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線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7 07:31:31 3
專利名稱:剝線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剝線工具,尤其是一種適於將傳送顯示線狀光源的線材的電激發光(EL)光纖線材及其他特殊細小被覆線線材施以剪斷處理及剝除被覆處理的剝線器。
對這種線狀光源的線材為配線連接而需要線端處理時,由於其構成複雜,不象一般電線那樣簡單。以往一般需先使用電線剪鉗將線材在所定長度位置切斷被覆層,其次使用剝皮器小心地把線材的外層被覆剝去使發光層露出來,同時注意勿將螺旋狀附加電極也剪斷,再用手將螺旋狀附加電極松卷並向外撥開以免妨礙後續的作業,接著使用線剪或刀片將發光層剝去或削去,在無損及附加電極的情況下使芯線電極與附加電極都露出。如此經過一連串的費時費工的線端剝皮剪斷等處理方能將線材加工處理好供配線之用。
在上述的處理過程中,將線材外皮切斷後,使用剝線器將外層被覆剝去之際,常有不慎將內層的附加電極也切斷的情形發生。這是因為附加電極本身非常細,還沿著發光層呈螺旋狀卷繞的關係,常使人難以分辨欲切除加工處理部位的正確位置。
一旦將附加電極也切斷,只有重新剪切處理,這種重新處理不僅因前述需費一連串的手工剪切作業而使作業效率甚低,而且因線狀光源的線材比一般電線價格昂貴而會道致成本效益的降低。
因此,對此類線狀光源的線材的端末電極處理作業變成不許失敗,務必慎重處理的手工作業,不但相當費工,而且也頗費時間。此外,如把線材剪短使用時,在剝去部分外層被覆皮之後,用刀子欲將發光層剝除時,因為發光層與芯線電極被緊密牢固接著的,常有把發光層連帶芯線電極從線材外層被覆撥掉的情形發生。
本發明所採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剝線器包括一外殼;設在外殼上的內徑大於要處理線材的外徑的第一插線口及至少一個第二插線口;設在外殼內部的,把手部露出外殼二側且上端樞接部可相對接近、離開地樞動的一對操作構件;呈相對狀設在所述操作構件的內側的一對第一刀片組;呈相對狀設在所述操作構件的內側,與所述第一刀片組相距一間隔的一對第二刀片組。
採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線材完全切斷插線口的位置設有第一刀片組及在第二插線口處設有第二刀片組,分別可將線材完全切斷及只將外層被覆剪斷,而在第三插線口處另設有一對剝線構件時便可將線材的發光層剝離作業使用同一剝線器作業,如此可大幅改善及節省以往對這種線材的電極處理作業難以避免的費工費時且效率低的作業。此外,在第一刀片組處呈前端錯開狀重疊安裝有第二刀片組時,在將線材完全剪斷時,能在線材剪斷端部出現外層被覆被切除部及露出一小段的芯線電極的段差部,如此,可利用同一工具將線材完全剪斷之同時,也完成線端端末處理,非常方便,尤其插線口處設有限隙止擋或不調節的間隙調節構件以確保刀片組的剪切間隙,故可精確且有效率地進行線材的端末處理。
圖8為圖6所示剝線器的前端部分的內部構造沿軸心線縱剖的局部剖視圖;圖9為線材經過端末處理成帶發光層的芯線電極露出狀態的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剝線器第三實施例的局部剖開正視圖。符號說明剝線器 10操作構件 12把手部 13剝線構件 14外殼16線材 18第一插線口 20外層被覆 22第二插入口 24發光層26第三插入口 28樞軸 30側旁32第一刀片 34第二刀片36第三刀片 37第一凹部40第二凹部 42第三凹部46限隙止擋 44芯線電極48旋轉軸50滾紋面或銼刀面 52間隙調節裝置 144止擋突起148 限隙接觸部150剝線板 140 復歸彈簧構件 54卡止支柱56第二限隙止擋 45旋轉軸 152
剝線器10具有由二對稱的半體相對結合為一的中空扁薄型外殼16,其內部容納有一對操作構件12。外殼16的位於上半部位的中心線上設有貫通外殼16的上、下二壁的第一插線口20及第二插線口24,第一插線口20,第一插線口20及第二插線口24。第一插線口20用來插入要切斷的線材料18,第二插入口24則用來插入要從已切斷的線材18剝去其外層被覆22的線材18。
一對操作構件12用其上部,即固定端呈對稱地以樞軸30為中心,在可作有限度的轉動地設置在外殼16的內部。其下端部,即自由端部形成操作用把手部13。該把手部13分別部分外露於外殼16的下方兩側部。操作構件12的自由端可如圖1中箭頭方向A所示以樞軸30為中心向內、向外轉動。當握住把手部13使操作構件12相互往近合與遠離方向操作轉動時,各操作構件12的相對側的內側邊32便可開合。
