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菌織物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23:46:3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纖維紡織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菌織物。
背景技術:
織物的應用廣泛,可以用於製作衣物、毛巾、地毯或者建築材料等等,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保健意識不斷增強,不僅注意食物、食品的健康要求,也對織物提出了更高、更廣泛要求。
隨著織物產品的使用易吸附汗漬和細菌,並且產品使用時暴露在外,會沾染很多有害細菌,如果繼續使用,就容易引起細菌的大規模繁殖,影響使用者的身體健康。此外,在織物的儲存過程中,如果保存不當沾染在織物表面的細菌也會緩慢繁殖,織物也容易發生黴變,或者被侵蝕破洞,嚴重縮短了其使用壽命。並對使用者產生經濟上的損失。
因此,上述問題亟待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實用新型目的:為了克服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菌織物,該抗菌織物結構簡單、合理,易於實現,使用便捷,可以有效防黴抗菌,織物使用壽命長,性價比高。
技術方案:一種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上抗菌層、基層、下抗菌層和下表層組成。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抗菌織物結構簡單、合理,易於實現,可以有效防黴抗菌,織物使用壽命長,性價比高。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包括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所述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纖維層採用斜紋組織單元,其強度高,柔軟性好,舒適性佳。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斜紋組織單元的懸垂性好,且易於實現。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經向纖維束包括羊毛纖維、棉纖維和亞麻纖維,所述羊毛纖維、棉纖維和亞麻纖維粘膠連接成一體。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緯向纖維束包括羽絨纖維、棉纖維和腈綸纖維,所述羽絨纖維、棉纖維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和棉纖維中。緯向纖維結構合理,束羽絨纖維和棉纖維呈螺旋捻合增加了緯向纖維束的蓬鬆性能,柔順性好且結構強度高,韌性好,腈綸纖維不易被拉斷,保證了纖維的強度的同時,也提高了整體的舒適性。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緯向纖維束為S捻向。緯向纖維束生產簡單,應用方便。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上抗菌層和下抗菌層自上而下分別設有殼聚糖抗菌層、天然蘆薈抗菌層和天然抗菌肽抗菌層。多層天然抗菌層,綠色環保,材料來源廣,抗菌防黴效果好,不易滋生細菌,並且不會發生黴蛀現象,使用壽命長。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上表層、上抗菌層、基層、下抗菌層和下表層一體熱固成型。一體熱固成型的成型性好,結構穩定性好,抗菌織物性能穩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改進,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上抗菌層和下抗菌層包括聚乙烯樹脂層,所述聚乙烯樹脂層中均勻混有抗菌劑,所述抗菌劑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
1-甲基-1,4 二氫化氮雜萘2-5份
氯化銅1-8份
磷酸二氫銨0.2-2份
殼聚糖8-15份
抗菌肽3-10份
茶樹精油2-8份
異噻唑啉-3-酮0.1-0.6份
1-甲基-4-哌啶酮0.2-0.8份,
雙環己酮草醯二腙2-6份。
抗菌劑組分合理,易於實現,抗菌防黴效果好,不易滋生細菌,並且不會發生黴蛀現象,使用壽命長。
上述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抗菌織物,結構簡單、合理,易於實現,應用方便,織物的柔順性和舒適性佳,還可以有效防黴抗菌,織物不易滋生細菌,並且不會發生黴蛀現象,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抗菌織物的正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抗菌織物的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抗菌織物的包體內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表層、2上抗菌層、3基層、31經向纖維束、311羊毛纖維、312棉纖維、313亞麻纖維、32緯向纖維束、321羽絨纖維、322棉纖維、323腈綸纖維、4下抗菌層、5下表層組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的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組成,且所述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一體熱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層2和下抗菌層4自上而下分別設有殼聚糖抗菌層、天然蘆薈抗菌層和天然抗菌肽抗菌層。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3包括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所述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並且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
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經向纖維束31包括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所述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粘膠連接成一體。另,如圖3所示,所述緯向纖維束32包括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和腈綸纖維323,所述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323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321和棉纖維322中,且所述緯向纖維束32為S捻向。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的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組成,且所述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一體熱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層2和下抗菌層4包括聚乙烯樹脂層,所述聚乙烯樹脂層中均勻混有抗菌劑,所述抗菌劑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
1-甲基-1,4 二氫化氮雜萘2份
氯化銅1份
磷酸二氫銨0.2份
殼聚糖8份
抗菌肽3份
茶樹精油2份
異噻唑啉-3-酮0.1份
1-甲基-4-哌啶酮0.2份,
雙環己酮草醯二腙2份。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3包括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所述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並且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
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經向纖維束31包括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所述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粘膠連接成一體。另,如圖3所示,所述緯向纖維束32包括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和腈綸纖維323,所述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323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321和棉纖維322中,且所述緯向纖維束32為S捻向。
實施例3
如圖1所示的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組成,且所述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一體熱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層2和下抗菌層4包括聚乙烯樹脂層,所述聚乙烯樹脂層中均勻混有抗菌劑,所述抗菌劑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
1-甲基-1,4 二氫化氮雜萘5份
氯化銅8份
磷酸二氫銨2份
殼聚糖15份
抗菌肽10份
茶樹精油8份
異噻唑啉-3-酮0.6份
1-甲基-4-哌啶酮0.8份,
雙環己酮草醯二腙6份。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3包括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所述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並且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
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經向纖維束31包括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所述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粘膠連接成一體。另,如圖3所示,所述緯向纖維束32包括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和腈綸纖維323,所述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323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321和棉纖維322中,且所述緯向纖維束32為S捻向。
實施例4
如圖1所示的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組成,且所述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一體熱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層2和下抗菌層4包括聚乙烯樹脂層,所述聚乙烯樹脂層中均勻混有抗菌劑,所述抗菌劑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
1-甲基-1,4 二氫化氮雜萘3份
氯化銅5份
磷酸二氫銨0.8份
殼聚糖12份
抗菌肽5份
茶樹精油6份
異噻唑啉-3-酮0.3份
1-甲基-4-哌啶酮0.5份,
雙環己酮草醯二腙3份。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3包括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所述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並且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
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經向纖維束31包括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所述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粘膠連接成一體。另,如圖3所示,所述緯向纖維束32包括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和腈綸纖維323,所述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323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321和棉纖維322中,且所述緯向纖維束32為S捻向。
實施例5
如圖1所示的抗菌織物,從上到下依次由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組成,且所述上表層1、上抗菌層2、基層3、下抗菌層4和下表層5一體熱固成型。
此外,所述上抗菌層2和下抗菌層4包括聚乙烯樹脂層,所述聚乙烯樹脂層中均勻混有抗菌劑,所述抗菌劑按照重量份數計,包括以下組分:
1-甲基-1,4 二氫化氮雜萘5份
氯化銅3份
磷酸二氫銨0.5份
殼聚糖15份
抗菌肽3份
茶樹精油5份
異噻唑啉-3-酮0.6份
1-甲基-4-哌啶酮0.2份,
雙環己酮草醯二腙3份。
進一步的,上述的抗菌織物,所述基層3包括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所述經向纖維束31和緯向纖維束32依次交織成斜紋組織單元,並且所述斜紋組織單元中的經向纖維束和緯向纖維束三上一下設置。
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經向纖維束31包括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所述羊毛纖維311、棉纖維312和亞麻纖維313粘膠連接成一體。另,如圖3所示,所述緯向纖維束32包括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和腈綸纖維323,所述羽絨纖維321、棉纖維322呈螺旋捻合結構,所述腈綸纖維323穿插於所述羽絨纖維321和棉纖維322中,且所述緯向纖維束32為S捻向。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