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楊應琚簡介 楊應琚是怎麼死的?
2023-12-06 05:33:56 1
楊應琚,字佩之,號松門,生於公元1696年,去世於公元1766年,為青海西寧人氏,祖籍遼海,為漢軍正白旗人。
人物檔案
姓名:楊應琚
別名:佩之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時代:清朝
出生地:青海西寧
出生日期:公元1696年
逝世日期:公元1766年
職業:清朝大臣
祖籍:遼海漢軍正白旗人
楊應琚在雍正七年的時候,蒙祖蔭授為戶部員外郎。雍正十一年,調任西寧道,時年三十八歲。
楊應琚到西寧道任職之時,西寧道仍然處於「一線東通,三面外暴」的孤懸形勢。因此來往商販,經常遭到盜賊的劫掠,百姓也不十分安寧。如此動蕩的情況,使得西寧道發展艱難,經濟難以繁榮。
楊應琚查明情況之後,開始著手改變。他先是在乾隆三年,請求原本隸屬臨兆府的歸德劃入西寧府。然後又在丹噶爾設縣佐,在巴燕戎城設扶番通判廳,將大通衛由永安移駐白塔城,增強防衛力量。
乾隆四年,又在黑古城、千戶莊等地,修築盛橋,增設邊防兵。這些險地是重要的基地,加強此地軍事力量,對於整個西寧道而言,都是軍事防衛力量的一種提升。
在楊應琚的布置下,本來暴露在外的南北西三面連成一片,「營訊相連,邊界清晰」,形成一道堅實的軍事屏障。當初時常來西寧道打秋風的賊寇,最終只能「縮項矯舌,屏氣而伏」。
西寧道安寧了,商販來往也不怕被劫掠,因此路過西寧道的商販漸漸的多了起來。而農牧民生產也有了保障,各地呈現生機勃勃的畫面,牛羊遍野,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除了解決安全隱患,楊應琚還著手當地文化教育。他修建學校,從江浙地區聘請教師執教,又從西寧、碾伯二縣選秀才前來學習。楊應琚的這些行為,還帶動了周圍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乾隆十九年,楊應琚接替策楞擔任「總督兩廣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即兩廣總督一職。後又調閩浙總督、陝甘總督,拜東閣大學士。
乾隆三十一年,任雲貴總督,後來因為緬甸事戰敗又虛報戰功,於是被朝廷召還,削籍賜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