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1:35:27 3
專利名稱: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屬於航空電子設備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晶片的功耗越來越高,傳統的自然散熱和強迫風冷的散熱方式已經不能解決晶片的散熱問題。與空氣相比,液體比熱容要高許多倍,因此液體冷卻是解決大功耗晶片散熱的一個較佳途徑。利用液體對計算機進行冷卻,一般通過液體在計算機板卡的散熱殼體內部流動從而帶走板卡上熱量。因此,冷卻液會充滿板卡的散熱殼體和計算機機箱的冷卻液通道內。熱脹冷縮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冷卻液也必然存在熱脹冷縮的現象。如果計算機板卡從計算機機箱內取出,在板卡的散熱殼體內的冷卻液通道內就會存在大量的冷卻液。如果外部升高,冷卻液的體積就會增大,由於板卡從計算機機箱內取出後,散熱殼體是一個密封結構,散熱殼體內部的壓力就會增加。當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有可能造成模塊殼體損壞,使得冷卻液外洩而造成致命後果。目前常用的洩壓裝置大多採用彈簧活塞結構,利用活塞受力後推動彈簧壓縮,給冷卻液提供了一個可以進入的空間。該結構雖然十分有效,但是卻存在結構複雜、可靠性低的缺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主要解決了現有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結構複雜、可靠性低的問題。本發明的具體技術解決方案如下該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液冷計算機內的散熱殼體,所述散熱殼體的冷卻液流道端部設置有洩壓元件,洩壓元件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並與散熱殼體形成密封的冷卻液流道;所述洩壓元件是不被冷卻液腐蝕的橡膠洩壓元件;洩壓元件上設置有與外部空氣接觸的盲孔。上述洩壓元件內設置有用於增大承載壓力的鋼絲。上述洩壓元件內通過壓緊螺母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上述冷卻液為65號冷卻液時,洩壓元件採用丁腈橡膠製成;冷卻液為PA0602冷卻液時,洩壓元件採用氟矽橡膠製成。本發明的優點在於本發明提供的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有效解決了板卡散熱殼體受熱後的冷卻液洩壓問題。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解決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結構複雜、可靠性低、散熱殼體易受熱損壞的問題,一般思路是在散熱殼體上預留一些空間,如果冷卻液體積增加,增加的部分就可以佔用散熱殼體上預留的空間,從而避免由於溫度升高對散熱殼體的破壞。基於上述思路,本發明提供一種簡單結構形式,完成該目的,其具體如下該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元件包括設置在液冷計算機內的散熱殼體,散熱殼體一側與導熱墊一側緊密貼合,導熱墊另一側與發熱晶片緊密貼合用於進行熱傳導,發熱晶片設置在印製板上,印製板固定設置在液冷計算機機箱內。散熱殼體的冷卻液流道端部設置有洩壓元件,洩壓元件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並與散熱殼體形成密封的冷卻液流道;洩壓元件是不被冷卻液腐蝕的橡膠洩壓元件,橡膠材料必須冷卻液兼容,也就是冷卻液不應對橡膠材料造成腐蝕;一般說來,65號冷卻液與丁腈橡膠兼容,PA0602冷卻液與氟矽橡膠兼容;洩壓元件上設置有與外部空氣接觸的盲孔,板卡散熱殼體內部的液體溫度升高後體積開始膨脹,導致其內部的壓力升高,由於洩壓元件內部與外部空氣相連通,散熱殼體內部的壓力促使模塊使得洩壓元件向內收縮,從而降低板卡散熱殼體內部的壓力。為了提高洩壓元件的耐壓指標,使得洩壓元件可以承受較大的壓力,可以在洩壓元件的橡膠材料的內部增加一些鋼絲。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液冷計算機內的散熱殼體,其特徵在於:所述散熱殼體的冷卻液流道端部設置有洩壓元件,洩壓元件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並與散熱殼體形成密封的冷卻液流道;所述洩壓元件是不被冷卻液腐蝕的橡膠洩壓元件;洩壓元件上設置有與外部空氣接觸的盲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洩壓元件內設置有用於增大承載壓力的鋼絲。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洩壓元件內通過壓緊螺母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冷卻液為65號冷卻液時,洩壓元件採用丁腈橡膠製成;冷卻液為PA0602冷卻液時,洩壓元件採用氟矽橡膠製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主要解決了現有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結構複雜、可靠性低的問題。該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包括設置在液冷計算機內的散熱殼體,所述散熱殼體的冷卻液流道端部設置有洩壓元件,洩壓元件固定設置在散熱殼體上,並與散熱殼體形成密封的冷卻液流道;所述洩壓元件是不被冷卻液腐蝕的橡膠洩壓元件;洩壓元件上設置有與外部空氣接觸的盲孔。本發明提供的液冷計算機板卡洩壓裝置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有效解決了板卡散熱殼體受熱後的冷卻液洩壓問題。
文檔編號G06F1/20GK103076863SQ20121053967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3日
發明者楊明明, 董進喜, 趙亮, 白振嶽, 郭建平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