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8篇

2023-12-05 05:36:31

  導語: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於中國浙江省東部的安吉,正上演著舌尖上的年味。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舌尖上的年味作文8篇,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舌尖上的年味】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頭湧起一股溫暖的感動,突然想起過年這個老話題,在我的記憶裡佔據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原本只是家長們的一句調侃,卻也是個大實話。不過,和現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從此有了打牙祭的盼頭。

  不必是名貴的吃食,那些家家戶戶必備的手工製作各色乾糧足以擔當。進入臘月,圍繞過年的準備便開始了。不知從哪一年開始,老媽學會了熬糖,不再需要請鄰居幫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圍著一口大鍋樂呵呵地涎著臉,盼著鍋裡翻起的浪花快點凝結成糖飴,也好先入口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老媽用大大的鍋鏟撈起濃厚的糖飴,看那流動的線條,確定灶膛裡該留什麼樣的火候。差不多了,老媽退下鍋臺,由父親頂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飴,直接往鍋裡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時進行。以前老媽不會熬糖時,有時是用買來的白糖塊作為粘合劑。自己熬糖可能要費些柴禾和功夫,但這些在鄉下人眼裡算不上成本,卻能省下點錢。而對我這樣的孩子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從頭至尾親眼見證不起眼的麥芽和大米怎麼變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當然,最後會每個人輪流品嘗一下鍋裡盛出的糖飴,那濃烈的甜味以從未有過的衝擊力直達心底,感覺到全身都在享受著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準備其他的炒貨吃食也是等同視之的隆重和熱鬧。炒泡米的時候,一定會一同炒些玉米、蠶豆、花生、山芋角等乾糧。這些吃食,花生數量較少,算得上過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給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來時才端出來,這時倒可以趁機吃到一些。

  鄉下人沒什麼營養保健方面的講究,過年裡對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幹涉,從除夕之夜起,那些準備已久的零食正式對孩子們開放。有了這些精靈般的東西,孩子的小嘴總是沒得閒著,早晨出去便不見了蹤影,家人也不急著喊回來,反正口袋裡裝得滿滿的出去,定不會餓著。時常在暮色裡趕回家,才發覺中間少了一餐,卻奇怪怎麼不覺得餓呢?這是年飽。老媽笑著說道。本來是想趁過年多吃些魚啊肉的,卻不知不覺中被這些粗糙的零食佔據了胃的大部分,總有心不甘情不願的一絲悔意。可出門前總還是不忘帶上一些,那可是一年裡只在這個時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幹翹翹的玉米,黃澄澄的山芋角,放進嘴裡得先用力嚼,過足了嚼頭這股癮,甘味才開始像泉水一樣滲透開來。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驚人,卻總是鄉下人不忍捨棄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聽父輩們常說,當年就是因為它,才使無數的鄉民得以度過食不果腹的年代。

  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們似乎並不在意。跟著他們到村裡串門,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讓人品嘗。這是父親的最愛,手工製作這種米酒也是父親的拿手活兒。雖然也很喜歡那股濃烈的酒香,可總是吃不到幾口就覺得膩味。

  年關臨近,從家人的問候裡漸漸察覺到淡淡的年味。對於已屆中年的我來說,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傳給了孩子。現在的孩子不再追求過年吃點什麼,那些或許早已經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裡,永遠還流淌著以吃為代表的年味。

  【篇二:舌尖上的年味——糖餃子】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也稱農曆新年,節日歡慶時間最長,禮俗最為隆重繁瑣,也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節日,這一天終於在萬眾矚目下到來了。

  在鄉下,過年時有一種特殊的美食,那就是糖餃子。過年時吃糖餃子就寓意新的一年裡招財進寶。財源滾滾。聽奶奶說,以前辦酒宴才用這種餃子,很多人帶回家給小孩吃。

  這次到鄉下恰逢爺爺奶奶在包糖餃子,我趕緊湊過去看,只見爺爺拿來一塊和好的麵粉,切出一小塊來,用手均勻地搓,拉扯成一個條形,再切成一小塊小塊的,好像一個個鼓鼓的方枕頭,然後拿出一個空瓶子,把小枕頭擀成一個個的小圓餅,爺爺拿起一塊小心翼翼的放在手中,用勺子舀一勺特製的糖放中間,對摺合上,用手捏合,最後別上一個個精美的花邊,就大功告成了。老媽試著做了一個,那餃子真是別具一格呀,前面開始很好,漸漸的越來越小,老媽看了,笑著對我說;『來,你也來做一個。』我因為·笨手笨腳,所以奶奶遞給我一個只剩最後一步的,我手有點發抖,照著樣子做,結果成了一朵花,全屋的人哈哈大笑。

  動物有『四不像』,可我們做的餃子有『七不像』。『八不像』,因而引得我們捧腹大笑,爺爺笑紅了臉,奶奶笑彎了腰,一屋的喜氣洋洋!

