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03:53:41 1
專利名稱: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特別是一種適應適用於高速列 車的空調風道系統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屬客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高速客車的數量日益增多,使得高速列車空調 機組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空調風道系統是空調系統的一個重要部件,眾所周知, 空調的目的就是製造一個由合理的溫度、溼度、潔淨度組成的空間環境,而各 個送風口所需的風量是否滿足要求,則是一個達到以上目所必不可少的先決條 件。
近幾年高速車迅猛發展,全社會相關專業專家對高速車與非高速車的不同 有了越來越透徹的理解。非高速列車在運行中車體外的壓力值相對於高速車來 說要小的多,壓力波動值也小的多,必須在空調機組和空調機組風道系統設計 中考慮由以上兩點主要原因引起的震動、噪音和壓頭等方面的問題。
高速車用空調機組風道系統在實際運行中噪音過大、震動過於劇烈,其主 要原因在於空氣的流速不合理。正確選擇風速度是高速列車風道設計中的 一個 主要問題。因為合理的風速除了可以給乘客提供新鮮的空氣外,還可以保證車 廂內具有適當的氣壓,即當車外氣壓發上明顯變化時,特定較高的風速會將車 廂內的氣壓維持在一個讓人們感到舒適的水平。這是因為當列車高速運行時, 特別是進入隧道中或者會車時,列車外表面進風口處的空氣壓力會明顯不同於 靜態時的大氣壓力。若出風速度偏小,易造成冷氣短路,不能達到地板面,車
內製冷效果極差;若出風速度偏大,則會產生噪音,並且冷空氣會直接吹到乘 客頭部,造成極不舒適的感覺。
為解決上述問題,現有技術是對原來應用於普通列車上的空調風道系統進行如下改進
(1) 設置變截面風道,但是此方法會導致製造、安裝的不方便;
(2) 在風道截面內加調節板,但是它的缺點是阻力大,尤其是起始端,因 為風速高,易產生噪音,而且需要人工對每個風口進行調節。並且為了克服增 加的附加阻力,空調機組送風機需要提高壓頭,這也是產生噪音的一個原因。
(3) 車頂中央風道等截面送風,這種方法由於受到風道內靜壓的影響,一 般是前端出風量少,後端出風量多,送風很不均勻,進而影響車內乘客的舒適 度。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使列車 送風系統既保持較高的合理風速、保證車廂全方位均勻受風,同時使出風口出 風舒緩,保證乘客感覺舒適。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結構中包括,車廂下部設置空調機組,空調機組 出風口與車下送風道相連,車下送風道與布置在地板中部的地板送風道連通, 地板送風道通過窗間風道與設置在客室頂部的頂送風道相連,頂送風道沿車廂 兩側縱向設置、布置在車窗和行李架之間,車廂內設置連通迴風風道的迴風口, 迴風風道連通空調機組迴風口 ,頂送風道結構中包括連通窗間風道的主風道和 連通主風道的靜壓室,主風道和靜壓室均沿車廂縱向設置,靜壓室上開設送風 o 。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在於 送風口設計為條縫狀。
車下送風道內壁鉚接吸聲板,在吸聲板與風道壁的夾層中設置吸聲層,並 在吸聲板上開設吸聲孔。 頂送風道內設置導流板。窗間風道與頂送風道端部^^目互連通處採用圓滑過渡結構。
窗間風道內外表面粘貼保溫層,車下送風道、地^L送風道及頂送風道外表 面粘貼保溫層。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取得的技術進步是
本實用新型採用靜壓送風原理髮明的靜壓室條縫式均勻送風風道,即在靜 壓室箱體上開設連續條縫口或若干個條縫口直接送風到客室,此方法送風較均 勻,保證車廂全方位均勻受風,同時使送風口出風舒緩,保證乘客感覺舒適。
車下送風道內壁鉚接吸聲板,在吸聲板與風道壁的夾層中放置吸聲材料, 並在吸聲板上開了大量的吸聲孔,這樣就很好的起到了降噪的效果。
頂送風道內i殳置導流板,既可以減小風道阻力,同時也可以實現風量分配 的功能。
窗間風道與頂送風道端部及相互連通處採用圓滑過渡結構,減小阻力,且 保證氣流通暢。
風道採用鋁板材料。這是目前較流行的一種風道材料,送風性能好,質量 輕、檔次高,表面質量好,使用壽命長,並可與前後頂整體成形,使整車內飾 的質量大為減輕,使內飾的美觀及室內的環境大為改善。
結構簡單,送風均勻良好,在出廠和運用中不需要調節,可以靈活的運用 在高速車上。
該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採用等風量送風道,所謂等風量送風道,是指,當 空氣沿主風道行進時,通過主風道通風口進入靜壓室,在靜壓室的壓力平衡作 用下,使得主風道的不同斷面、不同靜壓的空氣在靜壓室裡得到平衡,並形成 一定的靜壓值,然後在條縫送風口處將靜壓轉化成動壓,以一定的速度在長度 方向均勻射出,從而達到等風量出風的目的。
由於等風量送風道阻力小,可以考慮減少空調機組內離心風機壓頭,以使 風機壓頭與風道系統阻力匹配,並可以降低噪音。
