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時勉這個人?李時勉為何兩度下獄?
2023-12-06 10:09:06 3
李時勉是明朝官員和學者,出生於公元1374年,公元1404年高中進士,此後入選為庶吉士,入翰林院就讀。李時勉奉命參與修編《太祖實錄》,書成後升翰林侍讀,宣德年間官至國子監祭酒,景泰元年去世,諡號文毅,成化年間改諡號忠文,追贈禮部侍郎。李時勉算是明朝老臣,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七朝。
《明史·列傳第五十一》:「性剛鯁,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當時大部分有志氣的讀書人,基本上讀書都是為了能夠科舉出仕,從而忠君報國、光耀門楣。但是當他們真的考中,並且入朝為官之後,誰還能記住年輕時候的誓言?官場是一個大染坊,黝黑的水潭很容易侵染他們,為官之後能夠堅持本心的人是比較少見的。
如果把朝廷比作是一個大公司,皇帝就是最大的boss,想要升官發財,除了要為朝廷作出貢獻之外,能夠把皇帝哄的高興了,也算是一個捷徑。一些機敏狡詐的官員,不能再吏治上立下大功,於是就想法設法的恭維皇帝。皇帝也是人,有人誇讚自己,哪裡有不喜歡的道理。所以一高興了,就升任官職。就算沒有升他的官職,將人記在了心裡,也算是好的。
《明史》評價李時勉「性剛鯁」,還真就沒有錯。他正直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同時也不媚上欺下,只老老實實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但是性格比較剛正,辦事情也就有些不留情面,亦或是不知道委婉的表達。他向皇帝上呈奏章,要針對某件事情批評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直言上諫,因此很容易觸怒聖顏。李時勉曾經兩度,將近三度下獄,原因差不多都是因為得罪了皇帝。
李時勉第一次被下獄,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永樂十九年,三殿失火,於是明成祖朱棣下詔徵求直言。許多人可能會問,房屋燒起來了,皇帝要臣子進言什麼?難道進言建築不合格嗎?非也非也!古時候與現代可不同,特別是皇帝,講究天命。俗話說帝王使上天之子,天授皇權,如今三殿起火,肯定是老天爺降下的預示。必定是哪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才惹怒了上天,所以才讓人進言。
朱棣下達這個命令,李時勉當即上書,直陳時弊。當時朱棣有意將國都由南京遷到北京,而且已經在北京動土修建紫禁城。李時勉上陳的奏疏中,就有反對遷都北京的言語。認為營建北京不合適,並說外國來進貢的人不宜讓他們群居在明成祖朱棣身邊。
朱棣遷都北京,政治軍事原因都有,是下過大決心,仔細考慮過的。儘管有朝臣反對,但是朱棣也將這些聲音壓下去了。如今借著三殿失火的時機,李時勉又來阻止此事,自然也就惹怒了朱棣。雖然當時沒有將李時勉問責,但是不久之後,李時勉受人污衊,朱棣也就順勢將李時勉下獄。
第二次入獄,是在明仁宗時期,還是因為直言上諫惹得禍事。李時勉直言上諫,議論政事,指出明仁宗為政許多缺點,就這樣惹怒了明仁宗。但是明仁宗在看見奏摺的時候,還沒有將李時勉下獄的想法。
他將李時勉召來,想要聽他改口。但是李時勉面對明仁宗的詢問,卻堅持己見,而且應對合意,在答辯之中絲毫不讓。
明仁宗十分生氣,就讓武士用金瓜打斷了李時勉的三根肋骨。李時勉被抬回家,傷還沒找,第二天就下令讓他改任為交趾道御史,每天審查一件獄案,提交一份議政報告。這實際上就是有意為難李時勉了,果然沒有多久,明仁宗就借著此事將李時勉下獄了。
其實李時勉除了這兩次入獄之外,在明英宗時期還有一次差點入獄。之所以有此禍事,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權宦王振,遭來王振的抱復負。不過後來在正直官員和數千名士子的請求下,最終被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