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液晶顯示裝置及方法與流程
2023-12-09 23:34:11 1

本發明涉及顯示器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液晶顯示裝置,還涉及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led液晶電視的要求越來越高,「超窄」(邊框超窄)、「超薄」(厚度超薄)以及「無邊框「的結構形態成為led液晶電視新的發展趨勢,另外,對於色域標準的追求逐漸提高,已成為行業內競爭的重要指標。
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液晶屏和為液晶屏提供背光的背光模組,背光模組包括光學膜片和光源組件。為了滿足液晶顯示裝置高色域的需求,目前主要採用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diode,led)和量子管(qdtube)組合的方式,在量子管的管壁內中設置有量子點膠層,led發出單色光,led發出的單色光激發量子點膠層中的量子點,實現白光背光的輸出,從而滿足液晶顯示裝置高色域的需求。
但是現有的高色域液晶顯示裝置結構上無法滿足對「超窄」(邊框超窄)、「超薄」(厚度超薄)形態上的要求,並且也無法區別性地對導光板的膨脹進行控制,容易使導光板在膨脹過程中壓傷led燈和量子管等元件,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縮短電視機的使用壽命,增加消費者的使用和維護成本。
另外,如圖1所示,現有的量子管一般是圓柱型的玻璃管結構,在搭配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時,如圖2所示,led發出的藍光經量子管(qdtube)之後出射角度仍與從led發出時的角度相差不大,約為120°,即使在量子管中填充擴散粒子,藍光的出光角度也不會有多大提升,但量子點材料在受到藍光的激發後發出的紅綠光是向各個方向擴散的,出光角度為360°,因此藍光會較多的進入導光板(lgp),而紅綠光會只有一部分進入導光板,其餘光發散出射從而導致亮度損失和顏色偏移,在側光模組中還容易導致入光側的亮邊和泛黃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出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液晶顯示裝置及方法,解決量子管帶來的偏色和光利用率低問題,以提高背光顏色的均勻性。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液晶顯示裝置,將導光板和量子管改為異形結構,led燈條和量子管構成發光源至於液晶顯示裝置底側背板,使得在導光板和發光源對應的底面和頂面之間形成多個側面,多個側面相對於頂面向內傾斜的設置,使得導光板入光面與頂面形成一小於90°的夾角,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導光板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導光板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內部。
可選地,液晶顯示裝置的底側背板固定有led燈條,led燈條位於液晶面板上方的中框內,led燈條前方設置量子管,量子管與led燈條對應的入光面採用平面結構,量子管的出光面為圓弧形結構,量子管的縱截面為圓弧面。
可選地,所述導光板設置在量子管的側方位置,導光板的寬度大於液晶面板的寬度,導光板寬度大於液晶面板的部分採用異形結構,該異形結構向量子管側延伸且具有與量子管出光面的圓弧形結構相對應的內凹圓弧結構,該異形結構將量子管出光面的一側覆蓋,量子管出光面的另一側設置側反射片,側反射片向量子管側傾斜設置。
可選地,在所述側反射片位置粘貼pet反射片。
可選地,通過調節所述量子管中量子點材料的密度來調節整體的顏色。
可選地,通過在所述量子管相應位置蒸鍍金屬銀來實現對紅綠光出射角度的調節。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方法,將導光板和量子管改為異形結構,led燈條和量子管構成發光源至於底側背板,使得在導光板和發光源對應的底面和頂面之間形成多個側面,多個側面相對於頂面向內傾斜的設置,使得導光板入光面與頂面形成一小於90°的夾角,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導光板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導光板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內部。
可選地,所述量子管與led燈條對應的入光面採用平面結構,量子管的出光面為圓弧形結構,量子管的縱截面為圓弧面。
可選地,所述導光板設置在量子管的側方位置,導光板的寬度大於液晶面板的寬度,導光板寬度大於液晶面板的部分採用異形結構,該異形結構向量子管側延伸且具有與量子管出光面的圓弧形結構相對應的內凹圓弧結構,該異形結構將量子管出光面的一側覆蓋,量子管出光面的另一側設置側反射片,側反射片向量子管側傾斜設置。
