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頸部牽引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01:05:41 2

本發明屬於醫療器械和合金以及合金熱處理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頸部牽引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腦力工作成為人類最為主要的工作,各類亞健康成為工作人員高度關注的方向,頸椎病越來越成為大多數腦力工作者需要預防和治療的疾病。牽引是治療和預防頸椎病比較有效的方式,但是目前的牽引裝置常為充氣式牽引,這種牽引的強度由使用者自己控制,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醫學有相當的理解,使用者自己進行牽引的強度控制難免會造成無效牽引,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傷害。但是如果去醫院進行專業的牽引,時間陳本又比較高,這樣就會使得很多的初期頸椎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因此亟需提出一種自助的,具有反饋功能和適時調整功能且具有針對不同人群具有不同計劃的頸部牽引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頸部牽引裝置。
具體通過如下技術手段實現:
一種頸部牽引裝置,包括頂部支架、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下巴牽引部件以及後腦支撐部件。
所述頂部支架與所述兩側支架管上端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分為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下端均分別設置有肩託,所述肩託與肩膀形狀相適應,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有外螺紋,與所述提升部件相配合。
所述提升部件分為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分別設置於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的中部,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內部均設置有內螺紋管,與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的外螺紋相配合,所述內螺紋管通過軸承與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外殼相連接。
所述右提升部件設置有外殼、控制裝置、數據存儲模塊以及信息通信模塊,所述控制裝置用於控制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以及控制其提升的力度,所述數據存儲模塊用於存儲使用者使用所述頸部牽引裝置的次數、時間和牽引強度的數據以及通過信息通信模塊傳送來的牽引計劃的數據,所述信息通信模塊用於與外部智能終端進行數據信息通信。
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設置有動力部件,所述動力部件用於根據所述控制裝置而對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進行轉動操作,實現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
所述下巴牽引部件包括下託和連接部件,所述下託用於包緊使用者的下巴,所述連接部件分別與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上端和下端連接。
所述後腦支撐部件用於固定使用者的後腦,包括後託部件和連接繩索,所述連接繩索分別與頂部支架以及兩側支架管相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以及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均採用高強度鈦合金製成,所述高強度鈦合金按質量百分比含量計為:Al:30~38%,Nb:1~2%,Mo:0.5~1.2%,RE:0.1~0.3%,Si:1.2~3.1%,B:0.2~0.5%,餘量為Ti和不可避免的雜質,且所述高強度鈦合金的微觀結構中β-Ti2AlMo相的平均粒徑為1.5~6.2µm。
所述高強度鈦合金在成型(成型為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和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之後進行如下熱處理步驟:
1)將成型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阻爐內隨爐加熱到920~980℃,保溫30~50min後出爐空冷至室溫。
2)將步驟1)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脈衝處理箱中,在半成品的兩端接通電極進行電脈衝處理,處理時間為30~90s,處理頻率為1.5~6Hz,處理電壓為350~800V。
3)將步驟2)電脈衝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回火爐中加熱至180~220℃,保溫30~50min後隨爐冷卻至室溫。
所述外部智能終端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所述信息通信模塊採用wifi或4G網絡進行無線通信。
本發明的效果在於:
1,通過設置有左右兩個提升部件,通過控制裝置分別對其進行控制,可以根據使用者的自身實際情況而進行同步的或不同步的提升,從而達到不同的牽引目的。通過將該牽引裝置與智能終端設備(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相連接,通過智能終端設備中的APP,實現根據不同使用者的不同牽引次數、牽引情況從而做出不同的接下來的牽引計劃,從而實現牽引的智能化、定製化、專業化,避免了使用者自身隨意的進行不同強度的牽引,避免了二次傷害的發生,提高了牽引成功率。
2,通過對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和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這些易損件和核心部件的材質進行改進,通過對該鈦鋁合金的組分含量的改進,結合微觀結構的改進,使得這些核心部件,同時也是易損件達到了高強度(尤其是高的抗疲勞強度)、韌性好的效果。
