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林:雲服務雖然不風光,但能長久
2023-12-09 11:39:36 1
5月7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全球移動網際網路大會上,阿里雲的總裁王堅與金山雲的總裁均出席會議。兩人分別代表雲計算與雲存儲領域,向媒體與公眾進行廣泛的科普,雖雲服務的兩個細分領域差異迥然,但兩人皆把雲服務比喻為煤氣水電,強調雲服務是一項基礎服務,專注技術領域。兩家還在投入階段的公司,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個觀點:雲服務是一項長線生意,成本不小,時間愈久,優勢才會漸顯。
在金山雲總裁王育林接受我們採訪前的一個月,公司正式推出了快盤服務的商業版,此項服務是明確的收費版本。用王的話說,這項業務從一開始便是盈利的,因為使用者都必須付費。而此前積累4500萬的快盤個人版,一直被外界解讀為金山向移動網際網路進軍的起點。王育林解釋道,雲服務是一定是與移動網際網路相關,但金山推出的快盤,更多是因為快盤本身依然是一個存儲產品,公司目前只想專注於雲存儲產品的研發,並無建立應用平臺的想法。
雖然雲服務已經被談論幾年,但公眾似乎還不能理解雲的兩大業務,即雲存儲與雲計算的區別。目前國內的生態,已基本成型:以阿里為首的雲計算服務,其雲存儲的比重可忽略不計;以金山雲、百度云為主的存儲服務,其雲計算服務只供內部使用或部分需要虛擬機服務的企業,雲計算服務並非其主方向。由於投入成本巨大,資金、技術兩大門檻已經把雲服務限定在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家大型企業裡。而此前曾經露出水面的盛大、華為、115等雲服務公司已然在轉型中。
王育林在採訪中談到,金山選擇做雲存儲而不是雲計算,主要基於雲存儲是一個相對技術成熟、商業化較清晰的服務。同時,由於存儲屬於增量服務,用戶的使用量只會逐級增加,用戶需要使用新空間公司才會投入,成本的預算要更穩定。雲計算由於用戶使用的時間與場景不確定,廠商提供服務時必須把彈性空間做出來,即最大峰值做,這無疑需要更多成本,此外由於運算環境複雜、技術的不成熟,開發者抱怨雲計算服務不穩定的例子屢見不鮮。金山出於成本及入市時機的考慮,選擇了存儲服務。
雲服務對於網際網路公司而言,更多在於對移動網際網路布局,雲服務的普及標誌著終端、雲、數據的分拆的時代到來。百度的加入即使如此。由於公司風格偏保守,李彥宏希望通過雲存儲服務在扳回一成,由於時間上起步較晚,後續發展如何,還需觀察。現階段雙方都在拼服務、拼體驗的階段。
「金山是技術公司,同時也是安全公司,但基於這兩點還不夠,對於一款面向大眾的產品,還需要把它做得更好用,甚至更好看。」
談及打磨產品、完善用戶體驗,似乎容易被理解為公司找不到盈利模式的藉口。但對於雲服務的公司,此言不虛。不論金山雲還是阿里雲,這兩家技術團隊佔成員絕大多數的公司,此前對產品的體驗、售後服務考慮不足,王堅曾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阿里雲在一年裡獲得最大的進步在於建立起服務跟蹤體系,更多的與客戶打交道,收集信息。對於服務意識,我們從阿里雲總裁王堅在大會間隙頻繁會見不同客戶的行為中可見一斑。由於國內雲服務價格差異不大,剩下的只有產品本身能否被用戶接受。
無獨有偶,兩人在採訪中都將自己做的雲服務比喻為煤氣水電。這體現了雲服務的幾個特點:服務基礎、利潤低、培植時間長。基礎是指直接面向企業的服務,這無論是阿里雲的商業版及金山雲都是一致的。利潤上,全球成熟品牌秀的雲計算平臺,亞馬遜的AWS平臺去年收入是20億美金,利潤只佔10%。這也解釋了同樣具備做雲服務實力的騰訊為何不會參與雲服務:騰訊在移動網際網路的的發力較早,微信、手Q的產品皆獲得成功,無百度的恐懼感,二來騰訊產品的利潤平均在70%,相比之下,在產生規模效益之前,雲服務無疑是煤礦工人的生活。
雲服務必定是需要一個長期的投入、緩慢積累的過程,雖然悄無聲息,但開發者與用戶終究不能離開這些基礎服務。對於雲存儲而言,隨著數據量愈來愈多,終有一天會突破免費的空間,而收費領域,無疑國內的雲存儲在價格與易用性上要較國外雲盤有優勢。在移動硬體設備爆發性增長的今日,雲服務成為主要受益的載體,別忘了,雲存儲還是一項遷移成本較高的服務。一個新商業帝國的藍圖,似乎已初見端倪。
「雲服務不風光,但能長久,服務一旦形成習慣,付費便不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