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三君子王恕是個什麼樣的人?王恕受到過哪些誣陷?
2023-12-07 04:03:36 1
王恕是弘治中興名臣,是弘治三君子之一,字宗貫,號介庵,又號石渠,生於公元1416年,去世於公元1508年,公元1448年高中進士,此後入朝為官。
官場黑暗,心智不堅定的人,會在權欲的漩渦中沉淪,最終越陷越深,失去自我。然而在為官四十多年的時間裡,王恕卻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為官剛正,成為輔佐明孝宗朱佑樘實現「弘治中興」的重臣。
王恕是公認的能臣,同時也是一位不畏權貴,不畏聖威,敢於直言上諫的大臣。王恕忠心為國,不僅讓那些侵犯國家利益百姓利益的權貴頭疼,就連皇帝對他都十分頭疼。
王恕為官生涯中,第一個對上的權勢就是宦官錢能。錢能是雲南的鎮守太監,看似沒有專門被派到雲南去的王恕大,但是他背後站著的卻是萬貴妃,而萬貴妃後面站著的自然是明憲宗。
錢能早年靠討好萬貴妃,討了這麼一個鎮守地方的活計。雲南雖然在古代是偏遠之地,官員貶謫都愛將人貶到那兒去。但是要真有心收刮錢財,並不見得能比富庶地區少。
錢能在雲南鎮守多年,與臨國安南王勾結,與土司勾結,收刮百姓錢財,拿的不少。土司也就算了,安南卻實實在在是外國,通過錢能這個途徑,安南王野心勃勃想要開闢安南到雲南的通道,錢能整個是以國家利益滿足私慾。
王恕到雲南任職的九個月時間,除弊政,安邊防,使得安南不敢亂動,上奏彈劾錢能,讓雲南官場瞬間為之一清。可惜的是錢能背後站著的是明憲宗,王恕多次上奏,最後也沒能讓錢能付出代價,最後彈劾錢能的奏章竟然被明憲宗擱置不理,全無處置。
王恕為官時期裡,多次不畏聖威,敢於直諫,最後搞的皇帝都不待見他。能臣忠臣誰不愛,但是不管皇帝臉色,不給皇帝面子,皇帝明裡暗裡暗示都不聽,一心上奏直諫,這就讓皇帝不高興了。王恕就是這樣的,一次不行接著來,二次不行還是接著來,一直到行為止。到最後皇帝就不高興了,明憲宗後來就因為惱怒王恕一直上奏彈劾他想保的人,最後直接在南京兵部侍郎馬顯請求辭官的奏疏上,忽然在批文上附上王恕以太子少保退休的字句。然後王恕,就這樣被迫致士了。
王恕在為官期間,舉薦了不少的能臣正臣,首先和王恕一樣有「弘治三君子」之稱的劉大夏就是王恕舉薦的。除了劉大夏之外,還有耿裕、彭韶、何喬新、周經、李敏、張悅、倪嶽、戴珊、章懋等。明孝宗能在弘治時期,實現「弘治中興」,全賴這一批能人大臣的輔佐。而這些人又是王恕為朝廷舉薦的,王恕本人在弘治中興所起的作用有多大無需多說。
王恕為官,是國家和百姓的幸事,但是對那些貪官汙吏,權貴相通之輩而言,就實在不是件好事了。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他們當然想將王恕趕走,用的手法很老套——誣陷。
首先就是第一個被王恕懟的錢能,王恕雖然多次上奏請求處理錢能,但是最後卻僅僅是將錢能調回京師了事。錢能回到京師之後,多次在明憲宗面前說王恕的壞話,剛好憲宗也不怎麼待見王恕,於是就將留南京任兵部尚書的王恕派去巡撫南畿,調離京師。
第二次就是宦官王敬攜同妖人千戶王臣打著皇帝的旗號,南行收羅藥物、珍玩,所到之處騷擾不安,縣令很多被侮辱。後來到蘇州之後,還讓書生寫妖書,群情激奮,此事被王恕得知,於是上奏彈劾王敬。哪只王敬倒打一耙,反誣陷王恕,還牽連了常州知府孫仁。要不是當時正好太監尚銘也揭發了王敬的罪狀,讓明憲宗處理了,王恕和孫仁的後果還不知道怎麼樣呢。
王恕被明孝宗重新起用後,先是與內閣的劉吉不對付。劉吉被罷免之後,丘浚入閣,也與王恕不和。當時有太醫院判劉文泰向丘浚求取升任官職,最後被王恕阻止,於是劉文泰也恨上了王恕。
王恕辭官歸鄉之時,曾經託人為他寫了一個傳記,並且請人為他出版。丘浚於是向劉文泰說,王恕在這本傳記之中,寫了不少沽名釣譽誹謗君王的言論。劉文泰於是自己起草奏章,讓被除名的都御史吳禎潤色,攻擊王恕擾亂選官法則。
王恕上書力辯,明孝宗劉文泰下到錦衣衛,審理後拉出了丘浚,於是請求將丘浚逮捕。明孝宗當時內心不喜王恕,於是最後只將劉文泰貶為御醫,責備王恕沽名釣譽,焚毀雕板,不問丘浚的罪。
此事最後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於是王恕上書請求辭職,明孝宗也不高興,於是就這樣讓王恕離了朝。
正直的大臣不好當,能堅持自我,堅持正義而四十餘年不變,王恕可謂真君子,是後人效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