們做這個的期望是考慮工作,考慮你家庭的分享娛樂,也考慮到你的娛樂,是在這三方面來要求的。
● 提問12:因為這個一體機它是包含平板的概念,包含一體機的設計概念,我覺得如果組合在一起,是不是有些硬體共享,類似於存儲內存之類的,像這種,假如做到他們共用的情況下,成本會不會有些下降?從技術角度。
林維綱TOM:一定會,但是要把所有各手持裝置,不管華碩自己這麼多進來的話,實際上測試和相容性各方面調教就要花很長時間去做這方面的。像Android上面軟體方面更新速度也蠻快的,快了以後是不是可以相對搭配得起來。實際上往後我們在實驗室裡面也可以多做這樣的測試,因為軟體要配合,不光是硬體配合,軟體各方面配合也要到位,目前的資源是沒有到這個地步。
● 提問13:我還有一個小問題,這個機子,包括它的工作模式,包括AOCC的概念,核心的是無線路由器,有沒有可能在這方面產品整合,比如你用的VDI的傳輸,虛擬桌面傳輸也是必須有一個模塊在工作。
林維綱TOM:以前我負責把個類似小型儲存器整合路由進來,其實我們到美國,結果是負面的聲音,搞不好我已經有路由,我是不是要丟掉?這是很實際的,而且加了這個東西肯定比單純你的裝置裡面,雖然是1+1會小於2,但是你還是要多付那個錢,你把路由器拿掉。所以路由器,因為我們有路由器的部門,就讓這個做到極致,我們做裝置這方面就把裝置做到,而且路由器有很多選擇,當你把這兩個產品放在一塊的話,因為路由器大家提供的很多,而且裝在一個PC裡面,再加裝一個路由器裡面,實際上它的幹擾挑戰性遠比我們想像得大,我們到現在也不敢輕易做這個嘗試,對我們來講這個嘗試也不見得是對的,像華碩出來的路由器,雖然價格比較高,但是簡易使用,你要2.4或者5G自由的,它是自動調變,而且外形各方面也都很美觀。
● 提問13:是不是必須配一個支持5G的無線路由?
林維綱TOM:理論上不用,如果用我們華碩自家的話,會比較好。
吳智暉Alber:速度蠻快的,網絡環境、應用上面來講,我想會越來越純淨一點,會有辦法去能夠定位到你屬於個人的應用上面,目前是我們自己去調適過的,或者調整過的非常好的的搭配組合是這樣。
● 提問13:關於切換的問題,我在使用Android這個系統的時候,假如按一下切換機,它的主機是在待機情況下喚醒還是待命狀態?
林維綱TOM:主機是windows8,只是屏幕切換,比如說你切過來,比如你在編輯一個文件,實際上它停在你編輯的文件上面。
吳智暉Alber:意讓它進入睡眠狀態,你切了以後,因為你那邊還是睡眠模式,它會先回到所謂Android應用部分。
● 提問13:假如這個主機在睡眠狀態,切換喚醒是嗎?
吳智暉Alber:基本上它不是用那種方式,你必須回到主系統所謂的喚醒狀態。
賴洪瑞:如果你進入睡眠裝置,你不小心按一個鍵切換到這個地方,你把它喚醒的時候,你之前把它設定的休眠狀態沒有意義。第二個,華碩本身做主板,我們的CPU功能就可以節省80%的電力,偵測你使用的狀況,是高清電影還是玩遊戲,他會切換CPU內存所有的屏寬,可以調整80%的電力。
林維綱TOM:我們內部在討論的時候,假如主機在休眠,在Android模式下會不會把它叫醒,我們在討論,其實那個當下,我們沒有必要喚醒,原來在windows慣性使用者方面,他可能認為你不應該把windows叫醒。當然,該不該喚醒,因為這上來講做與不做而已,在行為模式設定上,我們做了很多使用者行為模式的模擬實驗,因為這裡面硬體都要提供,主要是軟體怎麼做,裡面有太多需要討論,包括給上層老闆拍板,這樣可不可以。當然這個東西也不見得所有使用者都認為我要或者不要,但是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要的居多。
吳智暉Alber:其實我們也有搜集許多用戶的體驗,也做了統計數據之後,最後再跟老闆們做一個決策的部分,我想這個地方的行為模式的部分,你說是不是這樣一定是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我想可能不盡然,可能有的人希望我切換直接喚醒,也有這樣的部分。所以我想這是當時我們整個考量過,既然你已經很刻意讓它進入睡眠模式,不可能到另外一處它又被喚醒,你又被喚醒你又馬上切回來,你又繼續用Android的系統,實際上它一直是那樣的狀態之下,又不是你所期望的。所以我想這個地方確實當時我們做了所有的使用者體驗會診,統計資料之後,所做的決定。
林維綱TOM:你不要小看裡面有個開關燈,光那個開關按下去,到底我上面的Android系統該不該關,我們就討論了大概三四個月,爭執這個事情。從我們研發來說,我不應該關,我上面的Android,雖然平板上面是Android,雖然是在windows銀幕使用上面,但是搞不好上面還有,我自己知道上面在運行,但是我們從家居,家庭成員考量,我只要關,是不是連帶把那個Android的系統也要同時關閉,不要說關了怎麼還關不掉,這些討論從技術上可以做到,但是怎麼樣變成可行的方式,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因為我要放到家庭使用,所以我們還是從家庭成員使用上考量為我們最後決定的一個行為模式。所以連Android系統都會被關掉,是不是絕對的對和錯我們沒有答案,只是行為模式上,還有我們所需訴求上面來考慮目前是這樣,雙系統互相運作方式,光這個我們內部的討論,幾乎是每個禮拜都要討論一到兩次,因為各有堅持。我可以單獨兩套系統給我控制就好了,但是從家庭來說,我沒有辦法很強的兩個控制,所以這裡面要讓消費者,一般的消費大眾可以接受這樣的,所以就取這樣的行為模式情景來設計。這是想跟各位分享的,單一系統簡單,開就開,關就關,但是兩套系統結合,怎麼樣的使用行為模式才是最符合我們想訴求的消費者的族群,這裡面我們內部團隊,跨不同團隊裡面也有很多的討論跟堅持,設計師有設計師的想法。
主持人: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我們今天的採訪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提了很多很實際的建議,我覺得對我們BU的同事,對我們產品中心,針對產品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一些建議,我們也非常謝謝大家,今天百忙之中來參加我們這個會,希望我們下次有機會再來一起討論我們下一代產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