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煩傳統節日的傳統和習俗(蜀中風俗圖詠踢毽子)
2023-11-02 20:58:09 3
鵝毛翮管插雞毛
布殼銅錢縫得牢
踢毽聲聲口計數
好玩好樂健身操
文化考釋:踢毽子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民間運動項目,起源於漢,盛行於唐,明代有了正式比賽,清代達到鼎盛。
雖然喜歡踢毽子的主要是女孩,但是它從來就在男女老少中都有愛好者。新中國成立之後,它被正式納入體育比賽項目,1956年舉行了全國比賽;1963年編入小學體育教材;1984年國家體委將其正式更名為「毽球」,列為全國比賽項目;1987年成立了中國毽球協會,此後每年都有全國比賽。
在我國各地流行的毽子有不同種類,成都流行的屬於最普遍的雞毛毽中的小毽,過去都是女孩子自己製作。先用兩層布殼夾一個銅錢(用銅錢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縫鵝毛管子時中間好穿針,縫得緊;二是為了毽子的重心低,好踢),縫成湯圓大小的圓形底板。把一支鵝毛管子剪成一寸多長,半截破成幾瓣,分開,壓成圓餅形,縫在底板上;另半截插滿公雞的尾毛,一個毽子就成了。為了這個目的,任何一家殺鵝、殺公雞,鵝翅膀上的粗翎毛和公雞尾巴上的花尾巴毛,都會被女孩子留著,或是自己做毽子,或是送給自己的好朋友做毽子。
在成都方言中,把毽子稱為「毽」,讀音要兒化;把踢毽子稱為「打毽」。
踢毽子看起來簡單,就是用腳去踢,其實變化很多,難度最高的已經成了雜技團的表演項目。
作者:繪畫 楊麟翼 竹枝詞 江功舉
文化考釋:袁庭棟
《蜀中風俗圖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