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涂生態恢復方法及裝置與流程
2023-12-03 03:43:31

本發明屬於環境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灘涂生態恢復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關於海岸帶(包括沿海灘涂)的生態修復與重建相關研究主要是針對局部區域範圍的某一生態系統類型(如河流入海口區域、紅樹林、珊瑚礁)開展的。海岸帶生境重建是早期提出用於修復退化海岸生態系統和恢復生物資源的措施。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提出了海岸帶生境修復的概念,其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生境修復中心提出了海岸和河口生境修復的策略,形成了海岸和河口生境修復框架。此後「海岸帶緩衝區」的理念在多次國際環境論壇及會議中被提出,為海岸帶環境修復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
目前,構建生態型岸堤在國內外海岸帶保護中逐漸興起,從以防潮防浪為主的海堤、突堤、離岸堤等傳統海岸保護工程向兼具有生態、景觀等多功能的目標演化。為謀求海岸生態功能修復的岸堤工程技術應運而生,目前國內外頗具代表性的工程技術有:人工造堤技術、人工魚礁護灘技術、土壤修復技術、水體修復技術、植物選育和培植技術等,為修復和重建海岸帶生態環境提供技術支持。但上述研究多是從生物、化學等工程手段對上述研究區域的生態問題實施補救措施,對灘涂區域整體景觀功能的恢復考慮不足,對灘涂區域整體的綜合修復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灘涂生態恢復方法及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對區域整體景觀功能的恢復考慮不足、對灘涂區域整體的綜合修復效果較差的問題。
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灘涂生態恢復方法,包括:
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包括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中的至少一種;
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所述評價指標結合中包括至少兩組一一對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
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相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
本發明實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灘涂生態恢復裝置,包括:
提取模塊,用於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包括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中的至少一種;
影響因子識別模塊,用於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評價指標建立模塊,用於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所述評價指標結合中包括至少兩組一一對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
處理模塊,用於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相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
本發明實施例相對於現有技術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實施例,首先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其次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接著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最後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各種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並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能夠充分考慮灘涂區域整體的景觀格局,提高對灘涂整體的綜合修復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灘涂生態恢復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圖1中步驟S102的實現流程圖;
圖3是圖1中步驟S103的實現流程圖;
圖4是圖1中步驟S104的實現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灘涂生態恢復裝置的結構框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影響因子識別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評價指標建立模塊的結構框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處理模塊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為了說明而不是為了限定,提出了諸如特定系統結構、技術之類的具體細節,以便透徹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然而,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清楚,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的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實現本發明。在其它情況中,省略對眾所周知的系統、裝置、電路以及方法的詳細說明,以免不必要的細節妨礙本發明的描述。
為了說明本發明所述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進行說明。
實施例一
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灘涂生態恢復方法的實現流程,詳述如下:
步驟S101,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
其中,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包括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中的至少一種。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灘涂可以為沿海灘涂、沿河灘涂或沿湖灘涂。
具體的,可以收集灘涂不同時期的多光譜遙感影像以及夜間燈光衛星遙感影像,然後在對相關數據組織結構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基於ArcGIS建立灘涂生態修復綜合資料庫。其中,相關數據包括但不限於社會經濟數據、生態調查數據和土地利用數據。即,上述過程為將多介質、多屬性灘涂生態化數據進行集成、融合和建立資料庫的過程。
針對多源遙感數據,分別建立符合多類型灘涂特徵的解譯標準,通過公式(1)和公式(2)計算植被指數NDVI和EVI:
NDVI=(ρNIR–ρRED)/(ρNIR+ρRED) (1)
其中,ρNIR表示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ρRED表示紅光波段的反射率;ρBlue表示藍光波段的反射率;G、C1、C2和L為四個係數,G可以取值為2.5,C1可以取值為6.0,C2可以取值為7.5,L可以取值為1,但並不以此為限。
可以在遙感處理軟體中,計算近紅外波段的反射率與紅波段的反射率之差,再除以兩個波段的反射率之和,從而得出植被指數NDVI。其中,-1≤NDVI≤1;NDVI為負值表示地面覆蓋為雲、水、雪等,對可見光高反射;NDVI為0表示有巖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NDVI為正值表示有植被覆蓋,且隨覆蓋度增大而增大。即,NDVI值約接近1,則表示灘涂植被覆蓋度越大。
計算出植被指數以後,可以通過支持向量機(SVM)獲取不同時期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
步驟S102,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參見圖2,一個實施例中,步驟S102可以通過以下過程實現:
步驟S201,通過景觀格局指數和轉移矩陣法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和各個時期灘涂景觀格局數據,通過多智能體方法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
具體的,可以針對灘涂的人工生態系統特徵和灘涂類型特徵,通過景觀格局指數和轉移矩陣等方法對灘涂區域景觀格局的動態演變狀況,以及灘涂區域景觀格局的驅動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從典型區域角度揭示灘涂生態環境變化背後的動因及作用機理。可以將各個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歷史數據做為基礎,通過多智能體方法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例如,可以建立灘涂景觀格局的動態模擬模型。
