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溫控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02:08: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器過熱保護裝置領域,特別是一種溫控器。
背景技術:
熱保護器是一種用雙金屬片作為感溫元件的溫控器,電器正常工作時,雙金屬片處於自由狀態,觸點處於閉合/斷開狀態,當溫度升高至動作溫度值時,雙金屬元件受熱產生內應力而迅速動作,打開/閉合觸點,切斷/接通電路,從而起到熱保護作用。目前,現有的溫控器上的雙金屬片一般安裝在動觸片的頂面上,其安裝方式一般有三種:
第一種是,在動觸片的頂面上設有兩個卡位,所述雙金屬片的兩端分別嵌裝在動觸片頂面上的兩個卡位中,該安裝方式中雙金屬片的兩端都是活動嵌裝在動觸片上的,沒有將雙金屬片固定,會導致雙金屬片很容易移位或者脫落,存在安裝不牢固的缺點。
第二種是,在動觸片的頂面上設有左右兩個卡位和在上下兩個彎折部,安裝時工人先將雙金屬片的兩端分別嵌裝在動觸片頂面的兩個卡位中,然後,工人再用鉗子將兩個扭動彎折部向上彎折,來將雙金屬片限位,這種類型的安裝方式在扭動彎折部使其向上彎折過程會發生斷裂,使其不良品率高,彎折部一般比較小,導致其還有安裝不方便的缺點,且安裝過程複雜,不易實現自動化的生產,製造效率低。
第三種是,在動觸片頂面上設有兩個卡位,在雙金屬片的相應位置上分別設有與卡位相配的卡口;安裝時,是將雙金屬片上的二個卡口分別卡裝在動觸片的兩個卡位上;在裝配過程中需要將卡口和卡位進行準確對位,但由於卡口和卡位的結構都比較小,所以對位裝配過程比較困難,存在安裝不方便的缺點。
上述三種安裝方式中都需要人工來進行裝配,使其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以及不適應流水線生產的缺點。
雖然,目前出現了將雙金屬片通過鉚釘固定安裝的結構,但該類熱保護器還存在結構複雜、製造成本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解決上述問題和不足,提供一種溫控器,該溫控器結構十分簡單,其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能夠實現自動化模塊化的生產,製造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製造的成本也更低。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三種設計方案來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它們分別為:
第一種:
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雙金屬片、動觸片、動觸點、靜觸點,其特點在於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頂面一端設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於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雙金屬片、動觸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鉚接在位於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在位於雙金屬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點設置在動觸片的另一端上,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並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動觸片的結構,在位於雙金屬片上方的動觸片底面上設有與動觸片一體成型的凸起部。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一體成型的安裝座,所述靜觸點設置在安裝座上。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與連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
第二種:
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雙金屬片、動觸片、動觸點、靜觸點,其特點在於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於限位槽的底部,所述動觸片、雙金屬片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鉚接在位於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在位於動觸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片上設有供凸柱穿過的通孔,在動觸片的頂部還設有卡置部,所述雙金屬片的另一端嵌裝在卡置部內,所述動觸點設置在動觸片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並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一體成型的安裝座,所述靜觸點設置在安裝座上。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與連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
第三種:
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動觸點、靜觸點,其特點在於還包括雙金屬動觸片,其中塑料座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一端,所述塑料座的頂部設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於限位槽的底部,所述雙金屬動觸片的一端通過鉚釘鉚接在位於限位槽內的第一電極片上,在位於雙金屬動觸片下方的塑料座上設有與塑料座一體成型的凸柱,所述動觸點設置在雙金屬動觸片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設置在第二電極片上,並使動觸點與靜觸點相接觸。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一體成型的安裝座,所述靜觸點設置在安裝座上。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與連接部;所述塑料座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的塑料座是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與第二電極片上的。生產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將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與塑料座一起注塑出來,形成一個成體結構。同時,在塑料座的頂部還設有限位槽,所述第一電極片的一端位於在限位槽的底部。其中,雙金屬片與動觸片的一端是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固定的或將雙金屬動觸片的一端通過鉚釘固定。鉚釘可以很好的定位住雙金屬片與動觸片或雙金屬動觸片的位置,而限位槽可以防止雙金屬片與動觸片或雙金屬動觸片發生轉動。各構件的固定十分穩固,不會存在移位或鬆脫等情況。其結構十分簡單,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2)由於,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可與塑料座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與靜觸點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因此,後續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後,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並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製造成本。(3)由上述可知,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三者構成的結構在上述三個方案中完全相同。這樣該部分結構就可以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然後根據需要組裝出不同類型的溫控器,這樣能夠節省設計成本和模具製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一中動觸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二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三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方案三的拆分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電極片、第二電極片、塑料座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雙金屬片4、動觸片5、動觸點6、靜觸點7,為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頂面一端設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於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雙金屬片4、動觸片5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8鉚接在位於限位槽32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在位於雙金屬片4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31,所述動觸點6設置在動觸片5的另一端上,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並使動觸點6與靜觸點7相接觸。