操作構件12對應於第一插線口20的位置安裝有一對第一刀片34,此對第一刀片34定位於當使操作構件12相向沿如圖2的箭頭方向B靠近側邊32,當側邊32相向開合時,能將插通第一插線口20的線材18完全剪斷的位置。
所述操作構件12對應於第二插線口24的位置安裝有一對第二刀片36,此對第二刀片36,定位於當操作構件12,相向操作而使內側旁32開合時,能將插通第二插線口24的線材18處於外表切斷外層被覆22的厚度的位置。為使各操作構件12能由第一刀片34及第二刀片36毫無困難的切斷線材18及其外層被覆22,在操作構件12的內側邊32對應於第一刀片34及第二刀片36的各位置形成有承納要切斷處理的線材18的成對的第一凹部40及第二凹部42。
第二刀片36預留有在操作構件12開合時只能將線材18的外層被覆22剪斷所需的間隙W,如圖2所示,也就是如前所述不接觸或不傷到螺旋狀卷繞在發光層26外圍的附加電極38的間隙W。在此狀態下,即在外層被覆22的全周未形成切斷線材的狀態下要除去線材18的外層被覆22時,必須稍用力將線材18與剝線器10往相反的方向拉開以將外層被覆22剝去。上述操作,在本發明中可將插通第二插線口24的線材18一邊旋轉,一邊反覆上述切斷作用,即操作構件的開合剪切動作,可以輕鬆且安全的將外層被覆22全周切斷,而輕鬆剝除。
由於第二刀片36留有前述的間隙W,其固定在操作構件12上,為保持此間隙W不致過大或過小影響精度,甚至剪斷附加電極38,在外殼16的鄰接第二插線口24的下方位置一體形成或另件固定一具有寬度或直徑與上述間隙W相等的限隙止擋44。此限隙止擋44最好採用比第二刀片36的硬度高的材質製成,此時,在相當於各操作構件12的限隙止擋44的部位應形成在操作構件12閉合時能容納或嵌合於限隙止擋44的第三凹部46。
如圖1、圖2所示,第一實施例的剝線器10,在外殼16的前端部位置另設有用來插入要從外層被覆22剝掉發光層26的線材的插線口28。為剝去插通第三插入口的28的線材18的發光層26,在此第三插線口28的相鄰兩側設有一對剝線構件14。此對剝線構件14以旋轉軸50為中心可旋轉自如地設在外殼16的滾輪上,對於滾輪,剝線構件14留有可與插通第三插線口28的線材18的發光層26接觸但不與其內側的芯線電極48接觸,或恰可與芯線電極48輕觸的間隙U。
上述剝線構件14隻要是如前述保持有上述能將發光層26剝去而不傷及芯線電極48的間隙U,除滾輪以外,也可採用如圖5所示,與外殼16形成一體的一對相向的直立狀剝線板140。此對剝線板140形成可相對移動的加壓形態為佳。
剝線構件14在與線材18的發光層26呈垂直相交狀態接觸的周面部形成具有摩擦力的滾紋面或銼刀面52。如圖1、圖2所示,當剝線構件14旋轉滾輪時,使用者可用手向圖1中箭頭方向C轉動,使滾動的滾紋面或銼刀面52連續接觸發光層26,以對發光層26施以橫截面方向的切削力,便可將發光層26自芯線電極48外層剝除。
另一方面,如剝線構件14是形成如圖5所示的平行直立板狀剝線板140,該構件可相對移動自如的加壓形態時,可將插通第三插入口28的線材18,先利用設在剝線板140的加壓用彈簧構件以適度的壓力夾持線材的發光層26之後,再轉動線材18,發光層26即連續與剝線構件14滾紋面或銼刀片接觸,並將發光層26自橫截面方向施加切削力,而可將發光層26順利自芯線電極48剝去。
一對對稱形的操作構件12的一部分,例如在把手部13的內側部位設有能自圖2所示的閉合位置回復到開放位置的復歸彈簧構件54,此復歸彈簧構件54最好與各操作構件一體成型。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自操作構件12的內側的一部分向操作構件12的自由端,儘可能發揮最大的彈簧作用力地向下延伸至所需長度,末端部即自由端部58相對卡止在外殼內於各操作構件12的內側位置一體成型的卡止支柱56上。彈簧構件54除如上述的與操作構件12一體成型的構造之外,也可採用例如板狀彈簧或螺旋彈簧等個別的彈簧構件設在操作構件12的把手部13內側之間。
圖6至圖8所示是本發明剝線器的第二實施例,本實施例與前述實施例所不同之處是第一刀片34及與此重疊且前端刀口錯開而設的第三刀片37之間另增設覆蓋於插入插線口的線材段周圍的斷層導出件17,以防止剪斷的外層被覆掉入外殼16的內部。第一刀片組34呈重疊狀另設有前端刀口部略縮進去的第三刀片組37,第一刀片組34僅能將外皮剪至發光層26,但不會將發光層26剪斷,為保持第三刀片組37的準確定位,達到在操作構件12閉合時僅能將外層剪切至發光層26而不傷及發光層26,在插線口20下方設有如前述限隙止擋44的第二限隙止擋45,使操作構件12閉合時刀片組37之間能確保所需間隙Y,如圖9所示,線材18插通插線口20經第一刀片組34及第三刀片組37同時切斷剝皮處理後的線端狀態。為防止切斷剝去的殘層或斷層,如外層被覆22不致掉入外殼16內部,引起清理甚至造成操作上的妨礙,在第一刀片組34及第三刀片組37間位於插線口20處設有能包覆線材18處理段的斷屑導出件17,其導孔21與插線口20重疊排成一列,使斷屑無法掉落外殼16內部。為躲開此斷屑導出件17,各操作構件12的相對邊形成有凹部40。