  【篇三:舌尖上的年味作文】

  舌尖上的中國,這個名字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而我家,也上演了一出「舌尖上的中國」。

  聽說爺爺奶奶正在做餃子,我一個名副其實的大閒人,也是該露露手了,便趕過去幫忙。我摩拳擦掌,把時時刻刻不離手的手套都脫了,隨手抓一個餃子皮,學著爺爺的樣,轉轉捏捏,往裡頭添餡。最後像變魔術一樣捏了一道邊,餡就老老實實地「躺」在了裡面。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餃子上會出現「皺紋」。我開始「加工」了起來,越捏越糟,適得其反,還破了一個洞。我把餃子扔給奶奶,想讓奶奶幫忙「整容」,「不行,你的自己做,」老爸喝止了我,「剛剛某人還說…」我的臉瞬間漲的像滴出血來,一把抓過餃子,道:「看好了,我會!我是清白的!」「我看你的臉色的卻是青一塊白一塊!」表哥調侃我道。我冷哼一聲,學著奶奶的樣,把餃子放在水裡滾來滾過去,一個光滑無比的餃子響噹噹地誕生了!我向爸爸看去,他卻站在不遠處笑吟吟的看著我,頓時明白他用的是激將法,向他投一個堅定的眼神,我便繼續埋頭苦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子陽大師的手下,白白嫩嫩的餃子花樣百出,改頭換面,成了小兔子的形狀,愛心的形狀,成了我「蔣氏的創意餃子組!」

  「煮餃子嘍!」隨著爺爺一聲大喊,餃子被端到了廚房,我們把餃子放入了鍋裡,餃子一個挨一個的在鍋裡沸騰。

  等著,盼著,新出鍋的餃子來嘍!幾分鐘後,眾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魔爪伸向盤子,狼吞虎咽。我也不例外,辛苦了這麼多時辰,就坐等這一刻了,我一人就佔了一盤,不一會兒就吞了下去,這麼幾個都不夠塞牙縫,便捅了捅表哥:「看!灰機!」趁表哥的目光在天空中飄蕩,我抓住機會奪過他盤中的蘿蔔餡的餃子,迅速往嘴裡一個接一個的送,滑溜溜的進了我的肚子,等表哥發現時,盤中已經空了,我也早已逃之夭夭。

  奶奶家的餃子,香香濃濃,無比美味,有種清香直達人心扉,淡淡的清香環繞在舌尖上,更有種年味,舌尖上的年味!

  【篇四:舌尖上的年味】

  每逢過年,家家都會做上幾道本地的年俗小吃來解饞,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原是祭祀灶神的,為保佑新的一年糧食豐收,一家平安。隨著人們精神文明的進步,大家已不再相信有神的存在,「送灶粑粑」也就變成了一道特色年俗小吃,不再作為祭祀的供品。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猶為講究,先是將事先洗淨的黃芯菜和豆乾切成碎末,與肉泥和各種調味料一起蒸熟後拿出,晾涼做成餡,放在一旁備用;然後把燦米與糯米按7:3的比例混合,洗淨後晾乾,磨成米粉;再把米粉加熱水和製成麵團,分劑後,把麵團攤開,將準備好的餡放入中間包起來,一個「送灶粑粑」就做成了。將「送灶粑粑」放入鍋內小火煎熟,貼鍋的一面色澤金黃,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貼鍋的一面光滑油潤,軟而不黏。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的味道獨具一格,黃芯菜、豆乾與肉的搭配使其沒有了肉的油膩,而肉中又包含了豆乾的豆香和黃芯菜的清爽,輕輕咬一口,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送灶粑粑」是我奶奶拿手的年俗小吃,也是我的最愛。我每年回老家不僅是為了見奶奶一面,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舌尖上的年味——「送灶粑粑」。

