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熔制窯爐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1:18:52
專利名稱:連續熔制窯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業窯爐,特別是一種熔化水玻璃的連續熔制窯爐。
目前,生產水玻璃的中小型廠家大多採用直火式反射爐,它由燃燒室、熔池、隔牆、澄清池、窯頂、火道構成。這種反射爐的高溫氣焰直接由火床翻入熔化池,隨之會帶入大量的煤屑和煙塵,汙染水玻璃,而且它採用間歇出料生產方法,出料時流量很大,不利於水玻璃的冷卻,有時料子成團流出,有的還夾有生料,影響產品質量;在水玻璃熔制過程中,對窯爐材料的侵蝕比較嚴重,窯爐壽命短,需經常維修,而它整體結構較強,池底、牆、拱連接在一起,若要檢修,相當麻煩;同時,在熔制過程中,頻繁加煤、掏渣、出灰,不僅工人勞動強度大,溫度波動也很大,不易升上,這樣燃料耗用多,能源浪費嚴重,為了減少燃料耗用量,提高廢熱利用率,許多廠家增設熱器,諸如標準磚結構換熱器、園形和六角形結構換熱器、薄壁盒子磚結構換熱器,這些換熱器不是換熱效率低,就是易產生粉塵堵塞或漏氣。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熔制溫度高,廢熱利用率高,可連續生產的分離抬弦結構的水玻璃連續熔制窯爐。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它包括燃氣道、換熱器、小爐、熔池組成,其特徵在於它所採用的換熱器由上下三種結構組成,下部是底端有二次空氣進口的盒子磚風火道迂迴結構;中部為方形筒磚結構;上部為實體磚風火道結構,其頂端通過外拱道10熔池相通,外拱道下方與小爐相通的二次空氣出口。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冷空氣從二次空氣進口進入換熱器與從外拱道進入的廢氣進行熱交換後,形成高溫二次空氣進入小爐,在小爐內,與從燃氣道進入的燃料氣流混合燃燒,並以一定的速度和角度射向熔池內的配料,產生高溫火焰熔化配料,高溫廢氣則翻入外拱道進入換熱器,預熱冷空氣後進入煙道,然後煙囪排出。
這種連續熔制窯爐熔制溫度高,爐溫穩定,溫度分布均勻,可連續出料,且出料均勻,冷卻好,產品質量高;有效熱利用率可達25%~40%,節約燃料,燃料消耗量可降低到300~400公斤/噸。
本實用新型附圖圖面說明如下
圖1連續熔制窯爐結構示意圖,也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
圖2是
圖1的平面剖視圖。
圖3
圖1中換熱器的B-B剖視圖。
圖4
圖1中換熱器的A-A剖視圖。
圖5
圖1中熔池的局部邊牆結構示意圖。
1、燃氣發生爐 2、燃氣道 3、換熱器 4、小爐 5、二次空氣進口 6、熔池 7、盒子磚風火道迂迴結構 8、方形筒磚結構 9、實體磚風火道結構 10、外拱道 11、二次空氣出口通道 12、池牆 13、胸牆 14、拱腳 15、立柱 16、螺杆 17、砂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本實用新型由燃氣道2、換熱器3、小爐4、熔池6組成,其特徵在於它所採用的換熱器3由上下三種結構組成,下部是底端有二次空氣進口5的盒子磚風火道迂迴結構7;中部為方形筒磚風火道結構8;上部為實體磚風火道結構9,其頂端通過外拱道10與熔池6相通,外拱道10下方是連接換熱器3與小爐4的二次空氣出口11。為了便於維修,整個熔池6採用分離式抬弦結構,熔池底、熔池牆及拱可分離,這樣可以壞哪處修哪處;為了增強抗腐蝕能力,延長窯爐使用壽命,熔池的池牆12與胸牆13連為一體,拱腳14和立柱15位於牆外,用螺杆16將拱腳14與立柱15連接固定,為了有利於拱的膨脹,減少拱腳14鬆動過程中的穿火、燒壞情況,拱腳14下面鋪砂17,形成滑動結構;為了使這種連續熔制窯爐適用於固體燃料,還可增加一個燃氣發生爐1,與燃氣道2相通。
權利要求1.一種連續熔制窯爐它包括燃氣道2、換熱器3、小爐4、熔池6組成,其特徵在於它所採用的換熱器3由上下三種結構組成,下部是底端有二次空氣進口5的盒子磚風火道迂迴結構7;中部為方形筒磚風火道結構8;上部為實體磚風火道結構9,其頂端通過外拱道10與熔池6相通,外拱道10下方是連接換熱器3與小爐4的二次空氣出口1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熔制窯爐,其特徵在於整個熔池6採用分離式抬弦結構,熔池底,熔池牆及拱可分離。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續熔制窯爐,其特徵在於熔池6的池牆12與胸牆13連為一體,拱腳14與立柱15位於牆外,用螺杆16將拱腳14與立柱15連接固定,拱腳14下面鋪有砂17。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續熔制窯爐,其特徵在於使用固體燃料時,可增加一個與燃氣道2相通的燃氣發生爐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熔化水玻璃的連續熔制窯爐。它包括燃氣道2、換熱器3、小爐4、熔池6組成,其特徵在於它所採用的換熱器3由上下三種結構組成,下部是底端有二次空氣進口5的盒子磚風火道迂迴結構7;中部為方形筒磚風火道結構8;上部為實體磚風火道結構9,其頂端通過外拱道10與熔池6相通,外拱道10下方是連接換熱器3與小爐4的二次空氣出口11。
文檔編號F27B3/00GK2185412SQ9323980
公開日1994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29日 優先權日1993年12月29日
發明者李英祿 申請人:李英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