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和張春橋的一次決鬥
2023-11-06 17:28:27 4
出生於1907年的蕭軍比張春橋年長10歲。20世紀30年代中期,蕭、張二人幾乎同時在上海生活了兩三年。
1935年夏季,蕭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出版後,立即引起轟動,並得到文學界的肯定、讚賞。而上海《大晚報》副刊「火炬」上卻刊登出一篇署名「狄克」的文章《我們要執行自我批評》,對《八月的鄉村》及其作者都進行了批評。魯迅看到狄克的文章後,馬上寫了《三月的租界》,針對該文進行了反駁。
魯迅將文章投給了《夜鶯》月刊。當時,《夜鶯》月刊委託上海雜誌公司發行,按規定,《夜鶯》每期清樣印出後,要送上海雜誌公司老闆審看以估算銷路。老闆看完清樣後,讓公司助理編輯張春橋送回編輯部。當張春橋將清樣交到《夜鶯》編輯手裡時,編輯發現,魯迅的文章被抽出去了。編輯向張春橋追問原因,張春橋說:《我們要執行自我批評》是他寫的,魯迅的文章就是在罵他,是他將文章抽下的。
張春橋的行為,很快在文學圈內傳開了。
1936年10月,魯迅去世,蕭軍悲痛異常。魯迅逝世一個月後,他帶著新出版的《作家》、《譯文》、《中流》(魯迅生前大力支持這幾種刊物,在這一期刊物上,都登有大量紀念魯迅的文字)3種雜誌,在魯迅墓前焚化,表達自己的哀思。不久,張春橋又與同事馬吉峰一起,撰文說蕭軍燒刊物是一種迷信幼稚的舉動,並諷刺蕭軍是「魯門家將」,是魯迅的「孝子賢孫」。
蕭軍憤怒極了。他找到了張春橋和馬吉峰,對他們說,自己沒工夫打文字仗,雙方乾脆用打架解決問題。如果自己輸了,張、馬以後可以隨便侮辱自己;如果自己贏了,就不允許張、馬再寫類似的文章。張、馬接受了蕭軍的挑戰。
當天晚上,約定打架的3個人與見證人聶紺弩、蕭紅按時到達決鬥地點。張春橋先與蕭軍交手,只一個回合,就被蕭軍打趴下了;馬吉峰隨後上來,同樣不是蕭軍的對手。張、馬二人輸了。自此,張、馬二人再也沒有發表批評、諷刺蕭軍的文章。
1949年以後,蕭軍成了被改造、批判的對象,張春橋則在官場上步步高升。「文革」期間,兩人的地位更是天壤之別。身居高位的張春橋若想報當年的一箭之仇,是不需要費多少腦筋的。但不知什麼原因,張春橋倒是沒有對蕭軍施加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