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14:03:36 4
專利名稱: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沼氣池,特別是具有攪拌功能的沼氣池。
技術背景
現有普通沼氣池使用一段時間後,池內的發酵原料在其液面上部就會結 殼,使沼氣池的產氣率降低。為了有效解決沼氣池的發酵原料在其液面上部 結殼的問題,不少業內人士對其進行了研究,並發明了許多實用的裝置來消 除結殼。如本申請人申請的申請號為200420080100. 1的中國專利公開的"沼 氣池自動攪拌裝置"技術方案,它含有一根立軸,立軸的下端固定一隻風扇 形葉輪,立軸與水封裝置活動連接,水封裝置固定在沼氣池上蓋上,立軸的 上端與電機的輸出軸連接,電機支承在沼氣池上蓋上。該技術方案通過電機 帶動固定在立軸上的風扇形葉輪轉動,轉速高,攪拌力大,風扇形葉輪能將 發酵原料在其液面上部的結殼充分打碎,產氣率高,使操作者只需按動相應
的定時按鈕即可完成操作,極大地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但是製造成本
高,不利於在農村推廣使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製造成本低、去 除沼氣池內結殼效果好的帶有水衝式攪拌裝置的沼氣池。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為含有池體,池體上有進料口和出料口,還含 有水泵,水泵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安裝在池內液面以下的池體上,有效地杜絕了因水泵的進水管和出水管與池體之間的密封問題造成的沼氣洩漏現象的 發生。
水泵的進水管的進水口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 口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或置於池內液面以上的空間,均可保證池內的發 酵原料在水泵輸出的高壓水衝擊下進行充分地攪動,避免結殼。
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置於池體中部的池內靠近池壁處,出水管的出水 口所處的最佳位置在池體的水平中剖面以上的池體中部的池內靠近池壁處。
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池內液面的周向切線位置設置。
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與水平面之間的最佳夾角為0—30度,以使池內 的發酵原料的獲得充分攪動的效果。
採用本實用新型後,由於能將沼氣池內的發酵原料進行有效攪動,徹底 避免了液面上部的結殼現象,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利於在農村推廣使用, 另外,由於將沼氣池內的水進行循環再利用,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不會 因向池內注水而影響產氣率。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池體;2--進料口和出料口; 3--殘渣室;4 --進水 口; 5--下池體;6--出水管;7--進水管;8--水泵;9--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描述
池體由上池體1和下池體5組成,下池體5上有進料口和出料口 2,也 可將進料口、出料口 2設置在上池體1的頂部,下池體5下部有殘渣室3, 還含有水泵8,水泵8的進水管7和出水管6安裝在池內液面以下的下池體5上,水泵8的進水管7的進水口 4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水泵8的出 水管6的出水口 9置於池體的水平中剖面以上的池體中部的池內靠近池壁 處,水泵8的出水管6的出水口 9沿池內液面的周向切線位置設置,水泵8 的出水管6的出水口 9與水平面之間的夾角為10度。
權利要求1、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含有池體,池體上有進料口和出料口,其特徵在於還含有水泵,水泵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安裝在池內液面以下的池體上。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其特徵在於水泵的進水管的進水口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或置於池內液面以上的空間。
3、 根據權利要求2述的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其特徵在於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置於池體中部的池內靠近池壁處,出水管的出水口所處的最佳位置在池體的水平中剖面以上的池體中部的池內靠近池壁處。
4、 根據權利要求3述的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其特徵在於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池內液面的周向切線位置設置。
5、 根據權利要求4述的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其特徵在於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與水平面之間的最佳夾角為0—30度。
專利摘要循環自給水衝攪拌式沼氣池,含有池體,池體上有進料口和出料口,還含有水泵,水泵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安裝在池內液面以下的池體上,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置於池內液面以下的位置或置於池內液面以上的空間,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沿池內液面的周向切線位置設置,水泵的出水管的出水口與水平面之間的最佳夾角為0-30度,以使池內的發酵原料的獲得充分攪動的效果。採用本實用新型後,由於能將沼氣池內的發酵原料進行有效攪動,徹底避免了液面上部的結殼現象,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利於在農村推廣使用,另外,由於將沼氣池內的水進行循環再利用,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不會因向池內注水而影響產氣率。
文檔編號C12M1/107GK201309933SQ20082016148
公開日2009年9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5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5日
發明者應洪昌 申請人:應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