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行是誰?他是怎麼死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023-12-06 08:40:41 2
張伯行是清朝大臣,同時也是清初著名的理學家,生於公元1651年,去世於公元1725年,字孝先,號恕齋、敬庵。
張伯行自幼聰慧好學,到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通讀了四處五經。同時因為門風嚴謹,家教極好,所以他的學問和品德都十分的出眾。
康熙二十年,參加鄉試,考中舉人,二十四年參加會試,高中三甲八十名,賜進士出身。張伯行並沒有立刻入仕,一直到等到康熙三十一年的時候,才補授內閣中書。不久之後,父親去世,於是辭職歸鄉守孝。在小憩之中,建立請見書院,開館授課,致力於宣傳儒家學說。
康熙三十八年,儀封城遭遇大雨,河水暴漲,城北的堤壩被衝毀。張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填裝泥土堵塞河道。後來受到河道總督張鵬翮的推薦,以原職治理河務,完成了黃河南岸堤壩二八餘裡、馬家港、東壩、高家堰各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張伯行擔任山東濟寧道。當時山東遭遇災荒,百姓吃不飽飯,流離失所,災民流浪四地。張伯行見此慘狀,自費從家鄉運來糧食,又讓人縫製棉衣,救濟災民。
朝堂聽聞災情之後,康熙帝下令各道拿出款項救濟災民。於是張伯行開倉,拿谷二萬二千六百石有餘賑濟所屬漢上、陽穀二縣。這事兒沒有得到山東布政使的同意,於是遭到斥責,並且布政使還表示要上書彈劾他。
面對布政使的責問,張伯行絲毫不亂。他據理力爭,言皇帝既然下令讓各道救濟災民,那麼久表示在倉谷和人命之中,人命更重要。雖然明確表示,但是其話裡意思,大概就是說如果真上書彈劾我,那麼便是不聽從皇帝的命令了。布政使聽後,只能停止彈劾,但是也因此記恨上了張伯行。
康熙四十五年,張伯行升任江蘇按察使。按照當時官場不成文的規矩,新官上任,張伯行需得給自己的上司巡撫、總督等送上白銀四前兩左右的禮物,表示尊敬。
張伯行為官清廉,並不收受賄賂,所以根本拿不出這麼多的錢。就算能拿的出,他本人也極其厭惡這種巴結上司、貪汙成風的事情。他表示:「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於是就沒有給上司送禮,同時還在任上大力整頓吏治,這樣就更是得罪了總督和巡撫。所以在江蘇任職之時,張伯行的日子並不好過,經常受到上司的排擠和打壓。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南巡到江蘇,總督和巡撫奉命舉薦賢能的官員。當時張伯行清廉剛正之風,已經傳遍朝野,康熙帝自然也是知道的。但是在那份名單中,卻沒有看到張伯行的名字,於是康熙帝十分生氣。他斥責了總督和巡撫,召來張伯行,對張伯行表示稱讚。到最後的時候,他還將張伯行提拔為福建巡撫,賜予「廉惠宣猷」的匾額。
此後張伯行在任上,一直清廉為官,為民請命。在任地遭遇災荒的時候,總是及時上書呈奏災情,救濟災民。張伯行的表現,沒有辜負當初康熙帝對他的期望。
康熙五十年,出了一場科舉舞弊案。江南鄉試的副考官趙晉暗中交接考生,接受賄賂,將考題洩露。於是才能並不高的舉子,最後卻考中了進士。放榜之後,讀書人一時議論喧譁,十分憤怒。後來又有讀書人將財神抬進學宮,事情鬧大。
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這場重要的考試,出了作弊案,影響極其深遠。於是皇帝下令嚴查,張伯行最開始是負責此案的官員。但是因為查出噶禮在其中有收受賄賂的情況,反而遭到誣陷。最後還是康熙帝出面,才還了張伯行的清白,由此可見康熙帝對張伯行的重視和信任。
雍正元年,張伯行為禮部尚書,雍正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朝廷得到此消息後,追贈太子太保,諡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