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增為何沒有投奔劉邦?範增和項羽是什麼關係?
2023-11-10 09:43:22
範增是楚霸王項羽的亞父,也是項羽身邊最主要的謀士。他和項羽的關係可以說是像父子和長輩與晚輩的關係,所以在項羽做錯了的時候,範增往往像一個長者那般的教訓項羽,很多次都令項羽很沒有面子。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到:居巢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這就是對範增的來歷的說明,範增原本只是一介平民,在秦末的時候,聽說楚國項氏項梁率領士兵起事之後就來投奔項梁,第一次就對項梁提出了要立一個楚王,統治才能長久的建議。
此後,範增就成為了項梁的謀士,為項梁的各種事情提供計策,也是在自己晚年的時候為推翻暴秦的統治出一份力。
為什麼在項羽不聽自己的建議的時候,範增只是提出了要告老還鄉卻不去投奔劉邦呢?這就要從範增當過哪些人的手下來看了。
最初,範增為項梁獻計,得到了項梁的器重,因為範增年紀已經七十多了,比項梁的年齡還要大,所以項梁在禮數上對範增是尊敬非常的。可能也正是因為年紀大了,範增才不想繼續為某個人賣命了吧!曾經他是項梁的謀士,項梁戰死後,他又被楚懷王重用,最後還是成為了項羽的謀士。試想一下,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要多久才能站穩腳跟。劉邦陣營中不缺謀士,張良、陳平哪一個不厲害,他們年輕人的戰場就讓年輕人忙去吧!綜合考慮下來,範增不去投奔
劉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畢竟範增是因為劉邦手下陳平的反間計才使得項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的,範增心裡對劉邦有著嫉恨之情。
另外,範增身為項梁和項羽的謀士的日子比較久,他一出山就是奔著這兩位來的,在他的心裡也認可那句「亡秦必楚」,所以在項梁起事的時候,他急忙找到項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範增認為,許多人和他的想法一樣,大家都知道項氏一族一直都是楚國的將士,現在項梁起事,如果沒有一個正統的楚國王室的人來坐鎮,就不能全部發揮楚國對秦國的仇恨,不能更好的帶領大家走向勝利。而且範增分析了陳勝起義之所以這麼快就失敗了,就是因為沒有找到楚國王室後人來號召大楚男兒反抗暴秦。項梁覺得範增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找到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當時此人正在給人放羊。項梁將熊心尊為楚懷王,號召所有大楚人民反抗暴秦,果然有很多楚國勢力慕名而來,他們認為項梁身為楚國大將後代,一定能夠成功。
後來項梁被章邯殺死,項羽就成為了範增的輔佐對象。項羽年少輕狂,自詡不凡,做事難免有些傲氣,而範增年老經驗豐富,剛好就彌補了這種不足。在輔佐項羽的過程中,範增也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就是項羽太過一意孤行,不好勸。而範增心裡有著對項梁的感激之情,曾經自己去投奔項梁,項梁一下子就同意了,可以說自己能有如今的權勢和地位都是項梁給的,對於項梁寄予厚望的項羽,範增一定會傾盡全力的幫助的。而對項羽,範增還有著一種慈父般的感情。項羽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範增就像一個父親教導項羽應該如何行事。在範增心裡,項羽就像是一個小孩子,需要人引導。項羽也將範增尊為「亞父」,範增對項羽有一種親人的感情。這也是範增一直未曾有過投奔劉邦的念頭的原因。
在項羽懷疑自己的那一刻,範增的心裡肯定是非常吃驚而且失望的,這種連最親近的親人都不信任自己的感覺,讓他很傷心,於是他對項羽提出了高老還鄉。這又何嘗不像是一對父子在吵架,父親一生氣就離家出走呢!那時候項羽並不是出於弱勢,所以範增能夠放心離去,否則,他肯定不會離開項羽的,只是沒想到這一別竟成了永別。