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泵的製作方法與工藝
2023-12-09 09:57:51
本發明屬於機械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泵,特別是一種屏蔽泵。
背景技術:
屏蔽泵用將定子繞組和轉子繞組分別置於密封金屬筒體內的屏蔽電動機驅動,取消了泵軸動密封結構的泵。關於屏蔽泵的相關文獻較多,如中國專利文獻記載的潛水泵屏蔽電機申請號:201020524680.4;公告號:CN201830065U),包括葉輪、陶瓷軸、定子繞組、轉子、屏蔽套、機筒和環氧樹脂層;環氧樹脂層包在定子繞組外,換而言之,機筒與屏蔽套之間的空間填充滿環氧樹脂。該結構雖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但還是存在著諸多缺陷:1、填入電機內的環氧樹脂重量較多,導致電機重量增大,進而會增加運輸成本。2、環氧樹脂的價格較高,導致屏蔽泵的生產成本增加。3、該屏蔽泵發生故障之後無法維修,進而導致客戶使用成本增加。4、在實際生產中,屏蔽泵的其他部件裝配完成後再進行環氧樹脂澆注工序;澆注環氧樹脂產生的廢品無法維修,導致合格產品的成本增加。5、澆注環氧樹脂工序存在著設備和生產環境要求高、生產工藝複雜和生產效率低等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屏蔽泵,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避免使用環氧樹脂密封定子繞組等部件。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屏蔽泵,包括泵頭、泵殼、接線盒和屏蔽罩,泵殼與泵頭固定連接;屏蔽罩位於泵殼內,屏蔽罩和泵殼之間設有線圈繞組;屏蔽罩具有筒體部和平板部;其特徵在於,所述泵殼底部與泵頭或屏蔽罩的平板部之間設有第一環形密封結構;所述泵殼頂部與屏蔽罩的筒體部頂面之間設有第二環形密封結構;所述接線盒與泵殼固定連接,所述泵殼上具有第一接線孔,所述接線盒上具有與第一接線孔相對的第二接線孔;所述泵殼和接線盒之間設有使第一接線孔與第二接線孔相連通且與外界形成密封的第三環形密封結構。本屏蔽泵通過三個環形密封結構使泵殼內壁與屏蔽罩外壁之間的空間與外界隔離,杜絕水氣進入,避免設置線圈繞組燒毀。三個環形密封結構均為靜密封,由此密封性及使用壽命均能夠滿足屏蔽泵的使用要求。上述三個環形密封結構的具體結構為:所述第一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泵殼下端面外緣部上設有第一環形凹肩,所述泵頭上端面內緣部上設有第二環形凹肩,所述第一環形凹肩與第二環形凹肩之間形成環形密封空間,所述第一密封圈位於環形密封空間內。泵殼與泵頭固定連接,泵殼下端面與屏蔽罩的平板部相抵靠,第一密封圈受壓變形,泵殼與泵頭之間形成環形密封。所述第一環形密封結構可採用下述結構替換,第一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一環形密封墊片,所述泵殼下端面與第一環形密封墊片的一密封面相抵靠,所述第一環形密封墊片的另一密封面與屏蔽罩的平板部相抵靠。泵殼與泵頭固定連接,泵殼下端面擠壓第一環形密封墊片使其變形,進而使泵殼與屏蔽罩的平板部之間形成環形密封。在上述的屏蔽泵中,所述第二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二環形密封墊片和位於泵殼頂壁上的環形壓腳,所述環形壓腳與第二環形密封墊片的一密封面相抵靠,所述第二環形密封墊片的另一密封面與屏蔽罩的筒體部頂面相抵靠。泵殼與泵頭固定連接,環形壓腳擠壓第二環形密封墊片使其受壓變形;進而使泵殼與屏蔽罩的筒體部頂面之間形成環形密封。所述第二環形密封結構可採用下述結構替換,所述第二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二密封圈和位於泵殼頂壁上的環形壓腳,所述環形壓腳下端面開有第二環形凹槽,第二密封圈嵌在環形凹槽內,第二密封圈與屏蔽罩的筒體部頂面相抵靠。在上述的屏蔽泵中,所述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三環形密封墊片,所述泵殼外側面上具有第一密封平面,所述第一接線孔位於第一密封平面上;所述接線盒外側面上具有第二密封平面,所述第二接線孔位於第二密封平面上;所述第三環形密封墊片的一密封面與第一密封平面相抵靠,第三環形密封墊片的另一密封面與第二密封平面相抵靠。接線盒通過螺栓與泵殼固定連接,第三環形密封墊片受壓變形,進而使泵殼與接線盒之間形成環形密封。作為優選,第三環形密封墊片與接線盒相粘接。第三環形密封墊片採用橡膠材料製成,第三環形密封墊片通過熱壓工藝與接線盒相粘接。先將第三環形密封墊片固定在接線盒上,既能保證兩者之間的密封性,又可提高屏蔽泵的裝配效率。第三環形密封墊片的另一密封面上開有環形避讓槽,該環形避讓槽既為熱壓工藝第三環形密封墊片與第二密封平面之間形成的氣泡提供收容空間,同時又為第三環形密封墊片受壓變形提供空間,由此既提高了第三環形密封墊片與接線盒之間的密封性,又提高了第三環形密封墊片與泵殼之間的密封性。