可選地,通過調節所述量子管中量子點材料的密度來調節整體的顏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導光板採用異形結構,進而使得導光板入光面傾斜設置,並將發光源設置在導光板的入光面及側反射板反射面之間的下方,使得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從而進一步實現了背光模組的窄邊、超薄化以及無邊框的設計;
(2)通過此形態方式,可以充分固定導光板,減少因其受熱膨脹後對發光源元件的損傷。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a為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中量子管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圖1b為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中量子管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發光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的發光源的發光路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超薄超窄的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液晶顯示裝置,改變現有的導光板和led以及量子管的搭配方式,將導光板和量子管改為異形結構,解決量子管帶來的偏色和光利用率低問題,以提高背光顏色的均勻性。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3所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底側背板固定有led燈條1,led燈條位於液晶面板上方的中框7內,led燈條前方設置量子管2,量子管與led燈條對應的入光面採用平面結構,量子管的出光面為圓弧形結構,量子管的縱截面為圓弧面;導光板3設置在量子管2的側方位置,導光板3的寬度大於液晶面板5的寬度,導光板寬度大於液晶面板的部分採用異形結構,該異形結構向量子管側延伸且具有與量子管出光面的圓弧形結構相對應的內凹圓弧結構,該異形結構將量子管出光面的一側覆蓋,量子管出光面的另一側設置側反射片8,側反射片向量子管側傾斜設置。導光板採用異形結構,進而使得導光板入光面傾斜設置,並將發光源(發光源包括led燈條和量子管)設置在導光板的入光面及側反射板反射面之間的下方,使得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導光板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導光板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
導光板前方依次設置光學膜片4和液晶面板5,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中,導光板3的寬度大於光學膜片4和液晶面板5的寬度,且多出的部分採用異形結構將量子管2出光面的一側覆蓋。
本發明將導光板的結構設置為異形,並將led燈條和量子管至於底側背板,通過新型的結構方式,使得在導光板和發光源對應的底面和頂面之間形成多個側面,多個側面相對於頂面向內傾斜的設置,使得導光板入光面與頂面形成一小於90°的夾角,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導光板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導光板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內部,本發明的發光源、導光板和側反射片組成的結構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對藍光的利用,從而提高藍光的光利用率。
另外,出於可靠性考慮,led燈條1與量子管2之間都會設置一定的間隙,在這個空間內藍光仍會有部分損失,如果在圖3中的側反射片位置粘貼可以提高光線利用率的pet反射片,則會提供整體液晶顯示裝置的光學均勻性。
本發明的上述結構提高了對藍光的利用率,還可以進一步通過調節量子管中量子點材料的密度來調節整體的顏色,增大量子管中的量子點密度,就可以提高藍色背光源的對應量子點材料的利用率,並提升液晶顯示裝置的色域表現,使用戶對顏色的觀看感覺提高。
至於紅綠光的發散出射問題,可以通過在量子管相應位置蒸鍍金屬銀來實現對紅綠光出射角度的調節,在量子管壁的蒸鍍銀來反射紅綠光調節其出射角度,從而使得紅綠光可以大部分的進入導光板,使得導光板中三基色配合均勻從而提高色度的均勻性,同時提高紅綠光的光利用率,實現對其高色域的要求。
本發明還提出了一種由量子管實現高色域的方法,其原理已經在上述液晶顯示裝置中進行了說明,這裡不再贅述。
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的導光板採用異形結構,進而使得導光板入光面傾斜設置,並將發光源設置在導光板的入光面及側反射板反射面之間的下方,使得發光源發出的光線經由側反射片反射到入光面或直接照射到入光面,然後由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從而進一步實現了背光模組的窄邊、超薄化以及無邊框的設計,並且,通過此形態方式,可以充分固定導光板,減少因其受熱膨脹後對發光源元件的損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