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壓器保護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1 01:55:4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變壓器領域,具體地講,是涉及變壓器保護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代大型變壓器的特點是容量大、電壓等級高,而且價格昂貴和維修困難。大型變壓器在電力系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的安全運行直接關係到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一旦電力變壓器因故障而損壞時,造成的損失將會非常大,對系統的正常運行將會帶來嚴重的影響。現有的保護裝置本身穩定性差,器件繁雜,不利於後期的維護和調試。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設計巧妙、結構簡單的變壓器保護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變壓器保護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調理電路和控制晶片,所述變壓器分別與調理電路和控制晶片連接,所述調理電路包括三極體、第一二極體D1、電阻、電容、電源端、接地端、輸入端input和輸出端output;所述三極體包括第一三極體Q1和第二三極體Q2;所述電阻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和第五電阻R5;所述電容包括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所述第一三極體Q1的集電極通過第一電阻R1連接所述電源端,發射極通過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第一二極體D1的陽極,基極通過第三電阻R3連接所述第二三極體Q2的發射極;所述第一二極體D1的陰極連接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極體Q1的發射極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電源端,通過第一電容C1連接基極;所述第二三極體Q1的集電極通過第二電容C2連接接地端,基極通過第五電阻R5連接接地端;所述輸入端input連接所述第一三極體Q1的發射極;所述輸出端output連接第二三極體Q2的基極。
具體地,所述第一三極體Q1為PNP管,所述第二三極體Q2為NPN管。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阻R1阻值為10K歐姆,第二電阻R2阻值為20K歐姆,第三電阻R3阻值為5.5K歐姆,第四電阻R4阻值為30K歐姆,第五電阻R5阻值為560歐姆。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容C1為0.01uF,所述第二電容C2為100pF。
具體地,所述控制晶片為LPC2101FBD48。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在變壓器外圍增設調理電路和控制晶片構成變壓器保護裝置;該調理電路以三極體為核心器件,添加少量的電阻、電容即可實現將變壓器的電流信號通過調理後發送給控制晶片。如果該經過調理的信號超過2.5伏,則控制晶片會實時的控制和改變變壓器的工作狀態。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變壓器工作狀態的實時調控,起到了保護變壓器的作用,且器件少,便於後期的維護和調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系統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調理電路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下列實施例。
實施例
如圖1至圖2所示,變壓器保護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調理電路和控制晶片,所述調理電路包括三極體、第一二極體D1、電阻、電容、電源端、接地端、輸入端input和輸出端output;所述三極體包括第一三極體Q1和第二三極體Q2;所述電阻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和第五電阻R5;所述電容包括第一電容C1和第二電容C2;所述第一三極體Q1的集電極通過第一電阻R1連接所述電源端,發射極通過第二電阻R2連接所述第一二極體D1的陽極,基極通過第三電阻R3連接所述第二三極體Q2的發射極;所述第一二極體D1的陰極連接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極體Q1的發射極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電源端,通過第一電容C1連接基極;所述第二三極體Q1的集電極通過第二電容C2連接接地端,基極通過第五電阻R5連接接地端;所述輸入端input連接所述第一三極體Q1的發射極;所述輸出端output連接第二三極體Q2的基極。
具體地,所述第一三極體Q1為PNP管,所述第二三極體Q2為NPN管。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阻R1阻值為10K歐姆,第二電阻R2阻值為20K歐姆,第三電阻R3阻值為5.5K歐姆,第四電阻R4阻值為30K歐姆,第五電阻R5阻值為560歐姆。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電容C1為0.01uF,所述第二電容C2為100pF。
具體地,所述控制晶片為LPC2101FBD48。本實用新型在變壓器外圍增設調理電路和控制晶片構成變壓器保護裝置;該調理電路以三極體為核心器件,添加少量的電阻、電容即可實現將變壓器的電流信號通過調理後發送給控制晶片。如果該經過調理的信號超過2.5伏,則控制晶片會實時的控制變壓器的工作狀態。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變壓器工作狀態的實時調控,起到了保護變壓器的作用。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制,但凡採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原理,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非創造性勞動而作出的變化,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