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語言文字徵文
2023-12-03 19:44:51 1
語言文字以歷萬世,所革新者眾,小子不才,姑妄言之,欲求語文之規範,興其大道,是使今世佳作名篇,傳之而萬人傳誦。今世金石書法,承之而歷久彌新。小編整理了相關的作文範文,快來看看吧。
我與語言文字徵文【篇一】
餘不才,好古來聖賢文章久已,偶漫步網間,閱今人之作數,大感語文規範之不復。時冬雨初霽,於書閣中有所思,遂命篇曰《文記》。適友人澍亹在側,屬賦詩以記之。
語者,言論也,出露於聲,發於人口也。文者,章句也,筆下生文,發於人手也。此二子者,息息相關矣,出口成章,提筆成文,文言相應,謂之,語文也。
文字之博大精深,非一言以載道。自倉頡造文字以傳萬民,已歷千載,至於商之甲骨,周之金鼎,秦之篆隸,漢之楷草,皆筆法精巧,各有所長。篆之華美,草之靈動,楷之方正,至如金繩鳥篆之文,玉牒蟲章之字,可見一斑。
語言之源遠流長,千字萬言莫能指其一端,書其一處。上古之始,時初祖結繩以記事,文字未立而言語先行。其聲雖相異,卻其情相似,是使民往來交流也。
文以立,言以成,語文應運而生,居天下之正位,履四方之至尊,而來千年矣。孔子尚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經史子集,書賦銘表,流傳於世者,不計其數也。百家爭鳴,眾人各語一家之言,萬子登科,仕人閱盡九文之髓。國無語文無以至今日,語文無國無以得弘揚,相輔相成,絲絲入扣。
然方今之世,網絡盛行,餘嘗漫步其間,良久立,嘆曰:「今日之國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自許「火星文」者。不過拆分結合耳耳。眾人以為奇也,相走而告知,相語而捧之,相仿而習之,竟名噪一時,實為怪哉。
觀其行文,奇言怪語,列作其次,細究其實,不知何也,聽其言語,前後不相交,左右亦相離,詞語奇異,音其同而意相異,不知所謂,莫名其妙。吾等尚文之士觀之,無不心痛嘆息深思也。
奇而不瑰,晦而不深,怪言撰語,徒博眾君一笑矣。全無尊言重文之意也!洋洋國文百載千載,何其深也,千詞萬詩,何其精也,豈可為此怪澀而取也!。時至今日,網絡文字大行其道,網絡詞言猶在耳際,奈何正統之語文,猶荒草幽徑,少人問津。
餘嘗終日而思,語文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時至今日,欲求復古以為萬人非議。然世異則世異,世異則備變。故吾欲求語文之革新,立方圓規矩,文字語言規範而行,皆有成法可依,使亂秩序者,無路以行之,自絕其從來也。
語言文字以歷萬世,所革新者眾,小子不才,姑妄言之,欲求語文之規範,興其大道,是使今世佳作名篇,傳之而萬人傳誦。今世金石書法,承之而歷久彌新。
嗚呼,辰歆不才,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作此文記,拋磚引玉,請灑潘江,各抒己見云爾。
賦詩曰:
碎瓊亂玉綴成篇,
玉牒妙語傾古賢。
莫道艱澀少人懂,
千載古風獨予戀。
成章秩序今不復,
出口言語古有別。
可嘆國中誰天下?