圖l是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頂送風道的結構原理示意其中1、頂送風道,.1-1、靜壓室,1-2、主風道,l-3靜壓室進風口, l-4、送風口, 2、窗間風道,3、迴風口, 4、迴風風道,5、車下送風道,6、 空調機組出風口, 7、空調機組迴風口, 8、空調才幾組,9、地玲反送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l所示,本實用新型結構包括,車廂下部設置空調機組8,空調機組出 風口 6與車下送風道5相連,車下送風道5與布置在地板中部的地板送風道9 連通,地板送風道9通過窗間風道2與設置在客室頂部的頂送風道1相連,頂 送風道1沿車廂兩側縱向設置、布置在車窗和行李架之間,車廂內設置連通回 風風道4的迴風口 3,迴風風道4連通空調機組迴風口 7,頂送風道l結構中包 括連通窗間風道2的主風道1-2和連通主風道1-2的靜壓室1-1,主風道1-2和 靜壓室1-1均沿車廂縱向設置,主風道l-2與靜壓室1-1通過靜壓室進風口 l-3 連通,靜壓室1-1上開設送風口 1-4。
所述送風口 l-4設計為條縫狀。
所述車下送風道5內壁鉚接吸聲板,在吸聲板與風道壁的夾層中放置吸聲 材料,並在吸聲板上開設吸聲孔。 所述頂送風道l內設置導流板。
所述窗間風道2與頂送風道1端部及相互連通處採用圓滑過渡結構。 所述車下送風道5及地板送風道9為鋁板材質,頂送風道1為玻璃鋼材質,
窗間風道2材質為鋁板材質,內外表面粘貼保溫層,車下送風道5 、地板送風道
9及頂送風道1外表面粘貼保溫層。
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的工作原理是,空調機組送出的風進入頂送風道1的主風道1-2,並在沿主風道1-2推進過程中逐步通過靜壓室進風口 1-3進入靜壓 室l-l、進行靜壓平衡調節,使得在主風道1-2的不同截面上,具有不同靜壓的 空氣在靜壓室1-1中得到平衡,並形成一定的靜壓值。具有一定靜壓的空氣, 在條縫狀送風口 1-4轉換成動壓,形成一定的速度射出,從而達到均勻送風的 目的。
冷氣輸送時,從迴風風道4吸入的室內空氣與,人新風口處進入的室外新鮮 空氣相混合,通過設置在空調機組迴風口 7的過濾網,然後與室內熱交換器進 行熱交換,冷凝為低溫氣體,低溫氣體從頂送風道的出風口 1-4吹入客室,向 乘客提供冷風。暖氣輸送時,從迴風風道4吸入的空氣,同樣與新鮮的室外空 氣相混合,通過i文置在空調^L組迴風口 7的過濾網,由電加熱加熱,通過相同 路徑,向乘客提供暖風。
頂送風道1是前後封閉布置在內室的兩側頂部。前頂的長度尺寸應儘可能 設計得小一些,可保證風道能通過整個車廂,後頂的長度也同樣要求小一些, 讓風道儘可能加長,可使最後一排座位上的乘員享受到冷風或熱風。風道與前、 後頂^目通。
權利要求1、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結構中包括,車廂下部設置空調機組,空調機組出風口與車下送風道相連,車下送風道與布置在地板中部的地板送風道連通,地板送風道通過窗間風道與設置在客室頂部的頂送風道相連,頂送風道沿車廂兩側縱向設置、布置在車窗和行李架之間,車廂內設置連通迴風風道的迴風口,迴風風道連通空調機組迴風口,其特徵在於頂送風道結構中包括連通窗間風道的主風道和連通主風道的靜壓室,主風道和靜壓室均沿車廂縱向設置,靜壓室上開設送風口。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送風口設 計為條縫狀。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車下送風 道內壁鉚接吸聲板,在吸聲板與風道壁的夾層中設置吸聲層,並在吸聲板上開 設吸聲孔。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頂送風道 內設置導流板。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窗間風道 與頂送風道端部及相互連通處採用圓滑過渡結構。
6、 根據權利要求l一2v 、 4或5所述的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其特徵在 於所述窗間風道內外表面粘貼保溫層,車下送風道、地板送風道及頂送風道外 表面粘貼保溫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吸力風機風道系統,屬客車空調設備技術領域。其結構中包括,車廂下部設置空調機組,空調機組出風口與車下送風道相連,車下送風道與布置在地板中部的地板送風道連通,地板送風道通過窗間風道與設置在客室頂部的頂送風道相連,頂送風道沿車廂兩側縱向設置、布置在車窗和行李架之間,車廂內設置連通迴風風道的迴風口,迴風風道連通空調機組迴風口,其特徵在於頂送風道結構中包括主風道,連通主風道的靜壓室,靜壓室上開設送風口。本實用新型採用靜壓送風原理髮明的靜壓室條縫式均勻送風風道,即在靜壓室箱體上開設連續條縫口或若干個條縫口直接送風到客室,送風均勻,車廂全方位均勻受風,出風口出風舒緩,乘客感覺舒適。
文檔編號B61D27/00GK201300857SQ20082010664
公開日2009年9月2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24日
發明者盧文軍, 慧 張 申請人:石家莊國祥運輸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