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2023-12-08 06:20:41 1
專利名稱: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含有來源於植物原料的醫用配製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中醫骨傷科學是研究防治人體皮肉、筋骨、氣血、臟腑經絡損傷與疾患的一門科學。在古代屬"折瘍"、"金鏃"等範疇。歷史上本科有"金瘍"、"接骨"、"正骨"、"傷科"等不同稱謂。中醫骨傷科學歷史悠久,是在我國各族人民與外傷疾患長期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相對於西醫骨科,其具有下面特點功能復位,相對於「解剖復位」,更強調功能上儘量接近傷前標準。「簡、便、驗、廉」,成本相對低廉,器械不是特別昂貴,對醫生要求很高。「動靜結合」,注重功能康復。從我國醫學分科的演變,可以看出中醫骨傷科學發生和發展的變化。在周代,醫學分為四門食醫(營養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瘍醫又分為腫瘍、潰瘍、金瘍和折瘍,而骨傷科就直接包含後兩瘍,同時前兩瘍(腫瘍、潰瘍)中如骨腫瘤和骨的慢性感染與骨傷科也是有關係的。隋代太醫署曾將骨傷科的治療和教學任務一度歸於按摩科中,並一直延續至唐代,說明骨傷科已首次升入太醫院的教學殿堂。宋代分為九科,其中瘡腫兼折瘍和金鏃兼書禁二科系屬於骨傷科範疇。元代十三科有正骨兼金鏃科。科中將接骨科改為正骨科,而除去金鏃。清代為分為正骨科和傷科。民國後,南方稱傷骨科,北方稱骨傷科。新中國成立後,直至近十幾年才統稱為骨傷科。《五十二病方》描述了 「傷痙」臨床表現,是破傷風最早記載;應用水銀膏治療外傷感染,是水銀用於外傷科最早記載。《肘後救卒方》最早記載了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手法;記載用竹夾板固定。《諸病源候論》提出清創四要清創要早,清創要徹底,要正確分層縫合,要正確包紮。《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傷科專著。《世醫得效方》記載了懸吊復位法用於治療脊柱骨折。從起源看,根據文字及古物研究,骨傷科起源可能先於其它醫學學科,長時期的醫療實踐也為骨傷科形成和獨立創造了條件,為骨傷科理論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礎。但從分類來看,中醫骨傷科仍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過與其他內、外、婦、兒相比較,更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因此,中醫骨傷科學隸屬於中醫藥學,屬於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受中醫藥理論體系的指導和約束。但無論在病因病機上、辯證施治上,又有其特殊性。中藥藥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所謂香湯,就是用中藥佩蘭煎的藥水。其氣味芬芳馥鬱,有解暑祛溼、醒神爽腦的功效。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在《雲中君》裡記述「浴蘭湯兮沐芳華。」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賦》中亦說「沐蘭澤,含若芳。」從清代開始,藥浴就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歷代中醫的推崇。在中醫中,藥浴法是外治骨傷的方法之一,即用藥液或含有藥液水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形式多種多樣洗全身浴稱「藥水澡」;局部洗浴的又有「燙洗」、「燻洗」、「坐浴」、「足浴」等之稱,尤其燙洗最為常用。藥浴用藥與內服藥一樣,亦需遵循處方原則,辨病辨證選藥。即根據各自的體質、時間、地點、病情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方藥,各司其屬。煎藥和洗浴的具體方法也有講究將藥物粉碎後用紗布包好(或直接把藥物放在鍋內加水煎取亦可)。製作時,加清水適量,浸泡20分鐘,然後再煮30分鐘,將藥液倒進盆內,待溫度適度時即可洗浴。在洗浴中,其方法有先燻後浴之燻洗法,也有邊擦邊浴之擦浴法。藥浴作用機理概言之,系藥物作用於全身肌表、局部、患處,並經吸收,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因而產生效應。藥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等養生功效。現代藥理也證實,藥浴後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強肌膚的彈性和活力。