愐規而行傳千年。
我與語言文字徵文【篇二】
我與語文,自然而然。自然如種子,而然,如樹木。垂髫年幼時,聽大人說話,一板一眼,方言中的四聲調抑揚頓挫,精確,生動,餘味繚繞。從聽開始,薰染出言語的能力——那是語文的胚芽,是漢語言的胎記。帶著這種胎記,父親農閒時手持竹梢,大聲教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天念兩句,念不準確,或背誦不來,竹稍就高高舉向頭頂,又輕輕地落下,在屁股上橫曳幾下,以示懲戒。從《三字經》開始,接著《幼學瓊林》、《聲律啟蒙》,接著學對對聯,學臨帖。當時只道不耐煩,慢慢地,學會的字比父親多了,興趣也上來了,覺得威嚴的他不過如此。就手舞足蹈,就四處翻尋。一番搜羅,老式滕箱裝冬衣的夾層裡,幾本線裝書面目陳舊地呈現在眼前。字如蠅蟲,墨跡古雅。一目十行之下,當然半懂不懂。目的不是念書,不是識字。眼睛著意處,在乎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類的插圖,在乎李逵手持雙斧當街揮舞的俠義形象。當外鄉人敲著牛皮鼓端坐村中一片空地,一夜接一夜地講述那些扣人心弦的民間故事,比如《荊軻刺秦》、《三英戰呂布》,我年少的頭顱種下全新的認知。以致七歲走進小學校那扇略顯寒磣的大門時,「語文「這個詞,像一頁羽翼,在我看來,那麼輕盈和抒情。
所謂啟蒙,莫過於此吧。從聽到讀,從讀到辨認,到思,語文的芽粒,悄然萌發。
還有與「語文」相濡以沫的鄉村自然呢。從一朵花、一株植物、一隻昆蟲、一種瓜果,到河流、丘陵、農事、季節,等等。語文,在自然鏡像下,廣袤,豐富,深幽。峰巒一座座,逶迤而來。花朵們兀自搖曳,長溪汩汩漫流,草木的清氣隨風四散,沁人心肺。而風聲隱隱,自遠古伊始,千百年不歇。歌的行板,夢的縈繞,大自然的情懷,心靈的獨白,時光無遠弗屆的滋養與洗禮。你策馬而行,篤篤的馬蹄踏過林蔭,月光之下,剪影出凝美的畫面。從甲骨卜辭、《周易》筮詞到先秦散文,從上古歌謠、《詩經》、《離騷》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從明清小說到「五四」文學,從古文言文到今天的國語,一條綿延幾千年的語言之河,蘊涵著一個民族獨特的心靈史和精神密碼。語文的天地,山嶽般的篇章,是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民間文學。花朵草木是字,是詞,是句子。而長溪,是其間流淌不息的漢語言,是語文之脈,語文之魂。
起初的學校語文教育是蒙羞的。那年月,半天讀書,半天勞動,有限的課堂時間用來寫大字報、背誦語錄。字早已認識,漢語拼音、組詞造句、作文,都沒有興趣,腦子裡只想連環畫中的故事。少得可憐的連環畫,翻來翻去,翻到面目全非,被老師收繳後,痛哭流涕,回家卻不敢聲張。刻板、蒼白的課程設置,催生出逆反的「壞孩子」行狀。作文課,老師出題《一件難忘的事》、《記一件好人好事》之類,多麼輕薄而虛假的練習。我時常標新立異,篡改老師意念,甚至缺課、缺作業,讓語文老師頭痛不已。他們奇怪的是,每次考試,我的語文分數總是名列班上前三名。後來,歷任語文老師就不管我了。我獲得了語文課少有的自由——可以隨時看課外書,小說、散文、詩歌之類。四年級時,來自陝西的劉老師把班上的黑板報交給我打理,從欄目編排、組稿和漫畫,都由我瞎折騰,她只在旁邊看,邊看邊笑,說:這個仿佛,那個勉強,這裡改一下,這個這個,哎呀,你有點笨。哦,這個地方還蠻靈氣的。她絮絮叨叨,笑著「罵」著,大約,這就是潛移默化的語文教養吧。現在,我依然懷念劉老師。初中畢業前,我已經把能夠到手的課外書囫圇吞棗地讀完了。記憶中,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三部曲》、《茶花女》、《魯迅小說選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這都是經典作品呀。