其中,根據灘涂類型的不同,可以將灘涂分為自然灘涂和人工開發灘涂。而人工開發灘涂根據人工開發的手段和目的等因素也可以分為多種類型的人工開發灘涂。不同類型的灘涂的特徵不同,因此需要將灘涂的類型作為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的重要參考數據。
步驟S202,根據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
本步驟中,可以根據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步驟S201中建立的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模型驗證。其中,可以設定時間段,通過該時間段內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模型驗證。
例如,獲取最近一周時間內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然後將最近一周時間內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代入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中,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的準確性、合理性進行驗證。
進一步的,在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與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不符時,還可以通過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修正,以使得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能夠更好的反映灘涂景觀格局的動態變化趨勢。
步驟S203,結合灘涂生態環境數據,通過灘涂類型和汙染外源類型,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具體的,可以結合灘涂生態環境調查數據和相關的資料分析,針對灘涂類型和汙染外源類型,甄別影響灘涂景觀格局形成和變化的影響因子。本實施例中,相關的資料分析包括但不限於對灘涂的社會經濟數據、生態調查數據和土地利用數據的分析。所述影響因子包括但不限於人工開發方面的影響因子,也可以包括生態環境本身的影響因子。
步驟S103,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
其中,可以採用景觀生態學研究方法,從景觀穩定性和基於景觀格局的生態系統健康方面建立面向多灘涂類型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區域環境的綜合評價體系。可以首先設置評價目的、評價內容、選取方法和遵循的原則。
具體的,參見圖3,步驟S103可以通過以下過程實現:
步驟S301,根據景觀多樣性指數、破碎度、優勢度和聚集度中的至少一個指標,結合所述影響因子,通過數據搜集與專家諮詢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所述評價指標集合。
具體的,分別選取灘涂的景觀多樣性指數、破碎度、優勢度和聚集度中的至少一個指標,結合所述影響因子識別的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為因素,通過數據搜集與專家諮詢有機集成的方式建立評價指標集合。所述評價指標結合中包括至少兩組一一對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
步驟S302,以綜合評價方法和DEA分析為基礎,結合分析專家諮詢法、信息熵法、準主成分法和降維回歸法中的至少一種方法,計算各個評價指標對應的權重。
其中,在評價指標權重計算方面,可以使用多方法集成的方式,以傳統綜合評價方法和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為基礎,綜合分析專家諮詢法、信息熵法、準主成分法、降維回歸法等主客觀賦權方式不同適用性及可信度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權重的集成與計算。
步驟S104,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相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並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
參見圖4,一個實施例中,步驟S104中的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建立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可以通過以下過程實現:
步驟S401,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利用模糊相似優先比法、TOPSIS法和灰色系統方法,並通過ArcGIS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評估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
其中,可以根據步驟S103中得出的評價指標集合,綜合利用模糊相似優先比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逼近理想解排序)法以及灰色系統方法進行綜合指數計算,並通過ArcGIS軟體的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評估灘涂區域生態環境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
進一步的,還可以對灘涂區域生態環境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進行等級劃分。根據灘涂區域生態環境景觀格局的穩定性等級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等級,可以將灘涂劃分為多個區域,從而能夠針對不同區域採取不同的生態恢復措施。
步驟S402,根據灘涂景觀格局歷史數據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結合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評估結果和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建立與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
具體的,以遙感解譯提取的灘涂歷史景觀格局為基礎,基於多智能體模型建立適應與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對灘涂生態變化過程進行模擬,更準確、全面、綜合地揭示灘涂景觀格局變化規律,進而模擬、預測當前狀態下的灘涂景觀格局,評價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並結合當前時期真實環境下的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評估結果,建立與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
進一步的,步驟S104還可以包括:
若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正幹擾,則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預測的灘涂景觀格局變化趨勢,並結合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評估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
若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負幹擾,則以灘涂景觀格局穩定性評估結果、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評估結果和所述灘涂景觀格局變化趨勢為依據,以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為約束條件,通過遺傳算法對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進行優化,並根據優化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
具體的,經度量若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正幹擾,即說明灘涂景觀格局暫時穩定,則應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預測的灘涂景觀格局未來變化趨勢,並結合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評估結果,確定灘涂未利用區域的景觀格局配置類型,為後續規劃利用提供借鑑。
若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負幹擾,即破壞了灘涂系統內部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則應以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評估結果、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評估結果和灘涂景觀格局未來變化趨勢為依據,以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為約束條件,利用遺傳算法從生物進化的思路,對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進行基因編碼,在給定性能評價函數條件下,通過交叉匹配和變異遴選出最優基因,從而快速逼近優化問題的全局最優解,對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進行優化,並根據優化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
