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油管打撈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9 16:34:29

本發明涉及打撈裝置技術領域,是一種連續油管打撈裝置。
背景技術:
在油田施工的壓裂作業後,井內會遺留有樹脂球,而現有的井下打撈工具僅適用於管類落物、杆類落物、繩類落物、井下儀器和小件落物的打撈作業,其中打撈小件落物的工具一把抓、反循環打撈器等。但是上述打撈工具對樹脂球的打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樹脂球捕獲成功率較低,難以一次將其全部撈出,經常需要多次重複打撈作業,影響油水井的生產進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連續油管打撈裝置,克服了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其能有效解決現有打撈工具對樹脂球打撈過程中存在的費時費力、施工效率較低、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一種連續油管打撈裝置,包括上接頭、外筒、分流套、水平閘板和扭力彈簧,上接頭下端和外筒上端固定安裝在一起,且上接頭內側和外筒內側分別設有上下相通的上導液孔和下導液孔,上接頭下端面和外筒上端面之間設有位於上接頭和外筒內側的安裝槽,安裝槽內密封安裝有分流套,在分流套外側的上接頭和外筒之間設有導流環槽,分流套內由上至下依次設有大徑孔、坐封孔和小徑孔,坐封孔呈上寬下窄的倒錐形,且其中部設有坐封球,坐封孔的上端和大徑孔的下端重合、坐封孔的下端和小徑孔的上端重合,對應大徑孔位置的分流套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與導流環槽相通的分流孔;分流孔上方的大徑孔內固定安裝有壓蓋,壓蓋上間隔分布有至少兩個直徑小於坐封球的工作通孔;對應分流套下方的外筒上部側壁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與下導液孔相通的溢流孔,外筒的下端面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能與導流環槽相通的下出液口,外筒下部外側設有至少一個能與導流環槽相通的側出液口,側出液口下方的外筒下部內側鉸接有能向上翻轉的水平閘板,鉸接軸上套裝有能在水平閘板翻轉後使其復位的扭力彈簧。
下面是對上述發明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上述外筒可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裝在一起的轉換接頭、筒體和尾管,轉換接頭上端內側與上接頭下端外側固定安裝在一起,上接頭下端內側和轉換接頭上端內側之間設有安裝槽,轉換接頭側壁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上注液體通道,每兩個相鄰的上注液體通道之間均設有一個溢流孔;筒體側壁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下注液體通道,轉換接頭下端和筒體上端之間設有與每個上注液通道和每個下注液通道均相通的第一環腔;鉸接軸上方的尾管側壁上間隔分布有個側出液口,尾管下端面上沿圓周間隔分布有個下出液口,在筒體下端和尾管上端之間設有能與每個側出液口和每個下出液口均相通的第二環腔,每個下注液體通道均與第二環腔相通。
上述對應每個側出液口位置的尾管側壁上均可設有呈向內側上方傾斜的外斜通道,對應每個外斜通道上端位置的尾管側壁上均設有上端開口並與第二環腔相通的豎直導流槽,每個外斜通道的左端面均和與其對應的豎直導流槽的下端外側相貫;對應每個下出液口位置的尾管側壁上均設有豎直通道,每個豎直通道的上端均與第二環腔相相通。
上述每個外斜通道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均可在30°至35°之間。
上述上接頭下端外側和轉換接頭上端內側之間可設有O形密封圈;對應上注液體通道內側的分流套下端和轉換接頭上端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對應第一環腔內外兩側的筒體上端和轉換接頭下端之間分別設有O形密封圈;對應第二環腔內外兩側的尾管上端和筒體下端之間分別設有O形密封圈。