書是大哥從鄉村讀書人手裡借來的,作為一位狂熱的文學愛好者(準確地說,是小說愛好者),大哥成為閱讀的引路人和同謀者。每次,當他悄悄塞過來一本書,限定多少時間看完時,我的雙手是顫抖的,心跳加快,仿佛綺麗的夢境藏在紙頁中間。在家中,練習書法幾成家規,從描紅開始,從柳體到顏體,從行楷到草書(認真時寫行楷,偷懶時亂寫謂之「草書」)。不僅臨帖,更多是寫唐詩、宋詞,邊寫墨字邊背誦,久而張口就出。方言本是唐音,一發聲,幾與唐詩合轍,好玩而有趣。是的,有趣。大哥和三姐還會採茶戲。冬夜無事,他們從鄉文藝表演隊歸來,意猶未盡,便在堂屋裡再來上一段,那唱詞,那情態,潛移默化著語文的「文學」因子,我雖寡言,內心熱烈。為看到更多的書,我徒步三十裡去縣城,站在新華書店櫃檯前,流連半日。沒錢買書,看看也好。來回六十裡,即便空手而回,也有所安慰。讀書年代,我的語文一直好,讓人得意。
真正認識「語文」,是高一那年。語文老師是鄉村私塾教育與文革前師範教育雙重出身的溫先生,對古文有著異乎尋常的嗜好和熱情。他把《古文觀止》當做課外的唯一閱讀教材,早早晚晚,堅守教室督促我們死記硬背。《公羊傳》、《過秦論》、《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陳情表》、《桃花源記》、《放鶴亭記》、《賣柑者言》……這種在當時覺得「有點磨人」的古文學習法,為古文底子打下牢固的基礎,有效提升了傳統語文的辨識力,打開了語文的縱深視野。除了學古文,先生還要求記日記,說,「有話無話,都得寫幾個字。」日記交給先生,他寥寥幾字點評,或曰:句子乾淨些。或曰:有文氣。或曰:吾愛此文細節也。看先生批閱,一大享受,因此中意記日記,心裡有了隱隱的寫作夢,高一升高二時,竟偷偷學作詩。高二,面臨高考(高中兩年制),班主任李先生本來教政治,偏偏他是北師大俄語系畢業的,畢業後又在教育部教材編寫組、景山學校、北京169中等單位和學校搞語文教材編寫與語文教育二十餘年,因家庭困境返鄉教書。命運把這位可以流利地用俄語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小說情節的恩師送到我們面前。早讀課,他自作主張跑到教室來,捧著語文課本,帶領我們朗誦《天山景物記》,義務幫語文老師補課,「越界」之行止,也不怕語文老師閒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讓我們這些聽慣課堂鄉土味的學生歡喜又驚訝。作為班主任,他掏錢為我們訂閱各種報刊,把好文章摘錄出來,在班會課上推介;讓我們自己有選擇性地訂閱文學類報刊。時隔多年,我暗自把這一年稱為「文學之年」。在那個貧瘠閉塞的鄉村中學,李先生給我們啟開了前所未有的世界,遼闊、悠遠而深長的世界。高考時,我的語文分數名列全縣第一(滿分差2分),現在稱作「單科狀元」吧。那時候沒有新聞報導,沒有狀元之類的說法。我自己總結了一下,大抵是:興趣、積累、博採、融匯。
我的語文學習與實踐一直沒有結束。書信、日記、讀書。讀讀,寫寫。工作後,我做了幾年語文老師,給學生出閱讀題時,喜歡用自己的詩歌習作做材料,喜歡丟開課本帶著學生四處閒逛。有時去唐朝,拜訪李白杜甫們,有時去西班牙,聽聽堂吉訶德的故事,有時哪裡都不去,自己和自己玩,在紙上。也是日記、周記之類。
寫到這裡,我要結束了。三言兩語,難說語文。我與語文,學無止境,受用終身。歸納一下,有三點:
第一,老師要好。不是父母,就是先生。語文路上的啟蒙人、燃燈者,語文修為與做人境界要高。
第二,課本要好。葉聖陶、豐子愷等教育家編寫的民國課本比今天的教材好。好在,有知識,更有做人處事的基本常識。
第三,聽說讀寫。多聽多說多讀多寫,綜合融匯。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由淺入深;日常生活,處處是語文。
……這篇文字,前半部分語言華麗,象徵我的青少年時代。後半部分,語言樸素、平實起來,象徵我的中年自語。學語文,亦然。
我與語言文字徵文【篇三】
