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水稻中耕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4:11:21 5
一種水稻中耕機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稻中耕機,包括具有懸掛架的機架、動力傳動裝置和旋耕刀滾,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旋耕刀滾後方與所述機架固連的開溝犁,所述動力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前端的中間傳動箱,與所述中間傳動箱輸出軸動力連接的側邊傳動箱,所述旋耕刀滾的一端與機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側邊傳動箱輸出軸動力連接。該機還設有鉸接於所述開溝犁兩側壁上方的壓溝輪和耕深調節裝置,作業時,旋耕刀滾旋耕水稻行間的土壤清除雜草,開溝犁開出排水溝及時地排放水稻田中過多的地表水,耕深調節機構將田面高低的變化反饋給插秧機底盤的懸掛機構以保持耕深的一致性。
【專利說明】
一種水稻中耕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稻中耕機,屬於農業機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水稻生長的過程中,進行中耕除草能夠減少或避免使用除草劑,不僅能夠提高稻米的產量和品質,還可以減少環境汙染。過去用人力水稻中耕除草,由於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成本高,如今已不被採用。而現有的水稻中耕機使用中存在中耕後不能及時排放稻田田面上過多的地表水和耕深不穩定的問題,影響水稻生長,不能夠推廣應用,導致廣泛地使用除草劑來替代中耕除草。因此,開發新型水稻中耕機十分必要。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種新型結構的水稻中耕機。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水稻中耕機,包括具有懸掛架的機架、動力傳動裝置和旋耕刀滾,其結構改進是:還包括位於旋耕刀滾後方與所述機架固連的開溝犁,所述動力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前端中央的中間傳動箱,與所述中間傳動箱輸出軸動力連接的側邊傳動箱,所述旋耕刀滾的一端與機架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側邊傳動箱輸出軸動力連接。
[0005]本實用新型水稻中耕機的進一步改進是:還包括具有一字形輪齒的壓溝輪,所述壓溝輪鉸接在所述開溝犁兩側壁的上方。
[0006]本實用新型水稻中耕機的更進一步改進是:還包括耕深調節裝置,該裝置主要由固連L形擺杆和前擺臂與機架鉸接的前轉軸,固連後擺臂、後撐杆和手柄與機架鉸接的後轉軸、固連前支座和後支座的滑撬,以及傳感拉繩、拉簧、平衡杆、前擺杆、下擺杆、調節杆和連接杆等組成,所述L形擺杆的一端與前擺杆上端和平衡杆同軸鉸接,所述下擺杆兩端分別與前擺杆下端和L形擺杆的另一端鉸接,所述傳感拉繩支撐於前擺杆通過拉簧與平衡杆的一端連接,所述調節杆的兩端分別與平衡杆的另一端和前支座鉸接,所述連接杆的兩端分別與前擺臂和後擺臂鉸接,所述後撐杆與後支座鉸接。
[0007]本實用新型水稻中耕機可與現有的水稻插秧機底盤配套,作業時,旋耕刀滾旋耕水稻行間的土壤清除雜草,由於開溝犁開出排水溝可及時地排放稻田田上過多的地表水,耕深調節機構將田面高低的變化反饋給插秧機底盤的懸掛機構可保持耕深的一致性。因此,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有利於促進水稻中耕機的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000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0]圖2為圖1的局部俯視圖。
[0011]圖3為圖1中件號I的放大圖。
[0012]圖4為圖3的俯視圖。
[0013]圖中:1-耕深調節裝置,1.1-滑撬,1.2-平衡杆,1.3-拉簧,1.4-傳感拉繩,1.5-前擺杆,I.6-L形擺杆,1.7-定位板,1.8-手柄,I.9-後擺臂,I.I O-後撐杆,I.11-後支座,1.12-後轉軸,1.13-連接杆,1.14-前擺臂,1.15-前轉軸,1.16-下擺杆,1.17-前支座,1.18-調節杆,2-懸掛架,3-側邊傳動箱,4-機架,5-旋耕刀滾,6-開溝犁,7-壓溝輪,8-中間傳動箱。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
