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壓器繞組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02:26:3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壓器,具體涉及一種變壓器繞組。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變壓器繞組的製作是將雙層扁扁銅線重疊後繞置於空心的芯模上,由於雙層扁扁銅線繞制過程中纏繞的周徑不同,從而使得變壓器繞組中內、外層的扁扁銅線的長度也不一樣,進而使得內、外層的扁扁銅線的電阻不同,這樣在過程中,內、外層的扁扁銅線之間便會有電壓差,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進而使得變壓器繞組的性能大大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變壓器繞組,該結構繞組高頻交流電阻小、高度低、散熱好,降低了變壓器的體積。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變壓器繞組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變壓器繞組,包括高強度絕緣筒1、低壓繞組7和高壓繞組5,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包括空心柱狀的芯模2、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一扁銅線3和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二扁銅線4;所述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均連續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置於最內側的所述高壓繞組5內;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與最內側的所述高壓繞組5之間以及高壓繞組5和低壓繞組7之間均間隔開並且分別形成有環狀間隔空腔。
所述芯模2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有多個纏繞區間,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纏繞區間的其中一個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一扁銅線3作為內層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且所述第二扁銅線4作為外層纏繞在所述第一扁銅線3外,其中另一個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二扁銅線4作為內層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且所述第一扁銅線3作為外層纏繞在所述第二扁銅線4外。
在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一扁銅線3的纏繞方向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方向偏離所述芯模2的橫截面的夾角為3-8°。
在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圈數均為4-6圈。
所述變壓器繞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環狀間隔空腔中的多個牛角墊6,所述牛角墊6沿所述環狀間隔空腔的寬度方向布置。
所述牛角墊包括位於線圈外側的內牛角墊和外牛角墊。
所述牛角墊上開設有用於通過冷卻油的流油槽。
所述流油槽開設在所述牛角墊的垂直於導線軸線的側面上。
與最接近的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變壓器繞組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變壓器繞組機械強度和抗短路能力高,繞組最高點溫升低,使用壽命長,能夠保證導線緊實的同時,導線的散熱性好。高頻交流電阻小、高度低、散熱好,降低了變壓器的體積。
附圖說明
圖1為高強度絕緣筒結構示意圖;
圖2為變壓器繞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外牛角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內牛角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變壓器繞組,包括高強度絕緣筒1、低壓繞組7和高壓繞組5,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包括空心柱狀的芯模2、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一扁銅線3和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二扁銅線4;所述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均連續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置於最內側的所述高壓繞組5內;所述高強度絕緣筒1與最內側的所述高壓繞組5之間以及高壓繞組5和低壓繞組7之間均間隔開並且分別形成有環狀間隔空腔。
所述芯模2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有多個纏繞區間,任意相鄰的兩個所述纏繞區間的其中一個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一扁銅線3作為內層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且所述第二扁銅線4作為外層纏繞在所述第一扁銅線3外,其中另一個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二扁銅線4作為內層纏繞在所述芯模2上,且所述第一扁銅線3作為外層纏繞在所述第二扁銅線4外。
如圖1和圖2所示,變壓器繞組包括高強度絕緣筒1,該高強度絕緣筒1包括空心柱狀的芯模2、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一扁銅線3和包裹有絕緣層的第二扁銅線4;其中,在芯模2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有多個纏繞區間,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均連續纏繞在芯模2上;任意相鄰的兩個纏繞區間的其中一個纏繞區間上,第一扁銅線3作為內層纏繞在芯模2上,且第二扁銅線4作為外層纏繞在第一扁銅線3外,其中另一個纏繞區間上,第二扁銅線4作為內層纏繞在芯模2上,且第一扁銅線3作為外層纏繞在第二扁銅線4外。這樣在不同的纏繞區間內變換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內、外層關係,從而保證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在芯模2上的長度相同,那麼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電阻相同,從而完全避免了因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電阻不同而產生大量的熱量的發生。
在所述纏繞區間上,所述第一扁銅線3的纏繞方向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方向相反。
為較小變換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內、外層位置的次數,提高生產效率,優選地,在每個纏繞區間上,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圈數均為4-6圈。
優選地,第一扁銅線3和第二扁銅線4的纏繞方向偏離芯模2的橫截面的夾角為3-8°。
所述變壓器繞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環狀間隔空腔中的多個牛角墊6,所述牛角墊6沿所述環狀間隔空腔的寬度方向布置。
所述牛角墊包括位於線圈外側的內牛角墊和外牛角墊。
所述牛角墊上開設有用於通過冷卻油的流油槽。
所述流油槽開設在所述牛角墊的垂直於導線軸線的側面上。
如附圖3和4所示,牛角墊6可以由內牛角墊62和外牛角墊61構成,內牛角墊62設置在導線1的內側。外牛角墊61設置在導線1的外側,內牛角墊62和外牛角墊61相互共同作用。在內牛角墊62和外牛角墊61上開設有流油槽3,冷卻油可以穿過流油槽3以對位於牛角墊內的線圈進行冷卻。流油槽3開設在所述牛角墊的側面上。流油槽3可以為多個,這些多個流油槽3沿牛角墊的小曲率半徑的圓弧排列。流油槽3為了能夠對線圈進行更好的冷卻,冷卻油要能夠順暢的排出,因此在流油槽3開設在所述牛角墊的正側面和背側面上。即冷卻油可以自位於正側面的流油槽3流向位於背側面的流油槽3,也可以自位於背側面的流油槽3流向位於正側面的流油槽3。為了使得牛角墊能夠更緊實的將線圈壓實,流油槽3的位置臨近牛角墊開口的邊緣。
需要聲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意在證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技術方案的實際應用,不應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的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啟發下,可作各種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但這些變更或修改均在申請待批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