展望21世紀,語言文字已經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領域,將語言文字至於一定社會區域的文化背景中,著眼於營造有利於促使人健康發展的語言文字氛圍,已經成為語言文字發展的一種趨勢。普及語言文字標準化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脫不掉的關係,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特別是在社會語文生活日趨活躍的今天,我們的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必須要適應變化的現實,緊跟信息化步伐,因此,當前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僅有利於人們掌握好社會交際工具為社會發展服務,還對當今時代的國家改革開放和信息化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規範語言文字、推廣普通話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有人認為,規範化就是建立新的條條框框,是把活生生的語言變成死的僵硬的語言,是在限制語言個人風格的發展。從語言文字規範化的結果來看,這顯然是一種誤解。規範化的結果,只能是更精確而有效地表達複雜的思想和細膩的感情,更好地發揮語言文字的交際功能。
走在外面,就能發現處處都是語文,但細心一看,街頭的店名、標語都不太統一,有的是簡體字,有的是繁體字,有的是英文,有的是別字,有的甚至是錯字,各種各樣,這都是有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學習的不夠。 我認為:不規範用字的情況是不容忽視的,白字就是錯別字中的別字,我可痛恨白字了,記得又一次,我工作非常忙,而家裡的衣服沒人收,於是,我就給家裡的小妹妹留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小妹,姐姐今天有事,請你把外面曬乾的衣服拆好,」可等我晚上回來後,天哪,衣服全被剪了個爛,我簡直被氣傻了,怒不可遏的質問妹妹:「看你幹了些什麼/?我叫你折衣服?」妹妹見狀,委屈的將紙條拿給我看。原來我把折字寫成了拆字,結果鬧成了一個笑話,我望著一臉委屈淚水的妹妹,笑著說:「妹妹,不是你不好,是白字不好。」雖然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白字留下的禍害是無窮的,它表現出來的道理卻是我們大家應該注意的。還如:有的把戰士的士寫成土,有的把知己的己寫成已;有的把蘭花的「蘭」寫成「藍」等。這些字給我們多多少少都帶來了影響,剛剛入學的小學生,對語文的掌握不太深,接觸到這些不規範的字後,久而久之,而「以錯替對」,這是多麼不應該啊!可見,作為一名教師,掌握語言文字規範標準是多麼重要啊!
教師,是使用漢語的一份子,他的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對祖國的下一代至關重要,但我自認為,我們的漢語水平基本達到了國家普通話的水準,但也有不足。比如我常說幼兒為娃娃,是常叫OK,因為我也是流行語使用的一份子。雖然這只是一種流行語,但這也是一種較嚴重的語言扭曲。
以上只是一些語言上的問題,我身為語言使用者的一份子,決不能讓錯誤的文字蒙蔽人們的雙眼,進而錯誤的發揚下去!我一定要從自身做起,克服語言使用上的壞習慣,讓標準的漢語發展下去。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語言與文字對我們是萬分重要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在使用它。可能因為我是小學語文教師,見到不規範的語言與文字就有種本能的排斥與不滿。還有我也是繼承語言與文字文明的一份子,我不想讓本民族獨特的文化變得不再是本民族的,而成了各種「文明」的結合體。我一定會儘自己的力量,讓周圍的語言與文字越來越標準,讓我中華的文明正確的繼承下去!
思想觀念是行為的先導,作為教師,他是語言文字規範的重要傳播者,肩上的擔子很重,更應不斷學習標準的語言文字規範,努力使學校、家庭和社會成為孩子們學習標準語言文字規範的樂園,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也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