生產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將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形成一個成體結構。同時,在塑料座3的頂部還設有限位槽32,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又位於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於,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的一端是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8固定的,且鉚釘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又可以防止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發生轉動。各構件的固定十分穩固,不會存在移位或鬆脫等情況。其結構十分簡單,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由於,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6與靜觸點7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因此,後續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後,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並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製造成本。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動觸片的結構,在位於雙金屬片4上方的動觸片5底面上設有與動觸片5一體成型的凸起部51。其中,凸起部51可以是直接在動觸片5上通過模具擠壓直接得到的。其中,雙金屬片4受熱發生變形時,會頂在動觸片5的凸起部51上,使雙金屬片4的作用位置更加精確、作用效果更加高效。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2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2一體成型的安裝座21,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安裝座21上。其中,安裝座21可以是通過衝壓加工直接在第二電極片2上成型出來的。安裝座21的設置可提高靜觸點7的位置,以便於與動觸點6相接觸,保證動觸點6與靜觸點7的接觸效果。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33。其中,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的設置可以便於導線的連接。而傾斜面33的設置可以防止動觸點6在使用過程中被塑料座3阻礙到。
實施例二:
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雙金屬片4、動觸片5、動觸點6、靜觸點7,為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於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動觸片5、雙金屬片4的一端依次從下到上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8鉚接在位於限位槽32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在位於動觸片5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31,所述動觸片5上設有供凸柱31穿過的通孔52,在動觸片5的頂部還設有卡置部53,所述雙金屬片4的另一端嵌裝在卡置部53內,所述動觸點6設置在動觸片5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並使動觸點6與靜觸點7相接觸。生產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將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形成一個成體結構。同時,在塑料座3的頂部還設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於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於,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的一端是疊加在一起並通過鉚釘8固定的,且鉚釘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又可以防止雙金屬片4與動觸片5發生轉動。各構件的固定十分穩固,不會存在移位或鬆脫等情況。其結構十分簡單,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由於,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6與靜觸點7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因此,後續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後,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並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製造成本。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2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2一體成型的安裝座21,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安裝座21上。其中,安裝座21可以是通過衝壓加工直接在第二電極片2上成型出來的。安裝座21的設置可提高靜觸點7的位置,以便於與動觸點6相接觸,保證動觸點6與靜觸點7的接觸效果。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33。其中,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的設置可以便於導線的連接。而傾斜面33的設置可以防止動觸點6在使用過程中被塑料座3阻礙到。
實施例三:
一種溫控器,包括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動觸點6、靜觸點7,為實現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目的,所述還包括雙金屬動觸片9,其中所述塑料座3分別包覆在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一端,所述塑料座3的頂部設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於限位槽32的底部,所述雙金屬動觸片9的一端通過鉚釘8鉚接在位於限位槽32內的第一電極片1上,在位於雙金屬動觸片9下方的塑料座3上設有與塑料座3一體成型的凸柱31,所述動觸點6設置在雙金屬動觸片9的另一端,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第二電極片2上,並使動觸點6與靜觸點7相接觸。生產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將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形成一個成體結構。同時,在塑料座3的頂部還設有限位槽32,所述第一電極片1的一端位於在限位槽32的底部。由於,雙金屬動觸片9的一端是通過鉚釘8固定的,且鉚釘8可以很好的定位住雙金屬動觸片9的位置,而限位槽32可以防止雙金屬動觸片9發生轉動。各構件的固定十分穩固,不會存在移位或鬆脫等情況。其結構十分簡單,結構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由於,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可與塑料座3一起注塑出來,而動觸點6與靜觸點7可事先安裝在相應的構件上。因此,後續需要組裝的構件都是設置在塑料座3的頂部,這樣可將塑料座3固定在安裝臺上,然後,通過自動化的設備將各構件安裝在塑料座3的頂部。該自動化的裝配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溫控器的生產效率,並且,還能減少人力成本的投入,降低溫控器的製造成本。由上述可知,第一電極片1、第二電極片2、塑料座3三者構成的結構在上述三個方案中完全相同。這樣該部分結構就可以實現標準化、模塊化的生產,然後根據需要組裝出不同類型的溫控器,這樣能夠節省設計成本和模具製造成本。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第二電極片的結構,所述第二電極片2上設有與第二電極片2一體成型的安裝座21,所述靜觸點7設置在安裝座21上。其中,安裝座21可以是通過衝壓加工直接在第二電極片2上成型出來的。安裝座21的設置可提高靜觸點7的位置,以便於與動觸點6相接觸,保證動觸點6與靜觸點7的接觸效果。
前述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溫控器的結構,所述第一電極片1與第二電極片2的另一端設有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所述塑料座3的頂面另一端設有傾斜面33。其中,連接孔10與連接部20的設置可以便於導線的連接。而傾斜面33的設置可以防止動觸點6在使用過程中被塑料座3阻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