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及其製備方法與流程
2023-12-09 19:24:46 4
本發明涉及熱轉印色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及其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熱轉印色帶以其列印解析度高、文字圖像清晰耐久、列印速度快、可以實現現場列印等特點而獲得迅速發展。其應用範圍很廣,例如可用於物流業列印貨物銘牌、標價、條碼,可用於製造業條形碼管理系統列印現場條碼,也可用於客運業列印火車票、登機牌,還可以用於辦公自動化列印傳真文件等。熱轉印色帶對受像介質沒有任何要求,可以在普通紙、再生紙、蠟紙、普通膠片、信封、標籤紙、布料上清晰列印。現有技術中比較常用的一種熱轉印色帶為蠟基碳帶,其是以蠟和碳黑為主要材料作為塗層材料的產品。蠟基碳帶是最經濟便宜的色帶,主要用於一般紙張的列印,蠟基碳帶一般是列印大型紙張標籤常用的產品。但是現有技術中蠟基熱轉印色帶的耐刮性和持久性均較差,還具有耐溶劑性較差、列印不夠清晰等缺點,不能夠很好的實現在小面積標籤上的熱轉印。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及其製備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0-24份、硬脂酸鈣8-12份、EVA 13-17份、丁酮45-50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4-17份、環氧樹脂6-9份、聚酮樹脂10-13份、碳黑12-16份、氧化鐵黑5-8份、二氧化矽4-7份、剛玉6-10份、鈉基膨潤土1-3份、丁酮7-11份、150#溶劑油4-8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5-0.9份、海藻酸鈉1.2-1.7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18-25份、苯基三氯矽烷11-14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1-23份、硬脂酸鈣9-11份、EVA 14-16份、丁酮46-49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5-16份、環氧樹脂7-8份、聚酮樹脂11-12份、碳黑13-15份、氧化鐵黑6-7份、二氧化矽5-6份、剛玉7-9份、鈉基膨潤土1.4-2.6份、丁酮8-10份、150#溶劑油5-7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6-0.8份、海藻酸鈉1.3-1.6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19-24份、苯基三氯矽烷12-13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2份、硬脂酸鈣10份、EVA 15份、丁酮47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5.5份、環氧樹脂8份、聚酮樹脂11.8份、碳黑14份、氧化鐵黑6.2份、二氧化矽5.7份、剛玉8份、鈉基膨潤土1.9份、丁酮9份、150#溶劑油6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7份、海藻酸鈉1.4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21份、苯基三氯矽烷12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帶基的厚度為5-7μm。
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1500-2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1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200-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0.5-1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700-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000-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2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000-1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1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000-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2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75-80℃下乾燥8-15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55-60℃下乾燥15-20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0-75℃下乾燥8-15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製備的熱轉印色帶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耐化學性和良好的光學性能,能夠實現在小面積標籤上的列印,且列印形成的圖像清晰,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磨性和耐腐蝕性,能夠滿足各種使用需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0份、硬脂酸鈣8份、EVA 13份、丁酮45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4份、環氧樹脂6份、聚酮樹脂10份、碳黑12份、氧化鐵黑5份、二氧化矽4份、剛玉6份、鈉基膨潤土1份、丁酮7份、150#溶劑油4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5份、海藻酸鈉1.2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18份、苯基三氯矽烷11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帶基的厚度為5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1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2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0.5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7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75℃下乾燥8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55℃下乾燥15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0℃下乾燥8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實施例2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1份、硬脂酸鈣11份、EVA 17份、丁酮46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5份、環氧樹脂7份、聚酮樹脂13份、碳黑12份、氧化鐵黑7份、二氧化矽7份、剛玉6份、鈉基膨潤土2份、丁酮8.5份、150#溶劑油5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6份、海藻酸鈉1.5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20份、苯基三氯矽烷12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帶基的厚度為5.5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18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2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1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8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2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5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76℃下乾燥10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58℃下乾燥18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5℃下乾燥8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實施例3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2份、硬脂酸鈣10份、EVA 15份、丁酮47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5.5份、環氧樹脂8份、聚酮樹脂11.8份、碳黑14份、氧化鐵黑6.2份、二氧化矽5.7份、剛玉8份、鈉基膨潤土1.9份、丁酮9份、150#溶劑油6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7份、海藻酸鈉1.4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21份、苯基三氯矽烷12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帶基的厚度為6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18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3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0.5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8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2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5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3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0.5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3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5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78℃下乾燥12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58℃下乾燥18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2℃下乾燥12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實施例4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3份、硬脂酸鈣9份、EVA 16份、丁酮45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6份、環氧樹脂8份、聚酮樹脂10份、碳黑13份、氧化鐵黑7份、二氧化矽7份、剛玉6份、鈉基膨潤土1.5份、丁酮10份、150#溶劑油5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8份、海藻酸鈉1.3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23份、苯基三氯矽烷13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帶基的厚度為6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19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4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0.5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4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5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4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3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79℃下乾燥13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58℃下乾燥15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4℃下乾燥14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實施例5
一種複合熱轉印色帶,包括帶基、塗覆在帶基一側的剝離層、塗覆在剝離層外側的油墨層和塗覆在帶基另一側的耐熱塗層;所述剝離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肉豆蔻酸鈉24份、硬脂酸鈣12份、EVA 17份、丁酮50份;所述油墨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聚醋酸乙烯17份、環氧樹脂9份、聚酮樹脂13份、碳黑16份、氧化鐵黑8份、二氧化矽7份、剛玉10份、鈉基膨潤土3份、丁酮11份、150#溶劑油8份、聚醚改性矽消泡劑0.9份、海藻酸鈉1.7份;所述耐熱塗層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組成:甲基三氯矽烷25份、苯基三氯矽烷14份;所述帶基的材質為聚碳酸酯,帶基的厚度為7μm。
本實施例中所述複合熱轉印色帶的製備方法,步驟如下:
1)稱取EVA和丁酮,投入攪拌分散裝置中,在20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然後稱取並加入肉豆蔻酸鈉和硬脂酸鈣,在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繼續分散處理1h,獲得剝離層塗覆液,備用;
2)稱取碳黑、氧化鐵黑、二氧化矽、剛玉和鈉基膨潤土,粉碎後,過900目篩,獲得混合粉末;
3)稱取聚醋酸乙烯、環氧樹脂、聚酮樹脂、丁酮和150#溶劑油,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並加入混合粉末,在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2h,然後稱取並加入聚醚改性矽消泡劑和海藻酸鈉,在1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1h,獲得油墨層塗覆液,備用;
4)稱取甲基三氯矽烷和苯基三氯矽烷,投入剪切分散設備中,在2500轉/分鐘的轉速下,分散處理2h,獲得耐熱塗層塗覆液;
5)採用塗布機將剝離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正面,並在80℃下乾燥15秒,從而在帶基正面形成剝離層;
6)在剝離層表面均勻塗覆油墨層塗覆液,並在60℃下乾燥20秒,從而在剝離層表面形成油墨層;
7)採用塗布機將耐熱塗層塗覆液均勻塗覆在帶基背面,並在75℃下乾燥15秒,從而在帶基背面形成耐熱塗層。
本發明製備的熱轉印色帶具有優良的熱穩定性、耐化學性和良好的光學性能,能夠實現在小面積標籤上的列印,且列印形成的圖像清晰,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耐磨性和耐腐蝕性,能夠滿足各種使用需求。
上面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範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