  【篇五:舌尖上的年味】

  有人說,年味是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是天空五彩濱紛的煙花,也有人說年味是車站碼頭擁擠的嘈雜聲,是遊子匆匆趕路的腳步聲,還有人說年味是長輩對晚輩寵愛的錢壓錢……,我在看來,年味還是凝結在人們舌尖上的美味佳餚。無論是大年三十的團圓,還是以後的走親訪友,都離不開一個「吃」字,過年是一場場飯局的大串聯。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差,平時省吃儉用,一年下來,難得吃會兒肉,但到了春節,父母總要張羅一桌像樣的菜犒勞全家,雞鴨魚肉,還算豐盛。但那時,畢竟家裡窮,這桌菜是不能全吃完的,得留下相當一部分用作招待從即將來訪的親朋好友。譬如那條身兼「年年有餘」祈望的「年魚」是不能動的,那時期「年魚」又稱作「看魚」,顧名思義只看不動,若有不懂此規矩的小孩冷不防挖下一塊,主人便將「看魚」翻個面,第二天端上桌來,客人看到的還是一條整魚。這是吃的技巧問題,也是一個時代喜慶時期裡包含的酸澀和無奈。

  現今條件好了,大魚大肉已成了人們桌上的家常菜,舌尖上的味蕾也開始刁鑽了,時不時要換口味,先前過年時用的有些菜便從餐桌上消失了,「高梁肉」就是其中之一,一小塊肥肉,外面粘上麵粉,放在油裡炸過,黃燦燦,香噴噴的,一口下去,滋滋冒油,但如今桌上已基本看不到了,人們已將它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種精緻的菜餚,基本上跟飯店同步而不是以往的「家常便飯」了,甚至還有鮑魚龍蝦之類的,頗有「高大上」的氣勢。

  時下的飯局真有點讓人應接不暇,不僅親戚之間要設飯局,朋友同學也要設飯局,生意場上的合作夥伴也要設飯局,同事之間也少不了設飯局。問題是每個人只有一張嘴,不能分身,顧此失彼的事經常發生,於是,一家人分隊趕赴飯局,派代表出席宴會已成常事。有時,為了應付扎堆的飯局,有人不得不趕場子,同是一餐飯,要趕二個甚至三個飯局,在不同地點錯時完成。

  過多的飯局,「吃」成了人們的心理負擔。當然,困難總比辦法多。熱情、富裕、好客的家鄉人已對過年宴請作了改革,他們把傳統的年後請客提前到年前進行,無影中拉長了過年的時間,讓請吃與吃請變得從容不迫。時間走進臘月,人們就開始打電話約請,擺酒設宴,忙得不亦樂乎,這不,臘月才過一半,前兩個周末我都是在親戚的酒桌上度過,且剩下的周末日程也早已排滿。

  家鄉人不僅在時間上對過年飯局進行顛覆,在宴請的方法方式上也作了探索。人們已把請客的地點從家裡轉移到飯店,張嘴就來,省時省力,如果保留在家設宴,常請個一條龍服務的廚師,廚師不僅負責烹飪,而且還有帶著鍋碗標盆,甚至是桌椅板凳,東家無須操勞,任務只有一個,勸客人吃好喝好。

  年是吃出來的,難以想像沒有吃的年怎麼過,過去、現在、將來,吃是過年永恆的主題曲。

  【篇六:舌尖上的年味】

  小時候,外婆總是在過年前說一句話:小孩子望過年,大人們望種田。對於我來說,兒時的春節都是一些縈繞在舌尖的記憶。年,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美味的。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我們的小嘴就不曾閒過。「二十三,祭灶官」。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氣會驅走整個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漿,老媽還會抽空在煮豆漿時撈幾張豆腐皮出來,晚飯時和小蔥芝麻一拌,最下飯不過了。

  再後來的這兩天,好吃的會更多。首先,外公會去殺年豬的人家割肉,遇到親戚家殺豬,我還可以跟著蹭頓「殺豬飯」吃,這樣的宴席,主人家是不會吝惜豬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盤大碗,極其解饞。如果沒有吃過癮也沒關係,老媽正在家裡殺雞呢!每當此時,老媽會將雞雜用大醬炒了再和泡好的黃豆一起煨制,雞雜黃豆甭提有多香!