所述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可採用下述結構替換,所述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三密封圈和位於接線盒外側面上的插接管,所述第二接線孔位於插接管內,所述插接管外側面上具有第三環形凹槽,所述第三密封圈嵌在第三環形凹槽內,所述插接管插在第一接線孔內,所述第三密封圈與第一接線孔側壁相抵靠。在上述的屏蔽泵中,所述接線盒包括盒體和與盒體扣接的盒蓋,所述第二接線孔位於盒體上,所述盒體的扣接面上具有環形扣接凸條,所述盒蓋的扣接面上具有與環形扣接凸條相對應的環形扣接凹槽,所述環形扣接凹槽的內側壁上粘接有密封條。設置密封條有效地提高接線盒的密封性,將密封條設置在環形扣接凹槽的內側壁上,使密封條更適合採用熱壓工藝與盒蓋相粘接。密封條橫截面大致呈U型,其扣在環形扣接凹槽的內側壁上。環形扣接凸條嵌入環形扣接凹槽內,環形扣接凸條的內側面與密封條緊配合形成密封。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屏蔽泵中泵殼內壁與屏蔽罩外壁之間的空間能與外界相連通的位置均通過環形密封結構密封,由此杜絕水氣進入;本屏蔽泵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進行試驗,連續工作一個月後,本屏蔽泵仍能正常工作;由此具有使用壽命長的優點。本屏蔽泵中的環形密封結構均可拆卸維護,由此當某一部件損壞後,本屏蔽泵可拆開進行檢修。線圈繞組中接線與接線盒內的接線可通過插接結構相連通,由此方便裝配與拆卸。本屏蔽泵還具有裝配工藝簡單和裝配效率高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屏蔽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屏蔽泵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A-A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B處局部結構放大圖。圖5是圖3中B處局部另一種結構放大圖。圖6是圖3中C處局部結構放大圖。圖7是圖3中C處局部另一種結構放大圖。圖8是圖3中D處局部結構放大圖。圖9是圖3中D處局部另一種結構放大圖。圖10是本屏蔽泵隱去接線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屏蔽泵接線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屏蔽泵盒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泵頭;2、泵殼;2a、第一接線孔;3、接線盒;3a、第二接線孔;3b、盒體;3c、盒蓋;3d、環形扣接凸條;3e、環形扣接凹槽;3f、密封條;4、屏蔽罩;4a、筒體部;4b、平板部;5、線圈繞組;6、第一密封圈;7、環形壓腳;8、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a、環形突起;9、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a、環形避讓槽;10、插接式接線端子;11、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2、第二密封圈;13、第三密封圈;14、插接管。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明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述,本屏蔽泵包括泵頭1、泵殼2、接線盒3和屏蔽罩4。泵殼2位於泵頭1上方,泵殼2與泵頭1通過若干根螺栓固定連接。泵殼2呈筒狀,屏蔽罩4具有筒體部4a和平板部4b。屏蔽罩4位於泵殼2內,將泵殼2內腔分為泵殼2內壁與屏蔽罩4外壁之間的空間和位於屏蔽罩4內的空間。屏蔽罩4和泵殼2之間設有線圈繞組5;線圈繞組5與屏蔽罩4緊配合。如圖3和圖10所示,泵殼2上具有第一接線孔2a。如圖3和圖11所示,接線盒3上具有與第一接線孔2a相對的第二接線孔3a。如圖1至圖3所示,泵殼2底部與泵頭1之間設有第一環形密封結構;泵殼2頂部與屏蔽罩4的筒體部4a頂面之間設有第二環形密封結構;泵殼2和接線盒3之間設有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具體來說,如圖3和圖4所示,第一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一密封圈6,第一密封圈6為O型圈。泵殼2下端面外緣部上設有第一環形凹肩,泵頭1上端面內緣部上設有第二環形凹肩。泵殼2下端位於泵頭1內側且泵殼2下端面與屏蔽罩4的平板部4b相抵靠,泵頭1上端面與第一環形凹肩底面相抵靠,用於限定兩者之間的位置;第一環形凹肩與第二環形凹肩之間形成環形密封空間,第一密封圈6位於環形密封空間內且第一密封圈6受壓變形。如圖3和圖6所示,第二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和位於泵殼2頂壁上的環形壓腳7,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在環形壓腳7擠壓作用下變形;環形壓腳7與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的一密封面相抵靠,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的另一密封面與屏蔽罩4的筒體部4a頂面相抵靠。