如圖10所示,本發明剝線器的第三實施例,其基本構造與前送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不同為更好配合各種不同線徑的線材的變化,而在外殼16上裝置一可變式間隙調節裝置144以取代前述的止擋44。
間隙調節裝置144形成周壁具有厚度呈階段性變化的數個止擋突起148,其中之一在相當於上述限隙止擋44的位置上,以配合所需線材的線徑或刀片組切入的深度,各操作構件12設有在自兩側夾持設定在作用位置上的止擋突起148的狀態下,與該止擋突起148接觸且使外層被覆切斷用的第二刀片組36保持所定間隙的限隙接觸部150,取代了前述的第三凹部46,各突起148設在套於旋轉軸152的調節裝置144的圓筒體周壁上保持一定間隔,當轉動伸出外殼16的外面的旋轉軸152軸端時,就能選出所要厚度的突起148送入定位。
間隙調節裝置144除了如圖7所示的可在與第二刀片組36平行的平面內旋轉的輪狀構造之外,也可採用可在與第二刀片組36垂直的平面內旋轉的圖盤形構造,在此情形下,圓盤狀的間隙調節裝置的外周部分應設定為可與各操作構件12的限隙接觸部150接觸的構造,且此外周部分或其圓周的一部分具有階段性變化的厚度。另外,使圓盤的外周一部分露出外殼16的外側,而用手向前或向後推動此露出部,而能選擇所要厚度的外周部分進入所定作用位置。
第一刀片組34、第二刀片組36及第三刀片組37可以安裝成在刀片摩損之後可拆下來更換新刀片的結構,剝線構件14也設計成可更換的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剝線器包括一外殼;設在外殼上的內徑大於要處理線材的外徑的第一插線口及至少一個第二插線口;設在外殼內部的,把手部露出外殼二側且藉助上端樞接部可相對接近、離開地樞動的一對操作構件;呈相對狀設在所述的一對操作構件的內側的一對第一刀片組;呈相對狀設在所述操作構件的內側,與所述第一刀片組相距一間隔的一對第二刀片組。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插線口或第二插線口近處設有限隙止擋。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限隙止擋是形成可依線材的不同線徑而自外殼的外側選擇性調節各刀片組間之間隙的可調節式限隙構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外殼上設有一內徑略大於線材的外層被覆的外徑的第三插線口,並於該插線口處設有一對剝線構件。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插線口設有與所述第一刀片組呈間隔重疊狀且刀口先後錯開的第三刀片組。
6.如權利要求1至5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刀片組是對於各操作構件可更換新刀片的刀片組。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剝線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插線口處設有切層導出構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剝線器,旨在提供一種構造簡單、成本低廉、效率高而且能精確、高效率的處理線狀光源的線材的端部電極以利配線用的剝線器。該剝線器包括一外殼;設在外殼上的內徑大於要處理線材的外徑的第一插線口及至少一個第二插線口;設在外殼內部的,把手部露出外殼二側且上端樞接部可相對接近、離開地樞動的一對操作構件;呈相對狀設在所述操作構件的內側的一對第一刀片組;呈相對狀設在所述操作構件的內側,與所述第一刀片組相距一間隔的一對第二刀片組。
文檔編號G02B6/02GK1442940SQ03101830
公開日2003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2日 優先權日2003年1月22日
發明者清水祐一 申請人:清水祐一, 洪文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