通過對組分含量和微觀結構的改進,結合具體特定的熱處理方式(尤其是電脈衝熱處理的設置),使得其微觀結構更加細化和均勻穩定,從而使得該核心部件和易損件的壽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通過測量該鈦鋁合金室溫下的壓縮屈服強度為1300~1380MPa,彈性模量為38~46GPa。
3,通過獨特的兩側支架管和頂部支架的配合,設置有下巴支撐部件和後腦支撐部件,使得使用者不用自身控制牽引方式,通過下巴和後腦兩個不同方向的壓力完成牽引(之前的牽引方式,使用者需要使用自身的力量控制頭部是豎直的)。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頸部牽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左側支架管和左提升部件內部結構示意圖。
其中:1-頂部支架,21-左側支架管,22-右側支架管,23-肩託,24-外螺紋,3-提升部件,31-外殼,32-控制裝置,33-數據存儲模塊,34-信息通信模塊,35-內螺紋管,4-下巴牽引部件,5-後腦支撐部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頸部牽引裝置,包括頂部支架、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下巴牽引部件以及後腦支撐部件。
所述頂部支架與所述兩側支架管上端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分為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下端均分別設置有肩託,所述肩託與肩膀形狀相適應,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有外螺紋,與所述提升部件相配合。
所述提升部件分為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分別設置於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的中部,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內部均設置有內螺紋管,與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的外螺紋相配合,所述內螺紋管通過軸承與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外殼相連接。
所述右提升部件設置有外殼、控制裝置、數據存儲模塊以及信息通信模塊,所述控制裝置用於控制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以及控制其提升的力度,所述數據存儲模塊用於存儲使用者使用所述頸部牽引裝置的次數、時間和牽引強度的數據以及通過信息通信模塊傳送來的牽引計劃的數據,所述信息通信模塊用於與外部智能終端進行數據信息通信。
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設置有動力部件,所述動力部件用於根據所述控制裝置而對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進行轉動操作,實現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
所述下巴牽引部件包括下託和連接部件,所述下託用於包緊使用者的下巴,所述連接部件分別與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上端和下端連接。
所述後腦支撐部件用於固定使用者的後腦,包括後託部件和連接繩索,所述連接繩索分別與頂部支架以及兩側支架管相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以及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均採用高強度鈦合金製成,所述高強度鈦合金按質量百分比含量計為:Al:32%,Nb:1.2%,Mo:0.6%,RE:0.15%,Si:1.8%,B:0.3%,餘量為Ti和不可避免的雜質,且所述高強度鈦合金的微觀結構中β-Ti2AlMo相的平均粒徑為2.1µm。
所述高強度鈦合金在成型(成型為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和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之後進行如下熱處理步驟:
1)將成型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阻爐內隨爐加熱到931℃,保溫35min後出爐空冷至室溫。
2)將步驟1)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脈衝處理箱中,在半成品的兩端接通電極進行電脈衝處理,處理時間為39s,處理頻率為2.1Hz,處理電壓為390V。
3)將步驟2)電脈衝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回火爐中加熱至192℃,保溫35min後隨爐冷卻至室溫。
所述外部智能終端為智慧型手機。
所述信息通信模塊採用wifi進行無線通信。
實施例2
一種頸部牽引裝置,包括頂部支架、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下巴牽引部件以及後腦支撐部件。
所述頂部支架與所述兩側支架管上端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分為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下端均分別設置有肩託,所述肩託與肩膀形狀相適應,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有外螺紋,與所述提升部件相配合。
所述提升部件分為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分別設置於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的中部,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內部均設置有內螺紋管,與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的外螺紋相配合,所述內螺紋管通過軸承與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外殼相連接。
