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11-05 04:02:1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常規化石油能源的日漸枯竭,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其開發潛力已被世界各國所認可。而作為風力發電裝置最關鍵、最核心的部件之一:葉片,其設計與選材決定著風力發電裝置的性能與功率,是保證機組正常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葉片的綜合性能、降低發電成本,對葉片的設計、選材及成型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風電葉片生產都採用兩半面分開成型,然後通過膠結、合模連為一體,在這種生產過程中,內包邊的成型大都是運用定位塊將模具定位來成型的方法,部分也要在合模之後進行手糊成型,這種方法的操作複雜,內包邊布層的型面調整較困難,定位塊也易磨損,從而降低定位效果,而且這種成型將使操作人員過多的接觸樹脂,對人體有害;再者,這種成型操作時間較長影響成型周期,且手糊後過多的樹脂殘留在葉片內部,將會使葉片重量增加,導致許多的問題。總之,現有技術中的內包邊成型模具操作繁瑣、定位效果差,從而操作過程中需要操作人員直接觸樹脂,對人體傷害大,也導致葉片生產效率低、成型周期長、質量差。因此,為降低對人體傷害,提升生產效率,縮短葉片成型周期,需研究一種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降低操作難度,降低葉片成型周期,提升葉片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風電葉片內包邊成型模具操作繁瑣、定位效果差從而導致風電葉片生產效率低、成型周期長、質量差的缺陷,提供一種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其特點在於,其包括有葉片模具和內包邊模具,所述葉片模具具有固定連接的第一弧形板、第一直板,所述內包邊模具具有固定連接的第二弧形板、第二直板,所述第一直板與所述第二直板相配合,所述第一弧形板、第二弧形板用於抵接內包邊布層,所述葉片模具還包括設在所述第一直板上的第一磁性件,所述內包邊模具還包括設在所述第二直板上的第二磁性件,所述葉片模具與所述內包邊模具通過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之間的磁力實現連接。
較佳地,所述第一直板具有第一上平面,所述第一弧形板具有與所述第一上平面連接的第一內弧面,所述第二直板具有與所述第一上平面貼合的第二下平面,所述第二弧形板具有與所述第二下平面連接的第二內弧面,所述第一內弧面、第二內弧面用於抵接內包邊布層。
較佳地,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均為圓柱體,所述第一上平面設有第一圓形孔,所述第一磁性件嵌設於所述第一圓形孔內,所述第二下平面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內嵌設有一鋼塊,所述第二磁性件焊接於所述鋼塊,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吸合時所述第二磁性件位於所述第一圓形孔內。
採用上述設置,進一步方便葉片模具、內包邊模具的互相定位、限位,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設置為圓柱體也不易磨損。
較佳地,所述鋼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下平面平齊,所述鋼塊的尺寸與所述第二凹槽匹配,所述第二磁性件凸設於所述鋼塊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磁性件與所述第二磁性件的高度之和等於所述第一圓形孔的深度。
較佳地,所述葉片模具、內包邊模具的厚度均為2cm,所述第二凹槽的長度、寬度、深度分別為5cm、4cm、1cm;所述鋼塊的長度、寬度、高度分別為5cm、4cm、1cm;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的直徑為2cm。
較佳地,所述第一直板具有與所述第一上平面相對的第一下平面,所述第二直板具有與所述第二下平面相對的第二上平面,所述第一下平面、第二上平面上均設有把手。
採用上述設置,操作人員可以通過把手實現對葉片模具、內包邊模具的操作,更加便捷。
較佳地,所述第一磁性件、第二磁性件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磁性件沿所述第一直板的長度方向分布,兩個所述第二磁性件沿所述第二直板的長度方向分布。
採用上述設置,葉片模具、內包邊模具的連接更加牢固。