上述壓蓋外側可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大徑孔內側,工作通孔包括定位孔和導流孔,定位孔位於壓蓋的中心位置,對應定位孔外側的壓蓋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導流孔。
本發明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其內側設有分別容鑽井液下行和上行的兩個相對獨立的循環通道,保證了樹脂球的打撈率,省時省力,加快油水井的生產進度,具有省力、簡便、高效的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最佳實施例的主視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中在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中在B-B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4為附圖1中在C-C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5為附圖1中壓蓋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6為附圖1中水平閘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編碼分別為:1為上接頭,2為分流套,3為水平閘板,4為扭力彈簧,5為上導液孔,6為下導液孔,7為導流環槽,8為大徑孔,9為坐封孔,10為小徑孔,11為分流孔,12為溢流孔,13為下出液口,14為側出液口,15為鉸接軸,16為轉換接頭,17為筒體,18為尾管,19為上注液體通道,20為下注液體通道,21為第一環腔,22為第二環腔,23為坐封球,24為壓蓋,25為定位孔,26為導流孔,27為O形密封圈,28為外斜通道,29為豎直導流槽,30為豎直通道,ɑ為外斜通道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不受下述實施例的限制,可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情況來確定具體的實施方式。
在本發明中,為了便於描述,各部件的相對位置關係的描述均是根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式來進行描述的,如:前、後、上、下、左、右等的位置關係是依據說明書附圖1的布圖方向來確定的。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如附圖1、2、3、4、5、6所示,該連續油管打撈裝置包括上接頭1、外筒、分流套2、水平閘板3和扭力彈簧4,上接頭1下端和外筒上端固定安裝在一起,且上接頭1內側和外筒內側分別設有上下相通的上導液孔5和下導液孔6,上接頭1下端面和外筒上端面之間設有位於上接頭1和外筒內側的安裝槽,安裝槽內密封安裝有分流套2,在分流套2外側的上接頭1和外筒之間設有導流環槽7,分流套2內由上至下依次設有大徑孔8、坐封孔9和小徑孔10,坐封孔9呈上寬下窄的倒錐形,且其中部設有坐封球23,坐封孔9的上端和大徑孔8的下端重合、坐封孔9的下端和小徑孔10的上端重合,對應大徑孔8位置的分流套2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與導流環槽7相通的分流孔11;分流孔11上方的大徑孔內固定安裝有壓蓋24,壓蓋24上間隔分布有至少兩個直徑小於坐封球23的工作通孔;對應分流套2下方的外筒上部側壁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與下導液孔6相通的溢流孔12,外筒的下端面上沿圓周分布有至少一個能與導流環槽7相通的下出液口13,外筒下部外側設有至少一個能與導流環槽7相通的側出液口14,側出液口14下方的外筒下部內側鉸接有能向上翻轉的水平閘板3,鉸接軸15上套裝有能在水平閘板3翻轉後使其復位的扭力彈簧4。
可通過在上接頭1下端內側或/和外筒上端內側車制環槽實現安裝槽的設置,水平閘板3與下導液孔6之間可設有間隙,以保證水平閘板3能夠繞鉸接軸15順利上翻和復位,但是間隙的寬度應小於樹脂球直徑,從而使水平閘板3能夠對樹脂球的下行通道形成封堵;在使用時,先將上接頭1上端與管串連接,將本發明下放至井底位置後,從管串上方注入高壓鑽井液,坐封球23在鑽井液的衝擊下被抵緊在坐封孔9中部後,鑽井液依次經過上導液孔5、工作通孔、分流孔11和導流環槽7,並經側出液口14和下出液口13湧出,側出液口14內湧出的鑽井液攪動井底的樹脂球,同時由於液體泵的泵壓較高,下出液口13內湧出的鑽井液受到井底反射後向上衝擊水平閘板3,使其打開,下導液孔6內產生一定的負壓,鑽井液攜樹脂球沿下導液孔6上行,到達頂部後,鑽井液經溢流孔12流出,降低下導液孔6內的液壓,一旦下導液孔6內的液壓將坐封球23頂起,壓蓋24 起到了隔擋作用,由於在壓蓋24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的工作通孔,保證了鑽井液能夠通過壓蓋24湧入分流孔11內,使本發明下方的鑽井液始終有嚮導液孔6內流動的趨勢,當液體泵停止後,水平閘板3在扭力彈簧4的作用下復位,封鎖樹脂球的下行通道,從而將全部樹脂球存儲在下導液孔6內,最後上提鑽具即可。