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介質暖氣熱交換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02 03:39: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暖氣熱交換器,特別是一種雙介質暖氣熱交換器。
背景技術:
現有的暖氣熱交換器一般以以水作為熱介質,對鍋爐容量都有一定要求,如較大供熱面積就需要較多的散熱器並配備較大的鍋爐,需要的用水量也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相同供熱情況下,能夠減少用水量的雙介質暖氣熱交換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結構實現的:包括上下兩根平行設置的橫管,即上橫管(12)和下橫管(11),上橫管(12)與下橫管(11)之間設有豎管(3),其改進之處在於:所述上橫管(12)和豎管(3)外設有呈包圍狀的外導熱介質層,該外導熱介質層包含豎管外層(4)和橫管外層(5),在橫管外層(5)的上方部位設有導熱介質加注孔(51)。
進一步地,所述豎管(3)內側設有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上設有至少一個熱介質流動孔(21)。
再進一步地,所述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上設有兩個以上的熱介質流動孔(21),其中至少一個為一端的管口凸起於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表面的管狀孔(22)。
再進一步,所述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最好設置於豎管(3)的端部,所述管狀孔(22)朝向橫管一側的凸起在5~10mm之間,背向橫管一側的凸起在30~50mm之間。
再進一步地,所述管狀孔(22)優選為管內徑在5~10mm之間,普通的熱介質流動孔(21)優選為管內徑在2~4mm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在相同供熱情況下,能夠減少主介質用量,換熱器中的輔助介質可以選擇能長期使用的傳導性能更好的材料,以提高熱傳導效率,不僅能減少鍋爐主介質用量,還能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效率,有效地縮小散熱器體積,節約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1為下橫管,12為下橫管,2為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1為熱介質流動孔,22為管狀孔,3為豎管,4為豎管外層,5為橫管外層,51為導熱介質加注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參照附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包括上下兩根平行設置的橫管,即上橫管(12)和下橫管(11),上橫管(12)與下橫管(11)之間設有豎管(3),豎管3為矩形管,所述豎管3的兩端部設有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上設有三個熱介質流動孔21,其中一個為管狀孔22,所述管狀孔22的上下兩端的管口均凸起於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表面,所述上橫管(12)和豎管(3)外設有呈包圍狀的外導熱介質層,該外導熱介質層包含豎管外層(4)和橫管外層(5),豎管外層(4)也為矩形管,在橫管外層(5)的上方部位設有導熱介質加注孔(51)。
實施例2:參照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的區別在於:所述的豎管3和豎管外層(4)為橢圓形管,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上設有5個熱介質流動孔21,其中一個為管狀孔22。
實施例3:參照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與實施例1和2相比,本實施例的區別在於:所述熱介質流量控制板2設置於豎管3的中部,只需設置1個即可。
進一步地,所述管狀孔22朝向橫管1一側的凸起在5~10mm之間,背向橫管1一側的凸起在30~50mm之間,再進一步地,所述管狀孔22優選為管內徑在5~10mm之間,普通的熱介質流動孔21優選為管內徑在2~4mm之間。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化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