中藥藥浴屬於傳統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將水盛於器皿內,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溫本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於一般的洗浴、溫泉浴等,而是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因藥物不經胃腸破壞,直接作用於皮膚,並通過透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故較之內服藥見療效快,舒適,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也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鑑於這種技術需要,迫切需要出現一種配方簡單,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能夠有效治療骨傷的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配方簡單,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能夠有效治療骨傷的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中,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_30g,吳茱萸15-30g,甘松15-30g,獨活10_30g,土茯苓15-30g,威靈仙15-30g,多腺懸鉤子10-30g,蒼朮10_30g,細辛10_20g,三七15_30g,生川烏10-30g,生南星15-30g,伸筋草30-45g,羌活15_30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25g,吳茱萸15_25g,甘松15-25g,獨活10-25g,土茯苓15-25g,威靈仙15_25g,多腺懸鉤子10_25g,蒼朮10_25g,細辛10-15g,三七 15-25g,生川烏 10-25g,生南星 15_25g,伸筋草 30_40g,羌活 15_25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0-30g,吳茱萸20-30g,甘松20-30g,獨活15-30g,土茯苓20-30g,成靈仙20_30g,多腺懸鉤子15_30g,蒼朮15_30g,細辛15-20g,三七 20-30g,生川烏 15-30g,生南星 20_30g,伸筋草 35_45g,羌活 20_30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2_28g,吳茱萸22_28g,甘松18-26g,獨活18-26g,土茯苓22_28g,威靈仙22_28g,多腺懸鉤子18_26g,蒼朮18_26g,細辛12-18g,三七 18-26g,生川烏 18-26g,生南星 22-28g,伸筋草 32-42g,羌活 22_28g。為更好的實現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的使用方法具體為
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00-12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配方簡單,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能夠有效治療骨傷,尤其適用於骨傷後遺症,扭挫傷,以及骨折的恢復期。本發明治療效果顯著,成功率高,有效率達87. 3 %。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中的各成分桂皮,辛;甘;性溫,歸經脾;胃;肝;腎。功能主治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主脘腹冷痛;嘔吐洩瀉;腰膝酸冷;寒疝腹痛;寒溼痺痛;瘀滯痛經;血痢;腸風;跌打腫痛。《四川中藥志》益肝腎,通經脈,散風寒,除溼痺,暖腰膝,止嘔吐。治筋骨疼痛,寒洩腹痛,霍亂嘔吐,噎膈胸滿,膀胱寒疝,腰膝現冷,風溼痺痛及跌損瘀滯等症。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胃、腎經。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頭痛、疝痛、腳氣、痛經、脘腹脹痛、嘔吐吞酸、口瘡。《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甘松,味辛、甘、溫。歸脾、胃經。功能與主治行氣止痛,開鬱醒脾。外用祛溼消腫。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腎、膀胱經。祛風勝溼;散寒止痛。用於風寒溼痺;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頭痛齒痛。土茯苓,甘淡,平。歸經肝經;胃經;脾經。功能解毒,除溼,利關節。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療瘡,癰腫,瘰癧,筋骨疼痛。威靈仙,辛成,溫,有毒。《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祛風除溼,通絡止痛,消痰水,散癖積。主治痛風頑痺、風溼痺痛,肢體麻木,腰膝冷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腳氣,瘧疾,症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多腺懸鉤子,辛,溫。入肝,腎二經。治風溼腳氣,四肢關節酸痛。《藥材資料彙編》"去風溼,止痛。"蒼朮,辛、苦,溫。歸脾、胃、肝經。