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郡國並行(原來還有這意思)
2023-11-02 21:38:10 3
半島記者 張文豔
然而,狗也和蛐蛐一樣,也有過被鬥的命運。古人們就用狗好鬥的性格發明了一種娛樂項目叫做「走狗」。如《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道:「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狗,六博踏鞠者。」漢武帝曾命營建「犬臺宮」供文武百官觀看「鬥狗」,作為一項娛樂活動。直到現在「鬥雞走狗」仍然在不少地方流行著。青島市博物館的展覽中,還將推出清代翟熙典的《雞狗鬥方圖軸》,畫風清新靈秀、純樸自然。
青島老衙門內的黑犬。(資料圖片)
「這類陶器主要以隨葬品為主」,青島市博物館展覽部的康豪先生介紹說,狗形象的陶品館藏量,與龍、虎、馬等相比較少,也不算上乘。這應該與先人隨葬的級別有關。
根據記載顯示,家狗飼養最晚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已經開始,殉狗的現象也在這一時期出現,慢慢的,用狗祭祀和喪葬的風俗逐漸盛行。《禮記·曲禮下》雲:「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可能古人認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靈或祖先。商代的祭祀遺址中狗骨發現較多。
「後來狗模型的冥器替代了以前的風俗」,朱紀先生說,不僅僅是狗,其他家禽也用陶器、青銅器等器皿來代替。
冥器也稱「明器」,是中國古代專門為隨葬而製造的器物。模型冥器主要是模仿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工具、建築等。在墓中隨葬模型冥器的目的不外有兩個:其一為震懾鬼神,墓中隨葬的各種面目猙獰的鎮墓獸、天王俑便是起這個作用;其二為將生前的財富帶入地下世界,墓中隨葬的家畜俑、車馬俑、奴僕俑、陶樓房等便是以此為目的。
而大規模以冥器隨葬的傳統據記載始於東漢時期的。以前,以俑隨葬的習俗不是沒有,但主要集中於帝王及高級貴族墓葬中,普通人家多隨葬以陶倉、陶盒等仿銅器、漆器造型的實用陶器;而東漢時期,隨葬模型冥器的葬俗開始流行,只要是家境殷實的小地主,墓中都基本都會出土數量不少的陶俑。在漢代的冥器中,狗常常被放置在建築模型門口,「晨曦送迎主人,阻攔不速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