具體的,通過遺傳算法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的過程可以為:
對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進行基因編碼,並初始化灘涂用地空間;
計算每個基因編碼的初始適應值,並判斷是否滿足終止條件;
若滿足,則得到優化結果,並根據該優化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否則,根據各個基因編碼的適應值及選擇策略進行選擇操作,並根據選擇結果進行交叉操作和變異操作,然後返回所述計算每個目標主體的初始適應值步驟。
本實施例中,可以對不同類型的灘涂分別建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並分別建立相應的灘涂生態恢復框架,可有效提升灘涂生態問題識別的準確性和灘涂生態恢復的有效性。
上述灘涂生態恢復方法,首先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其次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接著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最後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各種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並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能夠充分考慮灘涂區域整體的景觀格局,提高對灘涂整體的綜合修復效果,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灘涂生態問題識別的準確性和灘涂生態恢復的有效性。
應理解,上述實施例中各步驟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實施例二
對應於上文實施例所述的灘涂生態恢復方法,圖5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灘涂生態恢復裝置的結構框圖。為了便於說明,僅示出了與本實施例相關的部分。
參照圖5,該裝置包括提取模塊501、影響因子識別模塊502、評價指標建立模塊503和處理模塊504。
提取模塊501,用於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包括生態源地、生態廊道和生態節點中的至少一種。
影響因子識別模塊502,用於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評價指標建立模塊503,用於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所述評價指標結合中包括至少兩組一一對應的評價指標和權重。
處理模塊504,用於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相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
參見圖6,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影響因子識別模塊502可以包括分析單元601、驗證單元602和處理單元603。
分析單元601,用於通過景觀格局指數和轉移矩陣法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分析,結合分析結果和各個時期灘涂景觀格局數據,通過多智能體方法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
驗證單元602,用於根據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
處理單元603,用於結合灘涂生態環境數據,通過灘涂的開發類型和外源汙染類型,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
參見圖7,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評價指標建立模塊503可以包括建立單元701和權重處理單元702。
建立單元701,用於根據景觀多樣性指數、破碎度、優勢度和聚集度中的至少一個指標,結合所述影響因子,通過數據搜集與專家諮詢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所述評價指標集合。
權重處理單元702,以綜合評價方法和DEA分析為基礎,結合分析專家諮詢法、信息熵法、準主成分法和降維回歸法中的至少一種方法,進行權重的集成與計算。
參見圖8,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塊504可以包括評估單元801和模型建立單元802。
評估單元801,用於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利用模糊相似優先比法、TOPSIS法和灰色系統方法進行綜合指數計算,並通過ArcGIS空間疊加分析功能評估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
模型建立單元802,用於根據灘涂景觀格局歷史數據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結合當前時期的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建立與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
參見圖8,優選的,所述處理模塊504還可以包括配置單元803。
配置單元803,用於在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正幹擾時,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時空演化模型預測的灘涂景觀格局變化趨勢,並結合灘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
配置單元803,還用於在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應的人工幹預為負幹擾時,以灘涂景觀格局穩定性評估結果、生態系統健康評估結果和所述灘涂景觀格局變化趨勢為依據,以灘涂景觀格局的穩定性和灘涂生態系統的健康性為約束條件,通過遺傳算法對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進行優化,並根據優化結果對灘涂景觀格局進行配置。
上述灘涂生態恢復裝置,首先獲取灘涂的遙感影像並根據所述遙感影像提取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其次建立灘涂景觀格局模型並根據所述灘涂景觀格局組成要素的空間分布信息對所述灘涂景觀格局模型進行驗證,得出影響灘涂景觀格局的影響因子,接著根據所述影響因子建立評價灘涂生態區環境的評價指標集合,最後根據所述評價指標集合和灘涂類型建立各種灘涂類型對應的人工幹預恢復模型,並依據所述人工幹預恢復模型對灘涂生態進行處理,能夠充分考慮灘涂區域整體的景觀格局,提高對灘涂整體的綜合修復效果,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灘涂生態問題識別的準確性和灘涂生態恢復的有效性。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為了描述的方便和簡潔,僅以上述各功能單元、模塊的劃分進行舉例說明,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需要而將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單元、模塊完成,即將所述裝置的內部結構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單元或模塊,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模塊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另外,各功能單元、模塊的具體名稱也只是為了便於相互區分,並不用於限制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上述系統中單元、模塊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體、或者計算機軟體和電子硬體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體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在本發明所提供的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系統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塊或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伺服器,或者網絡設備等)或處理器(processor)執行本發明實施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盤、移動硬碟、只讀存儲器(ROM,Read-Only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