  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會飄出炸圓子的香味。往日到處玩鬧的孩子,這天都一下不見了蹤影,他們都在自家的鍋臺旁圍著呢,第一鍋圓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鍋臺旁的小饞貓都等著吃呢!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東西吃多了傷了脾胃,會在鍋塘裡事先放兩個紅薯,就著柴火烤熟,這樣的烤紅薯最解油膩。

  炸圓子的香味還在嘴角邊縈繞時,轉眼就到了年三十。除夕夜的年飯,吃的那就更多了。當然,這桌年夜飯,也有不給動筷子的,那時的條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過年時才會準備,像「年魚」和「鴨胗」。這些菜燒好後,平時是不端出來的。即使年夜飯時,它們的出場也只是為了做做樣子。外婆說,這樣的菜是拿來招呼客人的。記得那年,老媽帶我和弟弟去親戚家拜年,吃飯時,六歲的弟弟看著眼前的鹹鴨胗口水直流,最後實在忍不住了,伸筷子夾了幾次,在回家的路上,老媽狠狠的批評了弟弟。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其中緣由。

  大年初一,孩子們都有一個固定的節目——拜年。我們會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戶的拜年。拜年會得到一些好吃的,幾顆糖、一把瓜子都會讓我們心滿意足。一上午跑下來,我們總是會嫌衣服口袋小。於是正月裡,我們會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紙都會被夾在書本裡珍藏著。

  元宵節那香糯的湯圓下了肚後,年味就慢慢淡了起來。外婆會笑著對我們說:「小舌頭也要休息咯!」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經常咂摸著小嘴,回味那舌尖上縈繞的濃濃年味。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舊。

  【篇七:舌尖上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於中國浙江省東部的安吉,正上演著舌尖上的年味。

  (一)年糕

  臘月一到,挨家挨戶開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戲碼。

  婦女們將早早泡好的糯米洗淨,放入鍋灶中烹煮。幾個年輕力壯的漢子排著隊打年糕。只聽叫喚聲「出鍋了!」婦女們將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個壯士立馬掄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邊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動糯米糰。你一錘,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諧。

  大約十分鐘後,一顆顆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個個俊俏的白面書生。光滑的糯米糰從石臼中被請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給有著二十年經驗的老師傅了,只見他雙手不停地搓,揉,按,麵團好像和他很投緣,乖乖地隨他折騰。等到圓鼓鼓的麵團化身成長長的條子,只見他拿著一根細細的白線,用力拉緊後,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塊糯米糰拉成了幾塊大小長度,寬度一模一樣的年糕。

  流水線似的工序還沒有完結,最後的畫龍點睛之筆就要交給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紅水(可食用的)輕輕地印在年糕上,陽光下,潔白的年糕鑲著鮮豔的福字,寓意來年日日高。

  大人們憧憬著來年的美好願望。饞嘴的我卻一手抓起一塊沒有成形熱氣騰騰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著年糕,用力地咀嚼著。年糕的韌勁有道,芝麻的唇齒留香,好吃的讓我無法啟齒。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場了。炒年糕,湯年糕,煎年糕……但這些並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愛——煒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裡取幾根自家打的年糕,洗淨,擦乾,放入火爐中,年糕開始了它獨特的處子秀。竹排霹靂啪啦的作響,大火中的年糕脫去了白面書生的模樣,搖身變成了黑臉大漢。掰開烤好的年糕,外焦裡嫩,再沾上細膩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綿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轉,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著淡淡的柴火味,和著濃濃的幸福味,新年開始了。

  (二)餃子

  餃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常勝將軍,也是代表年味的花旦。

  北方人和南方人同樣對餃子情有獨鍾。可是,南方的餃子區別與北方餃子的是——餃子餡兒。北方的餃子餡兒重口味兒,酸菜餡兒,茴香餡兒等等,他們比較重視味道。而南方人就比較重視餃子餡兒的寓意和營養,一般都會比較清淡。南方人不像北方人那樣會和面,大多是從市場買來現成的餃子皮,所以他們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餃子餡兒中了。

  在安吉,挨家挨戶有著不同的口味。各種各樣的餃子餡兒也有著不一樣的寓意。我們家的香菇餡兒代表著鼓財;你們家的芹菜餡兒,有著勤財的寓意;還有白菜餡兒的,寓意百財。過年時節,天寒地凍,當時的時令蔬菜非薺菜莫屬。冒著寒冬臘月,薺菜早已吐露出綠色的小芽兒,葉片有毛,上頭呈十字花冠。從根部剪下,洗淨。挑幾顆冬筍,切碎,和薺菜肉末一同進入南方人冬季最愛——芥菜冬筍餃裡。

