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九尾狐符號複製(全世界都用它秀恩愛)
2023-11-30 15:43:53 3
本文轉載自公眾微信訂閱號:英倫圈
不管你是處在情人節虐汪食物鏈的哪一端,圈哥都要向你非常認真嚴肅地提出一個學術問題:
為什麼心形代表愛情???
明明長得不像心臟,還要頂著個心形的名號……
而且動不動就跳出來代表愛情。
好吧,頭一回被問到這種高深問題,也是滿臉大寫的懵逼。
不過作為21世紀新社會勤學好問的好榜樣,圈哥迅速地進行了一番研究,這就現學現賣,給小夥伴們科普科普!
最早最早類似現代心形的記錄來自公元前3000多年出圖的陶器,但是這些心形代表植物葉子,跟心臟沒有半毛錢關係。比如在古希臘,這個符號是常用來描述葡萄葉子的,指酒神狄俄尼索斯,牧師在節日和宴會通常佩戴這種花環:
圖片來自知乎答主@坦蕩蕩。
而心形最早被用來直接指代葉子以外的例子,是在4世紀左右古希臘一個叫以弗所(Ephesus)的城市,還有差不多同一個時代的羅馬城市庫蘭尼姆(Herculaneum)和龐貝(Pompeii),被刻在妓館的牆上,被用來表示……好吧都到妓館裡了還能表示啥!
與此相關的是,前面提到過心形被用來代表各種形狀類似的植物,它也曾代表一種現在已經滅絕了的叫做Silphium的植物種子。盛產Silphium的城市昔蘭尼(Cyrene)從它身上賺了不少錢,所以乾脆把它放在了貨幣上:
昔蘭尼貨幣的兩面,分別代表Silphium的種子(左)和莖葉(右);圖片來自Wikipedia。
Silphium為啥給昔蘭尼帶來了那麼大的經濟收入呢?因為它有計劃生育的藥效。嗯?說的不夠直白?好吧,它、能、避、孕。所以這就是心形最早同人類情愛扯上關係的途徑了~~看到這裡,那些少女心爆棚的心形食品,你還有心情下口嗎?
還是吃得下?那麼恭喜你跟《權利的遊戲》裡龍媽一樣,已經具備了一個合格吃貨的所有自我修養。
扯遠了!拉回來!雖然心形在這裡已經開始跟人類情愛扯上了關係,但依然無法解釋為啥它雖然長得跟心臟差那麼遠,卻在現代成了後者幾乎固定的代表形狀。
一種合理的解釋是,早期興起的醫學解剖,還沒得到長足發展就被中世紀教廷給禁止了,所以這個時期的醫生們只能依靠此前非常模糊的醫學解剖結論來認識心臟,而這些記錄普遍把心臟形狀描述成松果形或是倒置的葉子。可是依然跟我們現在認識的心形沒多像啊!
反正不管這描述多麼的不精確,「心臟是松果形狀」的認知是廣泛流傳開了,並且開始出現在藝術作品中,並且開始逐漸指代愛情。13世紀一本法國浪漫小說《梨之愛(Roman de la Poire)》中的這幅插圖是現在所知最早明確用心形表達愛情的圖像,男主人公把自己的心臟獻給愛人:
Roman de la Poire中插圖;圖片來自Wikipedia。
可以看出心臟的描繪開始慢慢接近我們現在常見的心形了,不同之處在於此時心形出現通常是尖頭朝上的倒立狀態,並且沒有心形頂部的凹陷形狀。直到大約16世紀開始,心臟符號開始逐漸尖頭朝下,並且開始出現了凹陷:
1500年法國人Pierre Sala的《愛的小冊子(Petit Livre d'Amour)》一書中的插圖,描寫Pierre把心臟放進一朵雛菊裡。
盾牌代表耶穌受難的五個傷口(c.1530s),準確地表示了人的身體部位,除了心臟;圖片來自知乎答主@坦蕩蕩。
聖奧古斯丁拿著燃燒的心(Philippe de Champaigne c.1650);圖片來自知乎答主@坦蕩蕩。
心形的這種形變背後的原因已經不可考了,一些歷史學家猜想和前文提到的植物葉子或種子形狀相關,但也沒有足夠證據。無論如何,心形作為心臟的代表是開始廣泛流行了,而它的風靡,非常諷刺地正是來自一手造成對心臟形狀錯誤認知的教廷。
巴西一教堂玫瑰窗上的「耶穌神聖之心(Sacred heart of Jesus)」;圖片來自Wiki
傳說中耶穌神聖之心(Sacred heart of Jesus)出現在聖瑪加利大(Saint Margaret Mary Alacoque)所見異象中,她稱與耶穌相遇,耶穌告訴她「她在他心頭安息」,宣告了他對這個世界永恆的愛,自此信徒們相信耶穌的心代表了他對人類的神聖之愛。之後「神聖之心」便成為了基督教常見的描繪主題,出現在各地教堂、繪畫、書籍中。
耶穌與聖瑪加利大;圖片來自Wikipedia。
除了宗教原因之外,撲克牌的流行也促進了心形的進一步普及,不過跟愛情沒什麼明確關係就是了。
到了19世紀,心形已經成為了表示人類心臟的首選符號,同時也是愛的象徵。1977年,紐約市開始了「我❤NY(I ❤ NY)」的廣告活動,這是第一例把這個符號當動詞「愛」去使用的實例。此後,心形不僅成了愛的標誌,還直接代替了動詞。
嗯,還記得去年大明湖(海)畔向黴黴表忠心的抖森嗎?
心形的歷史起源和發展,講到這裡也就差不多啦!道理都懂,然而等到周二情人節,還是要被虐……
好了好了祝你們情人節開心!哼!
英倫圈綜編,編輯:Moo,內容參考TodayIFoundOut及知乎,圖片除標註外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