[0014]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水稻中耕機主要由機架4、動力傳動裝置、旋耕刀滾5、開溝犁6和耕深調節裝置I組成,動力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前端的中間傳動箱8和與中間傳動箱8輸出軸動力連接的側邊傳動箱3,旋耕刀滾5的一端與機架4鉸接,另一端與側傳動箱3輸出軸動力連接,開溝犁6設置在旋耕刀滾5的後方,具有一字形輪齒的壓溝輪7鉸接於開溝犁6上,其作用是在溝兩側堆積的土壤上壓出橫向溝槽,以利於將地表水引入溝中。作業時該機通過懸掛架2掛接在插秧機底盤上,中間變速箱8的輸入軸與插秧機底盤的動力輸出軸動力連接,在旋耕除草的同時開出排水溝。
[0015]本實施例水稻中耕機的耕深調節裝置I如圖3、圖4所示,前轉軸1.15和後轉軸1.12分別與機架4鉸接,L形擺杆1.6和前擺臂1.14與前轉軸1.15固連,後擺臂1.9、後撐杆1.10和手柄1.8分別與後轉軸1.12固連,前支座1.17和後支座1.11分別與滑撬1.1固連。L形擺杆1.6的一端與前擺杆1.5上端和平衡杆1.2同軸鉸接,下擺杆1.16兩端分別與前擺杆1.5下端和L形擺杆1.6的另一端鉸接,傳感拉繩1.4支撐於前擺杆1.5通過拉簧1.3與平衡杆1.2的一端連接,調節杆I.18的兩端分別與平衡杆1.2的另一端和前支座1.17鉸接,連接杆1.13的兩端分別與前擺臂1.14和後擺臂1.9鉸接,後撐杆1.10與後支座1.11鉸接。當手柄1.8放置在定位板1.7的前端位置時滑撬1.1相對機架4處於高位運輸狀態,反之處於低位作業狀態。當地面發生高低變化時,滑撬1.1高低位置的改變通過傳感拉繩1.4反饋給的插秧機底盤懸掛控制機構,以調整插秧機底盤與懸掛架2的掛接高度,保持耕深的一致性。
[0016]經試驗證明,本實用新型的水稻中耕機與水稻插秧機底盤配套使用,可以一次性完成旋耕除草、開溝排水作業,具有耕深穩定、不易傷苗的優點。
【主權項】
1.一種水稻中耕機,包括具有懸掛架(2)的機架(4)、動力傳動裝置和旋耕刀滾(5),其特徵在於:還包括位於旋耕刀滾(5)後方與所述機架(4)固連的開溝犁(6),所述動力傳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4 )前端的中間傳動箱(8 ),與所述中間傳動箱(8 )輸出軸動力連接的側邊傳動箱(3),所述旋耕刀滾(5)的一端與機架(4)鉸接,另一端與所述側邊傳動箱(3)輸出軸動力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中耕機,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具有一字形輪齒的壓溝輪(7),所述壓溝輪(7)鉸接在所述開溝犁(6)兩側壁的上方。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中耕機,其特徵在於:還設有耕深調節裝置(I),其包括固連L形擺杆(1.6)和前擺臂(1.14)與機架(4)鉸接的前轉軸(1.15),固連後擺臂(1.9)、後撐杆(1.10)和手柄(1.8)與機架(4)鉸接的後轉軸(1.12)、固連前支座(1.17)和後支座(1.11)的滑撬(1.1)、以及傳感拉繩(1.4)、拉簧(1.3)、平衡杆(1.2)、前擺杆(1.5)、下擺杆(1.16)、調節杆(1.18)和連接杆(1.13),所述L形擺杆(1.6)的一端與前擺杆(1.5)上端和平衡杆(1.2)同軸鉸接,所述下擺杆(1.16)兩端分別與前擺杆(1.5)下端和L形擺杆(1.6)的另一端鉸接,所述傳感拉繩(1.4)支撐於前擺杆(1.5)通過拉簧(1.3)與平衡杆(1.2)的一端連接,所述調節杆(1.18)的兩端分別與平衡杆(1.2)的另一端和前支座(1.17)鉸接,所述連接杆(1.13)的兩端分別與前擺臂(1.14)和後擺臂(1.9)鉸接,所述後撐杆(1.10)與後支座(1.11)鉸接。
【文檔編號】A01B39/12GK205694086SQ201620568418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4日
【發明人】張文毅, 盧晏, 李坤, 袁文勝, 胡敏娟, 餘山山
【申請人】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