  薺菜冬筍餃有著集財的寓意,寓意來年財運滾滾到我家。大年三十,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是被老杭州人稱作「子時」也叫「好、交子」所以餃子就演變而來。

  煮餃子也是個技術活。生火,煮水。直到水咕嚕咕嚕冒泡泡時才能請我們的主角——薺菜冬筍餃下鍋。餃子以婀娜的姿勢進入這個大舞臺。旋轉,悅動,翻騰,舞動。餃子的「紗裙」變得透明清亮。餃子,也開始她的魅力人生……

  (三)筍宴

  安吉素有「中國竹鄉」的美譽,筍宴在年味十足的節日是必不可少的。

  筍宴是否豐盛,需要集聚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今年是大年,那筍的產量會大大減少。大家會很自覺地不去採挖嫩筍,只是在竹子的最底部,挖幾顆小筍來解解饞,因為要保證竹子能夠有產量的成長;如果今年是小年,那我們就有口福了。各種筍,各種口味,都能讓你一飽口福。

  筍宴的品頭在於品種繁多,開胃消食,老少皆宜。

  冷盤有五香筍絲青豆,原味手剝嫩筍,麻辣驚雷筍,多味毛筍乾。小品後,讓你打開味蕾,就要大開吃戒了。

  油燜春筍,油光滑亮,鮮豔欲滴,濃濃的醬油汁裹著糖味,伴著新鮮的筍香,美妙的詮釋了筍的意境。

  醃篤鮮,是冬季裡最有代表性的菜餚。春筍被剝去厚厚的外殼,冷水中浸泡20分鐘,這樣能夠鎖住它雪白的肌膚,真是一個美白的好法子。醃肉是入冬後就備好的,這時候就有用武之地了。三層的五花肉放入溫水中洗淨,去汙,倒入砂鍋中。筍要滾刀切,確保味道能深入骨髓。好菜是需要慢慢地燉出來的。滾開10分鐘後,小火慢慢的燉著,醃肉的香味已經瀰漫了整個屋子,肉的油膩早已被筍狠狠地吸走了,即是對手又是夥伴。保存了筍的原汁原味,又混入了肉的香氣,真是極其融洽的伴侶。

  爆炒二冬,即是冬筍和冬醃菜,鹹淡適中的味道,嘎巴嘎巴脆的口感,也是下飯的好選擇。

  清炒筍衣,紅燒筍頭,蘑菇筍片湯……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做法,這裡應有盡有。所謂筍宴即是家宴,筍家族的外姓的,本性的,全部應邀而聚,歡慶一堂。

  年味是過年能夠彰顯春節氣息、氛圍的萬千氣象;年味是人們表達內心歡愉、祥和的特殊的節氣味兒。我們所能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品到的都能留存在自己的記憶中。

  舌尖上的安吉,舌尖上的年味,讓我記憶猶新。

  【篇八:舌尖上的年味】

  在我看來,年味是凝結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的年味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說,但在現在,過年的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的。在小年這個春節的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的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餃子寓意著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的餃子永遠是一家人的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的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的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的,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著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年味與家的味道就在這裡,慢慢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的肥而不膩與韭菜的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年味的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的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說這象徵著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說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的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脫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的食材,卻能調出美味的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的那種濃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的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的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的是,有時素餡裡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的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託與嘗鮮的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說是專門用來做麵皮用的,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的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麵皮真是門手藝,擀麵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裡有賣機器壓的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麵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的清湯,說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的味道品相還是不錯的:清湯的色澤是有著穀物氣息的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的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的,寒冷驅散殆盡,也衝淡了剛才吃餃子的鹹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的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裡散開的感覺,緩解了肉餃子的油膩以及臘八蒜的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裡(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時便可收穫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的臘八蒜是翠綠色的,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的標準啊。

  說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的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裡,祭灶的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杆狀的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與廚房裡柔弱無骨的綿白糖是沒法比的,多了一層過年的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糰子。山東的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麵,和面時直接把洗淨的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著和面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麵裡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著,別被棗核咯了牙,多麼有趣!

