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複合袋膜製造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15:44:51

本實用新型涉及制袋設備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複合袋膜製造裝置。
背景技術:
複合袋膜由上膜和下膜複合而成,其中上膜採用編織袋膜。傳統的複合袋膜製造裝置中,經常出現不合格的編織袋膜和下膜複合而導致複合袋膜出現次品。一般需要通過工人肉眼檢測的方式來檢測上述次品複合膜。上述方式不僅浪費勞力,且漏檢率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複合袋膜製造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複合袋膜製造裝置,包括在上膜卷輥上卷繞的上膜和在下膜卷輥上卷繞的下膜,所述上膜和所述下膜分別通過上膜輸送輥組和下膜輸送輥組輸送,上膜和下膜交匯處設置淋膜機構以使得上膜和下膜在交匯處合膜形成複合袋膜,所述複合袋膜最終經輸送複合袋膜輸送輥組輸送至複合袋卷輥上卷繞,在上膜被上膜卷輥導出至其與下膜交匯處為止的移動路徑上的一側設置有一光源,上膜另一側設置有檢測光源的接收器,所述接收器連接控制終端,通過接收器檢測到光源透過上膜的光點,進而判斷所述被檢測上膜是否合格,所述複合袋膜輸送輥組上設置有用於檢測輸送膜輸送長度的檢測輥,在檢測輥後方設置有一標識機構,所述檢測輥和所述標識機構均與所述控制終端連接,所述控制終端接受所述檢測輥發送的複合袋膜輸送長度數據,從而控制所述標識機構在不合格處的膜上標識記號。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標識機構包括標識筆以及舉升所述標識筆的託舉機構,所述託舉機構由所述控制終端控制。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光源和接收器檢測具有缺陷的編織袋膜位置,通過檢測輥檢測輸送的複合膜長度進而判斷上述具有缺陷的編織袋膜,通過標識機構不合格處的膜上標識記號,免去了不合格上膜需要人工檢測的不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標識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參加圖1至圖2,一種複合袋膜製造裝置,包括上膜卷輥1和下膜卷輥2,在所述上膜卷輥1上卷繞有上膜10,在所述下膜卷輥2上卷繞有下膜20,所述上膜為編織袋膜,所述上膜10和所述下膜20分別通過上膜輸送輥組和下膜輸送輥組輸送,在上膜10和下膜20交匯處設置淋膜機構3和壓膜輥組200,所述淋膜機構3內噴出黏接劑以使得上膜和下膜在交匯處合膜形成複合袋膜4。所述複合袋膜4最終經複合袋膜輸送輥組輸送至複合袋卷輥40上卷繞。
在上膜10被上膜卷輥1導出至其與下膜20交匯處為止的移動路徑上的一側設置有光源5,所述光源5發出掃描光線並使得上述掃描光線透過上膜10,上膜10另一側設置有檢測光源的接收器6,所述的接受器6經設置而對應於所述的上膜另一側,以擷取所述的掃描光束掃描所述上膜所產生的光點。
所述接收器6連接控制終端100,通過接收器6檢測到光源透過上膜所產生的光點,進而通過控制終端判斷所述被檢測上膜是否合格。所述接收器6可採用相機,相機以一定的連拍速度得到光源透光上膜後產生的圖像。並將上述圖像發送至控制終端處理,控制終端通過分析圖像中所具有的光點數量,進而判斷被測部分的上膜是否合格。
所述複合袋膜輸送輥組上設置有用於檢測輸送膜輸送長度的檢測輥7,在檢測輥後方設置有一標識機構8,所述檢測輥7和所述標識機構8均與所述控制終端連接,所述控制終端接受所述檢測輥發送的複合袋膜輸送長度數據,從而控制所述標識機構在不合格處的膜上標識記號。
所述標識機構8包括標識筆(附圖未示出)以及舉升所述標識筆的託舉機構80,所述託舉機構由所述控制終端控制。優選的,所述託舉機構80上設置有一轉動架81,轉動架81上具有多個用於夾持標識筆的夾持部82。在任意一夾持部82上的標識筆顏料用盡時,可以通過旋轉轉動架81自動切換至未使用的標識筆,上述結構,不需要經常更換標識筆,從而降低了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