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闢簡介 他為什麼要復闢又為什麼能成功?
2023-12-01 17:29:51 3
張勳,字少軒,籍貫江西奉新,生於清歷鹹豐四年,三十歲時在長沙參軍。光緒二十一年投靠袁世凱,此後被袁世凱看重,歷任管帶、副將、總兵等職位。公元1911年升為江南提督,率巡防營駐南京。辛亥革命以後,敗退徐州一帶,仍然宣誓效忠清朝,所在部上下禁剪辮子,時稱「辮子軍」,張勳也被稱為「辮帥」。張旭是頑固守舊勢力的代表人物,儘管清王朝已經覆滅,新政府上位,但是張勳一直都在圖謀清室復闢。
張勳復闢指的是公元1917年,即民國六年發生的一場,完全由張勳一手策劃的一場政變。因為發生在丁巳年,亦稱丁巳復闢。
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隆裕太后的安排下,頒發退位詔書,宣布退位。溥儀的退位不僅代表著大清朝的滅亡,也代表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
雖然溥儀宣布退位,但並不代表著當時的封建頑固勢力會對新興的資產階級退讓。許多頑固勢力和守舊派,一直都在暗中圖謀復闢大業。辛亥革命後,這些守舊勢力隱藏在暗處,暗自聚集勢力,積蓄力量。其中謀劃成功,拿到明面上來的,一個是袁世凱祭祖稱帝,另一個就是「張勳復闢」。
張勳在辛亥革命後,長期盤踞在徐州,將其作為復闢大業的大本營,而道臺衙門就是他進行復闢活動的「總司令部」。1916年至1917年間,先後4次在道衙門大堂內召開督軍會議,被推舉為13省區大盟主。他甚至將保皇派的代表人物康有為接到徐州,在徐州大搞尊孔祭孔活動,長期撰寫有利於復闢帝制的文章,為復闢清王朝進行輿論造勢。
北洋政府剛成立,根基不穩不說,其內部也長期存在著隱患。公元1917年五月,大總統黎元洪與國務院總理段祺瑞之間的矛盾越發不可調和,爭搶主導權的衝突越發激烈,史稱「府院之爭」。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國、美國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黎元洪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布獨立。
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兩個北洋政府頭子爭鋒相對,反而便宜了當時在野的張勳。
黎元洪與段祺瑞鬥爭激烈,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副強牌,一時竟不能將對方給踹下去。但是一直這樣僵持也不是辦法,內部矛盾相持,不能迅速發生改變。在內部不能改變的時候,就需要外部力量強行侵入,打破僵持的局面。於是北洋各個擁兵自重,盤踞一方的軍閥頭子,就成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爭先拉攏的對象。而張勳當時統領辮子兵,佔據徐州,也是兩人拉攏的對象。
1917年,黎元洪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張勳接到信件後,喜形於色。暗自謀劃一番後,帶著5000辮子兵前往京城。張勳雖然是在接到黎元洪的電報後,才率兵前往京城的,但是他此次進京,卻不是為了調停,而是為了自己謀劃已久的復闢大業。黎元洪與段祺瑞的長期鬥爭,讓張勳看見了復闢的機會。公元1917年6月14日,張勳進京後,便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闢大業』。同月30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一切準備妥當後,於7月1日將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趕出了北京,邀溥儀繼位稱帝,改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龍旗,自任首席內閣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康有為被封為『弼德院』副院長。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復闢僅僅持續了十二天,便被段祺瑞打敗。
雖然復闢運動僅僅持續了十二天,但好歹是成功了的。張勳此次運動的成功,並不是運氣,而是人為的謀劃。首先要說的是,張勳和守舊勢力,一直都在暗中積蓄力量,才有了復闢成功的一絲希望。而他能成功帶兵入京,卻是段祺瑞的一場謀劃。張勳進京有著自己的謀算,段祺瑞又何嘗沒有。他想的是,借張勳之手,將黎元洪逼走,如此才能真正掌控北洋政府,又不至於留下不好聽的名聲。一切都在段祺瑞的掌握之中,自然也就有了後來復闢政府的迅速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