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醫用消化內科灌洗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7 00:57:5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器械技術領域,具體的講,涉及一種醫用消化內科灌洗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臨床上普遍使用的消化內科灌洗器主要由灌洗管和灌洗液袋構成,使用時,用大口注射器或輸液器將鹽水反覆注入腸道內,然後經肛管將腸內容物抽出體外,在操作過程中,常有稀薄糞便濺出,汙染被服及環境,且反覆插管,易損傷腸管,操作非常麻煩、費時費力,這樣並不能夠進行清刷,給醫務人員增加了工作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醫用消化內科灌洗裝置,幫助病人進行腸道灌洗。
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發明目的:
一種醫用消化內科灌洗裝置,包括主體箱,其特徵是:所述主體箱上部設有主體箱開口,所述主體箱開口處設有集汙罩,所述集汙罩通過排汙管一與集汙箱連通,所述主體箱內設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固接有兩個氣缸,每個所述氣缸的活塞杆均與連接板固接,所述連接板上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和蝸杆一端連接,所述蝸杆另一端與環套在定位套內,所述定位套固接在所述連接板上,所述蝸杆與蝸輪嚙合,所述蝸輪中部環套有插入管,所述插入管穿過所述集汙罩的中部開口,所述插入管通過軸承穿過所述連接板,所述插入管內設有內管,所述內管和所述插入管之間形成排汙通道,所述排汙通道通過排汙管二與所述集汙箱連通,所述內管連通導管,所述導管穿過所述固定板與水箱連通,所述導管上設有水泵。
作為對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限定:所述集汙箱一側設有排汙口,所述水箱上設有注液口,所述插入管頂部設有內管噴頭,所述內管噴頭連通所述內管,所述排汙通道頂部設有排汙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電機帶動蝸杆轉動,蝸杆帶動蝸輪不斷正反轉動,從而帶動插入管往復轉動,同時氣缸頂升連接板,進而使插入管慢慢向上移動,插入肛部,插入管的轉動大大有利於插入管順利插入,降低了對患者的傷害,同時排汙通道有利於液體汙物的排出,集汙罩有利於固體汙物的排出,排汙效果好,避免汙物濺出造成汙染,插入管包含內管的設計使得無需反覆插管,大大減低了病人的痛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1-集汙罩、2-主體箱、3-排汙管一、4-定位套、5-連接板、6-氣缸、7-固定板、8-排汙口、9-集汙箱、10-排汙管二、11-導管、12-水泵、13-水箱、14-注液口、15-電機、16-蝸杆、17-蝸輪、18-插入管、19-內管、20-內管噴頭、21-排汙孔、22-主體箱開口、23-排汙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主體箱2,所述主體箱2上部設有主體箱開口22,所述主體箱開口22處設有集汙罩1,所述集汙罩1通過排汙管一3與集汙箱9連通,所述主體箱2內設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板7上固接有兩個氣缸6,每個所述氣缸6的活塞杆均與連接板5固接,所述連接板5上設有電機15,所述電機15的輸出軸和蝸杆16一端連接,所述蝸杆16另一端環套在定位套4內,所述定位套4固接在所述連接板5上,所述蝸杆16與蝸輪17嚙合,所述蝸輪17中部環套有插入管18,所述插入管18穿過所述集汙罩1的中部開口,所述插入管18通過軸承(圖中未示出)穿過所述連接板5,所述插入管18內設有內管19,所述內管19和所述插入管18之間形成排汙通道23,所述排汙通道23通過排汙管二10與所述集汙箱9連通,所述內管19連通導管11,所述導管11穿過所述固定板7與水箱13連通,所述導管11上設有水泵12,排汙通道23有利於液體汙物的排出,集汙罩1連通的排汙管一3有利於固體汙物的排出,排汙效果好,避免汙物濺出造成汙染,插入管18包含內管19的設計使得在清洗的同時排出肛腸內的汙物,無需反覆插管,大大減低了病人的痛苦。
所述集汙箱9一側設有排汙口8,所述水箱13上設有注液口14,所述插入管18頂部設有內管噴頭20,所述內管噴頭20連通所述內管19,所述排汙通道23頂部設有排汙孔21,所述排汙孔21環繞在所述內管噴頭20的周圍。
使用本裝置時,病人直接坐在裝置上,臀部正對主體箱開口22,通過電機15不斷的正反轉,帶動蝸杆16連續正反轉動,蝸杆16帶動蝸輪17不斷正反轉動,從而帶動插入管18往復轉動,同時氣缸6頂升連接板5,進而使插入管18慢慢向上移動,插入肛部,插入管18的往復轉動大大有利於插入管18順利插入,水泵12將清洗液泵入,開始灌洗,汙物通過排汙孔21或集汙罩1排出,排汙管二10和導管11的長度足夠長,插入管18往復轉動過程中不會發生纏繞現象,防止排汙管二10和導管11堵塞。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並非局限於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