用於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痿甓,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主溼困脾胃;倦怠嗜臥;胞痞腹脹;食欲不振;哎吐洩瀉;痰飲;溼腫;表證夾溼;頭身重痛;痺證溫性;肢節酸痛重著;痿襞。《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諸溼腫非此不能除。細辛,《本經》"味辛,溫。"《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膽、牌四經。"用 於祛風,散寒,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溼痺痛。三七,性溫,味甘、微苦。歸經歸肝、胃經。功效止血,散瘀,消腫,止痛。主治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產後血暈,惡露不下,跌扑瘀血,外傷出血,癰腫疼痛。《綱目》止血,散血,定痛。
生川烏,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祛風除溼,溫經止痛。用於風寒溼痺、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生南星,燥溼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伸筋草,性味歸經苦辛溫,入肝經。祛風散寒.除溼消腫,舒筋活絡。用於風寒溼痺,筋脈拘攣疼癰。外用治跌打扭傷腫痛。羌活,味辛;苦;性溫。功效,歸膀胱;腎經。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止痛。《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酸疼,通利五臟"。本發明中,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_30g,吳茱萸15_30g,甘松 15-30g,獨活10-30g,土茯苓15-30g,威靈仙15_30g,多腺懸鉤子10_30g,蒼朮10_30g,細辛10-20g,三七 15-30g,生川烏 10-30g,生南星 15-30g,伸筋草 30_45g,羌活 15_30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_25g,吳茱萸15_25g,甘松15-25g,獨活10-25g,土茯苓15-25g,威靈仙15_25g,多腺懸鉤子10_25g,蒼朮10_25g,細辛10-15g,三七 15-25g,生川烏 10-25g,生南星 15_25g,伸筋草 30_40g,羌活 15_25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0_30g,吳茱萸20_30g,甘松20-30g,獨活15-30g,土茯苓20-30g,威靈仙20_30g,多腺懸鉤子15_30g,蒼朮15_30g,細辛15-20g,三七 20-30g,生川烏 15-30g,生南星 20_30g,伸筋草 35_45g,羌活 20_30g。或者,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2_28g,吳茱萸22_28g,甘松18-26g,獨活18-26g,土茯苓22_28g,威靈仙22_28g,多腺懸鉤子18_26g,蒼朮18_26g,細辛12-18g,三七 18-26g,生川烏 18-26g,生南星 22-28g,伸筋草 32-42g,羌活 22_28g。本發明的使用方法具體為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00-12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具體舉例如下實施例I :王先生,男,24歲。勞動時不慎從高處墜下,肘部骨折,經過手術治療,進入恢復期。但傷處常腫脹,伴隨局部疼痛,肌肉稍有萎縮,關節功能受限。應當活血散瘀,解痙止痛,疏通經絡,通行氣血。使用如下方劑桂皮30g,吳茱萸30g,甘松30g,獨活30g,土茯苓30g,威靈仙30g,多腺懸鉤子30g,蒼朮30g,細辛20g,三七30g,生川烏30g,生南星30g,伸筋草45g,羌活30g。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0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連續泡洗,燻蒸一周,腫脹症狀減輕,關節功能有恢復,繼續燻蒸藥浴10天,肘部能夠持重。
實施例2 :張女士,29歲,騎車摔倒,致使小腿骨裂傷,骨裂傷治好後,下雨陰天常伴隨疼痛,並且筋骨冷痛,腿腳麻木,脹痛,診斷骨傷後遺症。應當疏通經絡、活血化淤,行氣,通經絡,散寒,暖筋骨。使用如下方劑桂皮25g,吳茱萸25g,甘松25g,獨活25g,土茯苓25g,威靈仙25g,多腺懸鉤子25g,蒼朮25g,細辛15g,三七25g,生川烏25g,生南星25g,伸筋草40g,羌活25g。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1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連續泡洗,燻蒸9天,筋骨冷痛,腿腳麻木,脹痛症狀消失,遇下雨陰天無特別反應,繼續鞏固燻蒸一周。半年後追訪,無復發。 實施例3 :李先生,42歲,手臂有陳舊性損傷,局部腫脹發硬,關節功能受限,感覺痙攣,按壓感覺劇痛。