所述右提升部件設置有外殼、控制裝置、數據存儲模塊以及信息通信模塊,所述控制裝置用於控制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以及控制其提升的力度,所述數據存儲模塊用於存儲使用者使用所述頸部牽引裝置的次數、時間和牽引強度的數據以及通過信息通信模塊傳送來的牽引計劃的數據,所述信息通信模塊用於與外部智能終端進行數據信息通信。
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設置有動力部件,所述動力部件用於根據所述控制裝置而對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進行轉動操作,實現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
所述下巴牽引部件包括下託和連接部件,所述下託用於包緊使用者的下巴,所述連接部件分別與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上端和下端連接。
所述後腦支撐部件用於固定使用者的後腦,包括後託部件和連接繩索,所述連接繩索分別與頂部支架以及兩側支架管相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以及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均採用高強度鈦合金製成,所述高強度鈦合金按質量百分比含量計為:Al:36.9%,Nb:1.9%,Mo:1.1%,RE:0.28%,Si:2.9%,B:0.39%,餘量為Ti和不可避免的雜質,且所述高強度鈦合金的微觀結構中β-Ti2AlMo相的平均粒徑為5.3µm。
所述高強度鈦合金在成型(成型為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和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之後進行如下熱處理步驟:
1)將成型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阻爐內隨爐加熱到969℃,保溫39min後出爐空冷至室溫。
2)將步驟1)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脈衝處理箱中,在半成品的兩端接通電極進行電脈衝處理,處理時間為82s,處理頻率為5.2Hz,處理電壓為692V。
3)將步驟2)電脈衝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回火爐中加熱至210℃,保溫39min後隨爐冷卻至室溫。
所述外部智能終端為平板電腦。
所述信息通信模塊採用4G網絡進行無線通信。
實施例3
一種頸部牽引裝置,包括頂部支架、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下巴牽引部件以及後腦支撐部件。
所述頂部支架與所述兩側支架管上端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分為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下端均分別設置有肩託,所述肩託與肩膀形狀相適應,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有外螺紋,與所述提升部件相配合。
所述提升部件分為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分別設置於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的中部,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內部均設置有內螺紋管,與所述左側支架管和右側支架管中部設置的外螺紋相配合,所述內螺紋管通過軸承與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外殼相連接。
所述右提升部件設置有外殼、控制裝置、數據存儲模塊以及信息通信模塊,所述控制裝置用於控制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以及控制其提升的力度,所述數據存儲模塊用於存儲使用者使用所述頸部牽引裝置的次數、時間和牽引強度的數據以及通過信息通信模塊傳送來的牽引計劃的數據,所述信息通信模塊用於與外部智能終端進行數據信息通信。
所述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均設置有動力部件,所述動力部件用於根據所述控制裝置而對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進行轉動操作,實現同步或不同步的提升操作。
所述下巴牽引部件包括下託和連接部件,所述下託用於包緊使用者的下巴,所述連接部件分別與左提升部件和右提升部件的上端和下端連接。
所述後腦支撐部件用於固定使用者的後腦,包括後託部件和連接繩索,所述連接繩索分別與頂部支架以及兩側支架管相連接。
所述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以及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均採用高強度鈦合金製成,所述高強度鈦合金按質量百分比含量計為:Al:35%,Nb:1.5%,Mo:0.8%,RE:0.2%,Si:2.1%,B:0.3%,餘量為Ti和不可避免的雜質,且所述高強度鈦合金的微觀結構中β-Ti2AlMo相的平均粒徑為3.5µm。
所述高強度鈦合金在成型(成型為兩側支架管、提升部件的外殼和提升部件的內螺紋管)之後進行如下熱處理步驟:
1)將成型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阻爐內隨爐加熱到950℃,保溫35min後出爐空冷至室溫。
2)將步驟1)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電脈衝處理箱中,在半成品的兩端接通電極進行電脈衝處理,處理時間為60s,處理頻率為4.5Hz,處理電壓為550V。
3)將步驟2)電脈衝處理後的半成品置入到回火爐中加熱至200℃,保溫35min後隨爐冷卻至室溫。
所述外部智能終端為智慧型手機。
所述信息通信模塊採用wifi網絡進行無線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