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上述各優選條件,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於: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葉片模具、內包邊模具上均設有磁性件,不需要藉助定位塊等其他部件,即能實現精準定位以及穩固連接,操作簡單、定位效果好,不需要操作人員過多地進行手糊,降低對人體的傷害,也使得風電葉片生產效率高、成型周期短,提高了風電葉片的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內包邊模具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0:葉片模具
110:第一弧形板
111:第一內弧面
120:第一直板
121:第一上平面
122:第一下平面
130:第一磁性件
131:第一圓形孔
200:內包邊模具
210:第二弧形板
211:第二內弧面
220:第二直板
221:第二下平面
222:第二上平面
230:第二磁性件
231:第二凹槽
232:鋼塊
300:內包邊布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舉個較佳實施例,並結合附圖來更清楚完整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2所示,一種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其包括有葉片模具100和內包邊模具200,葉片模具100具有固定連接的第一弧形板110、第一直板120,內包邊模具200具有固定連接的第二弧形板210、第二直板220,第一直板120與第二直板220相配合,第一弧形板110、第二弧形板210用於抵接內包邊布層300,葉片模具100還包括設在第一直板120上的第一磁性件130,內包邊模具200還包括設在第二直板220上的第二磁性件230,葉片模具100與內包邊模具200通過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之間的磁力實現連接。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均為永磁鐵。
第一直板120具有第一上平面121,第一弧形板110具有與第一上平面121連接的第一內弧面111,第二直板220具有與第一上平面121貼合的第二下平面221,第二弧形板210具有與第二下平面221連接的第二內弧面211,第一內弧面111、第二內弧面211用於抵接內包邊布層300。
第一直板120具有與第一上平面121相對的第一下平面122,第二直板220具有與第二下平面221相對的第二上平面222,第一下平面122、第二上平面222上均設有把手(未示出)。
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均為圓柱體。第一上平面121設有第一圓形孔131,第一磁性件130嵌設於第一圓形孔131內。第二下平面221設有第二凹槽231,第二凹槽231內嵌設有一鋼塊232,第二磁性件230焊接於鋼塊232。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吸合時第二磁性件230位於第一圓形孔131內。
鋼塊232的下表面與第二下平面221平齊,鋼塊232的尺寸與第二凹槽231匹配,第二磁性件230凸設於鋼塊232的下表面,第一磁性件130與第二磁性件230的高度之和等於第一圓形孔131的深度。相當於葉片模具的第一上表面處設置凹陷結構,內包邊模具的第二下表面處設置凸起結構,相比葉片模具設置凸起結構、內包面模具設置凹陷結構而言,本實施例的這種設置在內包邊注塑完成、內包邊模具撤去後,不會由於葉片模具上的障礙物影響其他操作。
葉片模具100、內包邊模具200的厚度均為2cm,第二凹槽231的長度、寬度、深度分別為5cm、4cm、1cm;鋼塊232的長度、寬度、高度分別為5cm、4cm、1cm;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的直徑為2cm。本實施例中,鋼塊232由不鏽鋼製成。
第一磁性件130、第二磁性件230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第一磁性件130沿第一直板120的長度方向分布,兩個第二磁性件230沿第二直板220的長度方向分布。本實施例中,兩個第二磁性件230分布於第二直板220的兩端,第二磁性件230的軸線距第二下平面221的相互垂直的兩外邊緣的距離分別為52.5cm、32cm。
該風電葉片內包邊一體灌注成型模具在灌注之前由一層袋膜與一層脫模布包覆,脫模布用以防止在灌注之後,由於內包邊模具接觸更多的樹脂而難以脫離內包邊,袋膜又可以使內包邊模具在灌注過程中,免於與過多的樹脂接觸。在鋪設好內包邊布層後,將內包邊模具放置在葉片模具上,內包邊模具上的第二磁性件能夠與葉片模具上的第一磁性件吸附結合在一塊,不會在抽真空時滑動,達到精準定位;這種內包邊模具與葉片模具的接觸更為良好,在打上第一層袋膜抽真空後,布層會緊緊的貼在葉片模具與內包邊模具上,布層不會出現褶皺、內陷等現象;最後,在灌注完成以後,只需要取下模具,用一層袋膜和一層脫模布重新包裹,就可以重新使用。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