應當,活血通經,散瘀積,解痙攣。使用如下方劑桂皮15g,吳茱萸15g,甘松15g,獨活10g,土茯苓15g,威靈仙15g,多腺懸鉤子10g,蒼朮10g,細辛10g,三七15g,生川烏10g,生南星15g,伸筋草30g,羌活15g。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2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連續泡洗,燻蒸12天,腫脹,痙攣症狀消失,陳舊損傷受損部感覺柔軟,觸感好,按壓無痛感,繼續鞏固燻蒸一周。半年後追訪,無復發。實施例4,李先生,22歲,打籃球時腕部挫傷,韌帶受損,關節功能受限,翻轉手掌時有痛感,尺骨有細微骨裂,骨裂處腫脹,疼痛。活血通經,散瘀積,消腫消炎,解痙止痛。使用如下方劑桂皮22g,吳茱萸22g,甘松18g,獨活18g,土茯苓22g,威靈仙22g,多腺懸鉤子18g,蒼朮18g,細辛12g,三七18g,生川烏18g,生南星22g,伸筋草32g,羌活22g。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0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剩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時,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連續泡洗,燻蒸9天,腫脹症狀消失,手掌敢於翻轉,繼續鞏固燻蒸一周。此後改用服藥,平時固定夾板,半年後追訪,沒有發現骨傷後遺症。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配方簡單,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能夠有效治療骨傷,尤其適用於骨傷後遺症,扭挫傷,以及骨折的恢復期。本發明治療效果顯著,成功率高,有效率達87. 3 %。
權利要求
1.ー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30g,吳茱萸15-30g,甘松15-30g,獨活10_30g,土茯苓15_30g,威靈仙15_30g,多腺懸鉤子10-30g,蒼朮10-30g,細辛10-20g,三七15_30g,生川烏10_30g,生南星15_30g,伸筋草30-45g,羌活15-30g。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25g,吳茱萸15-25g,甘松15_25g,獨活10_25g,土茯苓15_25g,威靈仙15-25g,多腺懸鉤子10-25g,蒼朮10-25g,細辛10_15g,三七15_25g,生川烏10-25g,生南星 15-25g,伸筋草 30-40g,羌活 15_25g。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0-30g,吳茱萸20-30g,甘松20-30g,獨活15_30g,土茯苓20_30g,威靈仙20-30g,多腺懸鉤子15-30g,蒼朮15-30g,細辛15_20g,三七20_30g,生川烏15-30g,生南星 20-30g,伸筋草 35-45g,羌活 20_30g。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特徵在於,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22-28g,吳茱萸22-28g,甘松18_26g,獨活18_26g,土茯苓22_28g,威靈仙22-28g,多腺懸鉤子18-26g,蒼朮18_26g,細辛12_18g,三七18_26g,生川烏18-26g,生南星 22-28g,伸筋草 32_42g,羌活 22_28g。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的使用方法,其特徵在幹,將各原料藥切片,混合均勻,分裝成袋,每袋重100-120克,水煎,外用燻洗患處,每日燻洗2 3次; 水煎時,煮20分鐘後,先盛出一半準備第二次泡肢體用,剰餘的湯和全部藥渣倒入盆中泡,並且水溫降下來則隨時添熱水,本次洗完後將水倒掉藥渣留在盆裡,第二次泡吋,將盛出的原先的一般藥湯倒入盆中,添熱水,再泡;一袋藥用一天。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骨傷的中藥藥浴組合物,其中,各原料藥按照重量分數比配置如下桂皮15-30g,吳茱萸15-30g,甘松15-30g,獨活10-30g,土茯苓15-30g,威靈仙15-30g,多腺懸鉤子10-30g,蒼朮10-30g,細辛10-20g,三七15-30g,生川烏10-30g,生南星15-30g,伸筋草30-45g,羌活15-30g。本發明採用燻蒸手段,配方簡單,循行經絡血脈,內達臟腑,由表及裡,可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淤、驅風散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調整陰陽、協調臟腑、通行氣血、濡養全身,能夠有效治療骨傷。
文檔編號A61P29/00GK102631598SQ20121009391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明者嚴中明, 張金良, 那靜 申請人:嚴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