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採用橡膠材料製成。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的內緣部具有環形突起8a;在裝配過程中,泵殼2的開口朝上,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的環形突起8a朝下並丟入泵殼2內,環形突起8a位於環形壓腳7的內側,由此更容易地保證第二環形密封墊片8與環形壓腳7處於重疊狀態,進而方便裝配。如圖3、圖8、圖10和圖11所示,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泵殼2外側面上具有第一密封平面,第一接線孔2a位於第一密封平面上;接線盒3外側面上具有第二密封平面,第二接線孔3a位於第二密封平面上;第一接線孔2a呈長條狀,則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的形狀與第一接線孔2a形狀相適宜。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位於泵殼2和接線盒3之間;接線盒3通過螺栓與泵殼2固定連接,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受壓變形,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的一密封面與第一密封平面相抵靠,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的另一密封面與第二密封平面相抵靠。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採用橡膠材料製成。第三環形密封結構使第一接線孔2a與第二接線孔3a相連通且與外界形成密封,即杜絕水氣從泵殼2與接線盒3之間的間隙進入第一接線孔2a內。為了方便裝配,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先與接線盒3固定連接,具體來說,接線盒3採用塑料材料製成,由此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適合通過熱壓工藝與接線盒3相粘接。為了提高泵殼2與接線盒3之間的密封性,第三環形密封墊片9的另一密封面上開有環形避讓槽9a。泵殼2與接線盒3之間採用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密封,則接線盒3與線圈繞組5的線束之間無需再設置密封結構。線圈繞組5的接線與接線盒3內的控制電路之間通過插接式接線端子10相連接;由此方便接線盒3與泵殼2之間的裝配及拆卸。如圖1、圖2、圖11和圖12所示,接線盒3包括盒體3b和與盒體3b扣接的盒蓋3c,第二接線孔3a位於盒體3b上,盒體3b的扣接面上具有環形扣接凸條3d,盒蓋3c的扣接面上具有與環形扣接凸條3d相對應的環形扣接凹槽3e,環形扣接凹槽3e的內側壁上粘接有密封條3f。密封條3f通過熱壓工藝與盒蓋3c相粘接;由此方便盒體3b與盒體3b之間的裝配,同時使兩者之間適合重複拆裝。設置密封條3f有效地保證了接線盒3的密封性。在實際使用中,與外界相連接的電線線束與接線盒3之間通過線束密封結構密封。實施例二本實施例同實施例一的結構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如圖5所示,第一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1,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1位於泵殼2下端面與屏蔽罩4的平板部4b上端面之間,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1受泵殼2變形,泵殼2下端面與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1的一密封面相抵靠,第一環形密封墊片11的另一密封面與屏蔽罩4的平板部4b相抵靠。實施例三本實施例同實施例一的結構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如圖7所示,第二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二密封圈12和位於泵殼2頂壁上的環形壓腳7,環形壓腳7下端面開有第二環形凹槽,第二密封圈12嵌在環形凹槽內,第二密封圈12與屏蔽罩4的筒體部4a頂面相抵靠。實施例四本實施例同實施例一的結構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如圖9所示,第三環形密封結構包括第三密封圈13和位於接線盒3外側面上的插接管14,第二接線孔3a位於插接管14內,插接管14外側面上具有第三環形凹槽,第三密封圈13嵌在第三環形凹槽內,插接管14插在第一接線孔2a內,第三密封圈13與第一接線孔2a側壁相抵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