在本發明內設有分別容鑽井液下行和上行的兩個相對獨立的循環通道,保證了樹脂球的打撈率,省時省力,加快油水井的生產進度。
可根據實際需要,對上述連續油管打撈裝置作進一步優化或/和改進:
如附圖1、2、3、4、5、6所示,外筒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固定安裝在一起的轉換接頭16、筒體17和尾管18,轉換接頭16上端內側與上接頭1下端外側固定安裝在一起,上接頭1下端內側和轉換接頭16上端內側之間設有安裝槽,轉換接頭16側壁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上注液體通道19,每兩個相鄰的上注液體通道19之間均設有一個溢流孔12;筒體17側壁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下注液體通道20,轉換接頭16下端和筒體17上端之間設有與每個上注液通道19和每個下注液通道20均相通的第一環腔21;鉸接軸15上方的尾管18側壁上間隔分布有3個側出液口14,尾管18下端面上沿圓周間隔分布有6個下出液口13,在筒體17下端和尾管18上端之間設有能與每個側出液口14和每個下出液口13均相通的第二環腔22,每個下注液體通道20均與第二環腔22相通。將外筒分體設置為固定安裝在一起的轉換接頭16、筒體17和尾管18三段,便於本發明的安裝和拆卸,轉換接頭16和筒體17之間、筒體17和尾管18之間均可採用公知的螺紋連接進行固定安裝,使本發明具有結構簡單、連接可靠的優點;第一環腔21和第二環腔22的設置,保證了轉換接頭16、筒體17和尾管18三段內的液體通道始終處於相通狀態,進一步方便本發明的安裝。
如附圖1、2、3、4、5、6所示,對應每個側出液口14位置的尾管18側壁上均設有呈向內側上方傾斜的外斜通道28,對應每個外斜通道28上端位置的尾管18側壁上均設有上端開口並與第二環腔22相通的豎直導流槽29,每個外斜通道28的左端面均和與其對應的豎直導流槽29的下端外側相貫;對應每個下出液口13位置的尾管18側壁上均設有豎直通道30,每個豎直通道的上端均與第二環腔22相相通。外斜通道28呈向內側上方傾斜,使下行的鑽井液能夠充分攪動本發明與鑽井內壁之間的環形空腔,保證了樹脂球的流動性,從而保證本發明對樹脂球的捕捉率;從豎直通道30湧出的鑽井液在井底的反射下能夠持續推動水平閘板3向上張開,使樹脂球進入本發明的通道始終暢通。
如附圖1、2、3、4、5、6所示,每個外斜通道28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均在30°至35°之間。上述設置進一步保證從外斜通道內下行的鑽井液對本發明與鑽井內壁之間的環形空腔有足夠的衝擊力,進一步保證本發明對樹脂球的捕捉率。
如附圖1、2、3、4、5、6所示,上接頭1下端外側和轉換接頭16上端內側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27;對應上注液體通道19內側的分流套2下端和轉換接頭16上端之間設有O形密封圈27;對應第一環腔21內外兩側的筒體17上端和轉換接頭16下端之間分別設有O形密封圈27;對應第二環腔22內外兩側的尾管18上端和筒體17下端之間分別設有O形密封圈27。上述設置,保證了本發明的密封性,使得內外兩個通道的完全獨立,不相互幹擾,保證本發明對樹脂球的捕捉率。
如附圖1、2、3、4、5、6所示,壓蓋24外側通過螺紋連接固定安裝在大徑孔8內側,工作通孔包括定位孔25和導流孔26,定位孔25位於壓蓋24的中心位置,對應定位孔25外側的壓蓋24上沿圓周均勻分布有至少兩個導流孔26。當鑽井液攜樹脂球由下方進入分流套2內時,會對坐封球23形成衝擊,推動坐封球23上行後卡在定位孔25下部,上方的高壓鑽井液可經導流孔26繼續下行,保證了鑽井液下行通道的連續性。
以上技術特徵構成了本發明的最佳實施例,其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最佳實施效果,可根據實際需要增減非必要的技術特徵,來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