  說到年糕,就不能不說豆包了。豆包講究心裡美,其實也是餡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麵包了放進蒸籠裡,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的豆包外表普通,裡面卻是紅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後要介紹的,也是我最為喜愛的,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的親人裡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後收了汁,放涼以後,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的不可名狀的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的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的,掀開鍋蓋,冒出的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麼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的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於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麼都可以往裡放,我最愛的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心靈寄託。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同类文章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一二三木頭人遊戲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班特別熱鬧好玩。老師帶我們玩「木頭人」遊戲。老師先跟我們講遊戲的規則:「當「木頭人」的人不能動,也不能說話,更不能笑。而當「逗笑人」的人任務則是要把「木頭人」逗笑。如果木頭人一直分毫未動,堅持最久的就是「超級木頭人」;如果逗笑人可以把所有的人都逗笑了,他就是「逗笑專家」。」說完,老

收貨的季節

  又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收穫節,在這一年的收穫節裡農民伯伯收穫了他們自己家種的農作物,而我我吃著無比美味的棒棒糖思緒也回到了收穫的那一天……  那一天,羅老師說:「今天是我們班和同年級的四個班比賽拔河,現在要選吃15個男同學和15個女同學,哪些同學願意為班爭光。」聽到這裡我毫不猶豫地舉起了手,

高中敘事作文:一次難忘的演講比賽

  學校舉辦了《永遠的豐碑》演講比賽,由我們班打頭。我們一邊練習演講,一邊盼望著比賽快點到來。今天早上,我們幾個人就要上臺演講了,我心裡卻非常緊張,像打鼓一樣。同班的好朋友鍾雪霞告訴我:「不要緊張,要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樣才能取得優秀成績。」聽了鍾雪霞講的話,我心裡平靜多了。  到了比賽的時間

成長的煩惱500字

  範文一  現在的我,早已不是童年時那個幼稚的我了,我現在正邁向青春時期,那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時期啊!我恨不得時間過得再快些,能讓我立刻步入那個時期。可是,伴隨著成長,各種各樣的煩惱也一個接著一個,接踵而至,似雨點般向我打來。  我剛升上初中時認為,初中生活會想我在小學時一樣沒有煩惱。可是,

高中敘事作文:詩意地生活

  第一篇  思緒從六朝金粉的秦淮河穿越到曉風殘月的西湖,從煙花三月的揚州飛掠到楓橋夜泊的姑蘇,若是讓我選擇一個地方詩意地生活,我一定會搖曳輕舟,最終停泊在煙雨朦朧的江南水鄉。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遠離朱自清的槳聲燈影裡得秦淮河,我搖著小船如痴如醉地追尋著青磚瓦房的典雅江南。  

高三敘事作文:藍色的傘

  第一篇  羊羔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連小小的動物也懂得感恩父母,更何況是我們呢?一顆心靈因為對愛的感恩,所以才使自己擁有了鑽石般的璀璨光芒。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把經歷過無數風雨的藍色雨傘。我清楚地記得剛上四年級時。有一次下起大雨。天不從人願啊!我在校門口等了許久都不見雨停。我用書

高三敘事作文: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2008年浙江省金華市中考作文題:感動的心藏在槐樹下  月下。小路。老槐樹……  氤氳的夜色浸染著紫色的窗枝,夢裡似乎又闖到槐花淡淡的幽香似一道澄清的柔波……  又是一個有月的晚上,風漸起漸落,吹亂了人們的頭髮,吹亂了人們的思緒,只有那顆心顯得格外溫暖。  槐樹在小路的盡頭,樹下有間餛飩

高中敘事作文:梔子花開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後一個音符。不知道當你柔美的手指滑過黑白的鋼琴鍵時,你會否注意到我的哀傷?」每個人的青春裡都會遇到那個動人的音符,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音符也終將淡出我們的耳際。  梔子花又開始了燦爛的一季。牆角邊,庭院前,陽臺上,樓道口,到處可以看到粉嫩粉嫩,像蝴蝶一樣微微舒展著雙

高三敘事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

  站在老屋的門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頂披著一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遊哉地抽著自卷的旱菸。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複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

我的治牙記

  跟我很熟悉的人一般知道,我有著一口讓人一見了就感慨不好的牙,我的確是靠這個在朋友圈裡出了大名氣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前幾天吧,我早晨吃飯的時候六齡齒隱隱作痛,其實那可顆早就該治的六齡齒已經在好久之前就有感覺了,我只是心驚膽戰的不敢告訴我的家長,我知道只要說了就不能避免去醫院了。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